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鋼管:企業最寶貴的財富是人才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正因為有了一支有活力的人才隊伍作為企業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珠江鋼管10多年間發展成為擁有ERW、JCOE和UOE五條直縫焊管生產線,年產115萬噸的世界最大的焊管制造企業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直縫焊管生產和出口基地,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以及國家“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等多項殊榮。
員工邊工作邊圓“大學夢”
2007年,培訓費202萬,培訓員工4669人次;
2008年,培訓費216萬,培訓員工4626人次;
2009年,培訓費219萬,培訓員工4721人次;
這是記者在番禺珠江鋼管有限公司看到的一組數據,這組看似普通的數據意味著,這家公司每位員工一年平均能有4次培訓機會,人均費用逾2000元。培訓,已無可置疑地成為珠江鋼管員工最大的“福利”。持續不斷的培訓不僅讓員工的個人知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讓企業在管理提升、科技創新、設備改進等方面直接受益,實現了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珠江鋼管的培訓種類涵蓋員工發展的各個方面,既有各類崗位技能資格證書培訓,也有高等學歷教育長期培訓,還有各種各樣的企業管理短期培訓;既有“請進來”又有“送出去”,方式是靈活多樣。
員工一進入珠江鋼管,便會有入職培訓;在正式上崗之前,公司又會安排崗前培訓;隨著個人的職業發展,還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這些培訓既有公司資深技術人員手把手傳授,也有從外面聘請的專家到公司開班講課。前幾天,公司還專門聘請北京的專家,在酒店包下會議室,進行為期三天的封閉式脫產培訓。
“培訓對我個人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分廠廠長助理張榮勝說,從2000年進入珠江鋼管,他已經記不清自己參加了多少次培訓,“每次培訓都有新的收獲,特別在技能提升方面。”正是不斷的學習加上自己的勤奮,使張榮勝從最基層晉升到現在的職位,月薪也從1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5000多元。
此外,珠江鋼管還重視員工的學歷教育。公司先后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開辦了針對工程技術人員的材料工程碩士班,培養工程碩士14名;與中山大學合辦了針對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的高級總裁研修班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班,培養了工商管理碩士20名,目前還有30多名中高層管理人員正在攻讀工商管理碩士。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公司與韶關學院聯合開辦針對公司一線員工的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成人大專和本科學歷教育班。通過成人高考,有70多名員工參加了大專班的學習,20多名員工參加了本科班的學習。張榮勝目前就在本科班就讀,“我還是班長呢,”張榮勝笑著說,“真沒想到,我在珠江鋼管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進入珠江鋼管才3年竟然被公司送去中山大學攻讀MBA課程。”據辦公室主任張成俊介紹,他所在的那個MBA班近一半的學員都來自珠江鋼管,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很羨慕他們,“因為我們不僅讀MBA費用由公司支付,而且公司還會有專車接送,甚至連我們的工作表都根據課程時間來編排。”“攻讀MBA課程,不僅學到許多先進管理經驗,提高了自身的素質及業務水平,而且還為今后的晉升奠定了基礎。”張成俊說,在MBA班,他們還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擴大了人際交往的圈子,“平時也常聯系,前不久我們還組織公司員工到同學的企業參觀學習。”
民營企業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是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之源,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了人才,企業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據介紹,珠江鋼管從建廠之初便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公司創立之初,以原機床廠人馬為基礎,培養了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優秀人才。在此基礎上,珠江鋼管又先后從鋼鐵行業和專業院校吸引了大批技術人才。目前公司1000多名員工中,有大專生263人、本科生63人、碩士20人,還有一支由博士和教授級高工近30人組成的精英研發團隊,其中3人擔任國家級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及行業技術雜志編委,公司還聘請鋼管領域資深專家任公司的專家委員會委員。這些人才扎根在珠江鋼管,成為珠江鋼管博士后流動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級技術中心的主力軍,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的表彰。
為激勵技術人員和員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2008年起,公司設立了科技進步獎和論文獎,每年對在生產工作中為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或提合理化建議的員工進行獎勵,2008年科技進步獎獎金28.1萬元,2009年科技進步獎獎金32.3萬元,論文獎獎金4.5萬元,此舉極大地鼓勵了員工科技創新的熱情。去年,10名技工參加了廣州市舉辦的電工技能大賽,5名入圍決賽,其中牛自冬獲得了“廣州市技術能手”稱號。公司除了對參加比賽的人員都給予獎勵,對于入圍決賽的選手,每人獎勵500元,獲得“技術能手”的牛自冬,獲獎勵2000元。
公司還制定了技師聘任管理辦法,對生產一線員工實行技師評定聘任工作,根據技術水平、業務能力聘為初級技師、中級技師、高級技師及特聘技師四類,分別發放300元、600元、1000元、2000元的輔助月薪。2009年共評出技師120名,僅這一年,公司就發放了60萬元的技師津貼。
員工有困難老板伸援手
在珠江鋼管,董事長陳昌在員工心目中是一名和藹可親、慈祥恤眾的長者。只要沒在外地出差,他每天都要和公司的管理層一起到車間巡視,跟員工拉拉家常,休息時間看到員工下象棋還會和員工殺一盤。員工婚禮,他只要擠得出時間,都會盡量去參加,當面送上一份大禮。“就連平時員工的一日三餐,他都會親自過問。”主要負責食堂工作的梁婉姬說,董事長經常到食堂檢查食材,要求他們一定要給員工提供健康放心的飲食。“員工們說在食堂吃比在自家吃得還好,還放心!”
