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領域里,哪些常識如果不知道就會死很慘?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Raymond Wang——法律方面
法律界有一句格言我覺得很有意思:“當事實對你有利時,多強調事實;當法律對你有利時,多強調法律;當事實和法律都對你不利時,敲桌子把事情攪渾”(When you have the fact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facts. When the law i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law. When neither the law nor the facts are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table.)。
韓冰——廣告行業
CI理論應該含有三個部分,MI,VI,BI,通常人們只關注VI,做企業標示的提案也都集中在VI這個部分,其實整套理論是一體的,而且是個系統工程,全套實施對于VI體系的順利通過有非常大的作用,做的好可以讓企業感激涕零的。
基本的邏輯就是,先務虛,做MI,統一思想,先確定世界觀,企業文化,企業基因等形而上的東西,這些東西的評價標準是普適的,但是也是有個性的。然后推VI,不是愣推,而是表現為從MI上推導出來的,因為MI已經是確定的了,如何將MI轉化為VI這是個專業的工作,你可以用你的專業去證明這套VI就是他們都同意的那套東西演化出來的,客戶通常無法從演化過程中提出很有說服力的否定意見(如果沒有MI的過程,直接推VI,結果就會陷入人民群眾普遍不統一的審美觀的汪洋大海,民主的決策過程絕對是廣告提案的災難),VI通過之后,如果想錦上添花,還可以加做一套BI,這個國內已經少有人做了,當年見識過高手的操作,把一個公司的團隊感動的從董事長到前臺小姑娘都恨不得把自己賣給公司。做法其實也簡單,就是拓展訓練+團隊建設,但是要氣氛拿捏的好。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有做全套的了,太懷念了。
這套全活的核心就是,把客戶審美觀方面的分歧轉化為企業精神的具現化過程的分歧,這個具現化的過程沒人比廣告公司更專業(前提是真的專業),通過改變戰場來掌握主動。
每一次的廣告提案其實都是簡化的VI提案,如果上來就出方案,很容易陷入對方漫無目的的挑錯和個人意見表達的泥潭,如果先做務虛的工作,或者先講邏輯,讓對方把邏輯都統一了,再以專業的方法推導出表現,會更容易通過。
但是廣告行業競爭太白熱化了,專業性比不上客戶關系和價格,從屬地位導致用最簡單的金錢鋪路美女開道的方式,更穩定,更可預期,更可量產。劣幣淘汰良幣,小公司難以以創意取勝。
家電零售
電視在賣場里因為對比關系,都顯得偏小,而放在家里都會“變大”,如果不是把兩臺電視擺在一起同時播放相同的圖像,分別放在家里,其實也很難感覺到差異。
單從觀看效果來說,顯現管電視比液晶、等離子、LED的效果好。
賣場里的演示用碟片都是1080P的,家里除了1080P藍光碟都達不到這個清晰度,還有就是數量有限的數字高清節目。1080P,1080i,720P在不同的距離上觀看感受不同,如果距離超過一定距離,肉眼就分辨不出來了。如果是看普通的有線或者iptv,真沒什么區別。
不同廠家的成像技術水平不同,出來的顏色都有一定的色差,不同于人眼看到的自然色,這是電子成像都會碰到的問題,賣場里看到的那種鮮嫩欲滴的水果或者美女,其實也都不是自然色,而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效果。普通電視節目都沒這么好的。
因為技術原因,等離子電視容易做大,不容易做小,液晶和LED容易做小,不容易做大,所以,買大電視,等離子可能比LED性價比高。
等離子在國內沒熱起來主要不是技術原因,而是技術保護,本土廠商沒有接觸到核心技術,所以成本一直太高,導致市場一直很小。
服裝零售(只說SPA模式)
目前世界服裝零售行業最熱的也最成功的模式SPA模式,并非全是優點。
好處大家都知道,自主性強,品牌形象統一,價格有競爭力,毛利率高(是真高,別看賣的低,毛利一點都不低,原因只有三個字:中間商)。
壞處是把全部功能都內化之后,企業自身的掌控力要求大增,特別是商品企劃能力,導致選貨備貨的風險大增。
商品企劃問題解決的最好是ZARA,通過每年支付大量的“山寨”行為導致侵權費用而獲得源源不斷的時尚設計,完美的解決了商品企劃問題。(在我看來,設計才是ZARA的靈魂,而非供應鏈,如果他的衣服并非最新款的時裝,再快的供應鏈也變得失去了意義)
