90后求職者與招聘企業的“代溝”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管理企業的是50后、60后、70后,找工作的是80后、90后,兩者在對待工作、職場以及生活價值的態度上肯定是有差異的。”27日,吉林大學2014春季就業大市場內,看著洶涌而入的畢業生和他們每人手里掐著的一沓沓簡歷,進場招聘的某民營企業人力資源主管邵先生感慨地說。
“代溝”一:90后要自由 VS 企業要“忠誠”
作為人力資源主管,邵先生面試時常問求職畢業生3個問題:“以后打算回老家工作嗎?”“父母是做什么職業的?”“交男/女朋友了嗎?”他說,這些問題看似和公司招聘崗位沒多大關系,實際上我就想弄清楚一件事:如果你被錄用了,能在這個崗位上呆多久,也就是雇員對企業忠誠度的問題。
“現在的80后、90后員工跳槽實在太多、太頻繁,常常沒什么征兆就辭職了,讓公司后續工作很受影響。”邵先生說。
對于企業盼望的忠誠度,記者隨機采訪了10名畢業生:“什么情況下你可能會考慮辭職?”他們給出的答案超過了10種,包括:“工資太低”“缺少上升和發展空間”“待遇不好,不能提供宿舍”“離長春太遠”“工作不開心”“上司難纏”“有任務,壓力大的話”“重復工作,不能體現自身價值”“專業不對口吧”“兩地分居”“有更好的機會”“感到不自由時”。可見,這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可能遇到的困難,都成為他們辭職的理由。
“代溝”二:90后追求“高上大” VS 企業青睞從底層干起
1991年出生的王同學本科主修的是化學,昨天,他向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投遞了簡歷。當招聘人員問他是否愿意從銷售員干起時,王同學明確表示干不了。
企業招聘人員趙女士表示,他們的企業是做生物醫藥類產品的,其實很需要像王同學這樣有專業背景的人干銷售。“但現在的畢業生好像普遍拒絕銷售崗位,說到底還是怕吃苦。”趙女士說。
企業大多青睞從底層干起的員工。杭州娃哈哈集團招聘專員馬先生說,他每次面試都先讓畢業生做自我介紹,“從他們的介紹里,我能判斷出這名學生在校期間專業學得好不好、有沒有實習經歷、是不是能吃苦”。
應屆生招聘數據庫的數據顯示,2014屆畢業生仍然扎堆在財務、人力、貿易、高級管理等看上去“輕松”且“高大上”的職位,而忽視需求不斷增加的服務類、銷售類崗位,認為此類崗位“門檻”低、工作壓力大、職責不規范。實際情況是,這些看似低端的業務類、銷售類崗位往往能提供較高的績效提成,職位發展通道也相對寬廣。
調查顯示,67%的企業高管是由銷售、業務崗位晉升的;服務、銷售等崗位能夠幫助個人綜合能力快速提高。
“代溝”三: 90后說“我有證”VS 企業說“你得行”
記者注意到,昨日入場求職的畢業生除了擁有常規的畢業證、學位證、全國計算機二級和英語四六級證書外,很多人在校期間還考取了人力資源證、計算機編程與開發相關證書、會計證、建造師證甚至拍賣師等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希望以此增加求職“砝碼”。
對此,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的招聘負責人李經理認為,大學生熱衷考證,或許能證明這名大學生比較好學,但企業更看重的還是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證多不能代表什么。”李經理說。
全國畢業生增長28萬人 如何應對史上“更難就業季”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27萬。相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畢業生人數還增長了28萬,再創歷史新高,被冠以“更難就業季”稱號。
記者從吉林大學獲悉,該校2014屆畢業生17931人(其中研究生7582人,本科生9768人,高職學生591人),自去年8月以來,已舉辦各類校園招聘752場。從進校招聘的用人單位情況看,就業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陳德文建議畢業生:“在就業時不要考慮太多,看到相對滿意的就要下定決心,不要在選擇的過程中猶豫來猶豫去,反而把機會錯過了。不要把一次就業看成是終身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