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低工資,正常or不正常?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35.5%的應屆生求職者對此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這部分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成長空間更廣闊。另據2月中下旬東莞的畢業生招聘會的統計信息,春節以來,普工、技工的薪酬水平已悄然迫近甚至趕超了大專院校的畢業生。
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時有所見。某教育評估機構最近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長三角地區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實際月收入平均為2667 元,不如長三角某些技術工種的農民工工資。泥瓦匠月收入上萬元已不是神話,而白領能有這么高的工資也不多見,更何況是剛畢業的大學生。
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正常還是不正常?好像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價值判斷上看,我認為很正常。農民工和大學生通常工種不同,工作時間和性質不同。農民工工作時間長,工作危險性大,臟活累活苦活較多。現在很多民營企業,機關人員比一線工人拿得少,也很正常。在國外,一些博士收入不如出租車司機,也正常;外國市長業余時間當掏煙囪工人,賺外快,也很正常。我上大學那會兒,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位同學的母親是廠里的高級技工,一個月能拿五百多元,而我們1990年代大學畢業,到事業單位工作,工資只有140元。大家也沒覺得有什么不正常。今年,在“中國紅木家具之都”福建仙游石馬鎮,紅木家具巨頭連天紅公司就開出了高價招工人,試用期的底薪不少于3500元/月,轉正后底薪不少于5000元/月,五片鋸工月薪16000元,銑床、臺鏤月薪14000元,如果是熟練的高級工藝師,月收入甚至高達3萬元。這個收入水平,連許多大學畢業生、連許多做到行業中堅的大城市白領都眼紅。
說正常,還因為我們說到大學生薪酬的時候,往往指的是剛畢業大學生的“起步價”,他們年輕、自信而有活力,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性。而被拿出來比較的農民工,卻可能已早三四十歲,他們的薪酬可能已經是他們人生中的“巔峰價”。二者不具有多大的可比性。
但若要從事實判斷角度來看,我又覺得大學生低工資極不正常。想想看,多少家庭省吃儉用砸鍋賣鐵供一個孩子上大學,畢業后卻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要啃老,甚至每年都有逾百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而我們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又如此低。這正常嗎?不正常。
不正常的不僅僅是大學擴招文憑注水,它充其量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們的大量高端服務業、資源性企業被壟斷,少數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多數人尤其是作為高端服務業主力的無權無勢的那部分大學生不得其門而入。2010年,全國國有企業(它們多數都是資源性行政性壟斷企業)利潤都高達2萬億元了,但它們提供了多少就業機會呢?網載,中國統計局2007數據,中國農民7.37億人(包括農民工2.2億),國企2900萬人,大集體所有制工人1000萬人,非國有經濟1.6億人(外企,私企,股份制企業,城市失業人口),以上這些加在一起約9.4億人。
也就是說,這么多肥得流油的壟斷國企,只向全國人民提供了2900萬個就業機會。而據資料顯示,僅有2000多萬人口的臺灣,他們在大陸投資的企業就給大陸提供了2000多萬個就業機會!而內地民營經濟(他們多處產業鏈的中低端,除了一些無法壟斷的高科技企業)已占中國GDP總量66%;稅收貢獻率71%;就業人口近90%。
如此壟斷態勢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只能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