優衣庫采用的是另一個極端的解決辦法,商品企劃將重心放在生產和銷售環節,而非設計環節。通過壓制成本,嚴格監控生產時間,隨時調整促銷價格,集中消化清理庫存,超低價格瞬間秒殺等方式,完全消滅庫存(如果有庫存也是明年可以正價銷售的常年款)
SPA模式為何在國內發展的這么慢,二三線城市這么大的市場為何不馬上都進去?完全不是購買力的問題(二三線城市的國產服裝比這幾家的可貴多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人才跟不上,全部直營意味著有多少家店就有多少個店長以及同等基數翻上幾十倍的店員。沒有強大的培訓體系,根本支撐不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UNIQLO比其他幾家的擴展難度更大,誰讓它是拼服務的呢。
線上擴張,成本和體制什么的都不是問題,SPA模式天生適合做線上,更確切的說,SPA模式早在互聯網沒發展起來之前已經把在線銷售的準備工作做完了。SPA類品牌做線上歸根結底是個效率問題和優先級的問題,有靠譜的人,有總部的授權和支持,馬上能做得風生水起。
電子商務(只說傳統品牌做線上)
這是一個神奇的行業,他可以將賺投資人的錢也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但是因為這個行業還遠沒有成熟,所以還沒有誰敢說哪個思考方法就是肯定不靠譜的。
就說幾個自己驗證過的吧,就算是個案也有參考意義。
傳統企業想在淘寶里做一年的生意,可以完全按照淘寶的那套店鋪推廣方法做,從裝修到選貨到活動參加,非常有效。想在淘寶里做一年以上的生意,按照那套方法做,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會碰到滯漲,利潤和收入嚴重負相關。如果是操盤手個人洗簡歷用,選前者也未必不行。
想在線上做長期的生意,第一年賺不賺錢一點都不重要,就是磨練隊伍,協調部門關系,熟悉流程,調試后臺等準備工作,把這些都做好了,第二年的時候,你會發現,銷量神奇的漲了,啥都不做都漲。(10年時有個大學同學問我,你們網店銷售增長挺快啊,你們都做了什么,我說:忍住啥都沒做。)
ROI是個蛋疼的指標,我從來不看,因為再怎么想也都達不到我的kpi,我得做到1比20才算及格,所以干脆不看。
投廣告經常出新是個好主意,但是經常保持一致也有好處,當一種格式做到長時間多批次的投放,會形成品牌印象,減少用戶的識別門檻,提高廣告形象的統一性,對形成品牌忠誠有幫助。
別跟線下搶資源,想著怎么給線下導流量(當然是直營部門),你會發現你并沒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更多。從部門內部關系來看,你沒有得罪人,反而能贏得贊譽。從消費者心理來看,你的推薦讓他產生信任,提高忠誠,導致重復購買。
電子商務人才短缺是個偽命題,因為從沒做過電商的人,只要肯學一年足可以出師了,然后就是邊做邊學了,這行業的知識深度就這么深,時間再長也沒用,前邊學的已經要過時了。所以不是找不著人,是愿不愿意等一年。
所謂的出師其實就是把該犯的錯誤都犯一遍,有人出師快其實是他試錯快。如果有人說他沒有犯錯誤,只能說他還沒學到家,就算現在繞開了以后遲早還是要碰到的。
風險投資
才剛入行沒多久,門都還沒摸到,如今又嘗試做天使,又是一堆東西要學,就說些我認為的常識吧,說錯了趕緊指正我。
風險投資公司其實是給人家管賬的,定期要匯報管賬情況,賺了大頭要給人家,賠了不用自己出錢,但以后就別在這一行混了。
投資的項目當然越有名越好,對更多的人讓你管賬有幫助,但真正決定人家讓不讓你管還是看回報,money is money,不管是從凡客身上賺來的,還是從山西黑煤窯里邊賺來的,對很多沒有價值取向的投資者來說,區別不大。
風投在募資的時候跟創業企業差不多,甚至比創業企業還痛苦,要向真正有錢的人或財團機構做推介,初來乍到的新基金比創業者還難拿到投資,所以很多風投是以募資為導向的。
風投不是后邊有人進來就能套現出去的,反而為了給后來的投資者信心,還要跟投,如果撤退往往是不看好企業的表現,是減分的。
通常來說,越靠后進來的投資者的話語權越高,因為他們是被說服要投錢進來的,前邊的人已經站在和創業者一條船上了,所以如果到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時候,也是后邊輪的投資者有權先撤。不過國內出現好項目不愁錢的情況,有時不是想投就能投的,這都要看具體情況。
沒退出之前,說賺了多少倍都是paper money,不能完全當真,突然死亡的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