更讓員工津津樂道的是董事長的宅心仁厚。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時間以個人名義向地震災區捐款100萬元,并發動員工捐款。員工踴躍認捐90萬,陳昌考慮到他們賺錢不容易,員工認捐的90萬全由公司用獎金形式返還獎勵員工,以此來鼓勵員工關心社會、關愛災區。2010年玉樹地震,他再次向災區捐款100萬元。西南旱災地區、廣西百色都有他捐出的善款支援當地群眾。“董事長的這些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我們覺得開心和自豪。”梁婉姬說。
員工遇到特殊困難,陳昌都會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入職兩年的員工劉成林突患主動脈夾層III型疾病,醫院連續下了二次病危通知書。知道情況后,陳昌動用私人關系為其聯系專業的廣州第二人民醫院治療。可手術治療費需近20萬元,這對于老家在貴州農村的劉成林而言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劉成林是公司的員工,不能讓員工因沒錢而得不到治療,他的手術治療費由公司承擔。”董事長的這句話讓劉成林吃了定心丸。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劉成林康復出院,繼續回到珠江鋼管工作。后來因為身體實在無法承擔工作,才離職回到老家休養。“能在珠江鋼管這樣的企業上班,遇到這樣的好老板,是我的福氣。如果不是在這里,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劉成林說。
在珠江鋼管,像劉成林這樣危難之中得到董事長陳昌援助的人和事不勝枚舉。一名剛進廠不久的員工在星期天開著電瓶車外出時,因橫穿馬路發生車禍死亡。事故責任在員工自身,但考慮到他的家庭比較貧困,父母培養一名大學生不容易,陳昌額外給了員工父母一筆8萬多元的慰問金。一名50多歲才到珠江鋼管工作的員工,在公司工作了七八年退休了,考慮到老人家退休后的生活,他拿出了近3萬元幫助這位員工。
在珠江鋼管,解員工之困不僅體現在老板的個人行為上,還表現在從制度層面上為員工未雨綢繆。珠江鋼管在2005年12月設立了員工工傷基金,每月公司計提工傷基金進入專項帳戶,作為工傷員工的專項基金。2007年1月公司又設立了職工保障基金,每月計提15萬元作為職工保障基金,作為解決員工困難的專項費用,幫助員工渡過難關。
員工與企業溝通零距離
珠江鋼管重視與員工溝通。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員工人數也相應增加,管理層始終把如何培養員工以廠為家的觀念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他們在關心什么,需要什么,對企業的期望是什么,努力為員工創造適宜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讓他們與企業共同成長。
員工除了在日常接觸中直接向董事長反映情況,還可以通過工會、職工代表、調解委員會反映情況。公司在2004年成立了工會,定期開會收集會員的意見和建議,代表員工參與公司制度的制訂,維護員工的各項權利。2008年,公司成立了職工之家,通過各部門員工選舉產生了公司的職工代表,并建立了由公司管理層、工會、職工代表組織的集體協商機制,一起參與公司的管理。公司還成立了由工會、管理部、人力資源中心及員工代表組成的調解委員會,調解員工工作中的矛盾,及時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施行這些措施,珠江鋼管建立起了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2009年,公司被評為 “廣州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AAA級”, “廣東省先進就業企業”。
員工對企業不離不棄
2007年7月的一天,珠江鋼管有限公司大門前出現了幾個神秘人物,他們向進廠員工派發著一份“××青年報番禺招聘廣告專版”,在這張報紙的頭版頭條,醒目地刊登著“著名企業UOE成熟人才招聘”(UOE是一種先進的焊管制造工藝,珠江鋼管是國內第一家引進UOE生產線的企業)。原來是來自上海的一家著名大企業派出招聘組到珠江鋼管挖人才來了,盡管他們開出了頗為誘人的條件,用盡了各種手段,最后還是空手而歸了。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公司對員工實實在在的付出和關愛讓員工不離不棄,而員工對公司的忠誠也讓管理層為之感動,為了選對人、用好人、留住人,他們想盡辦法,不遺余力。
從1993年到今天,珠江鋼管從一家小規模的工廠發展成國內焊管行業的龍頭老大,今年又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深諳以人為本之道,始終把人看作是最寶貴的財富,在每一步的發展中,堅持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營建了和諧的企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