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先學好“摩擦理論”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一邊是求職難,一邊則是“招工難”,這樣一個求職人數和崗位空缺同時大量并存的現象一直存在于深圳的人力資源市場。這讓不少求職者和招聘單位感到十分困惑。不過,剛剛出爐的諾貝爾獲獎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怪現象”。一些求職者因此認清了自己的就業形勢,改變了求職思路。還有專家建議,想找到工作,趕緊學好“摩擦理論”!
為何求職難和招工難并存
近年來,深圳市的不少用人單位開始面臨“招工難”的局面。盡管工資待遇不斷上調,但依然有企業表示難以招到理想的人才;與此同時,不少求職者就業卻面臨著麻煩,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
剛剛出爐的諾貝爾獲獎理論對求職難和招工難并存的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三位經濟學家因“市場查尋摩擦理論”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認為,在勞工市場中,雇主和勞動力經常需要時間和資源找到對方,滿足各自需求,這就引發失業和職位空缺同時存在的狀況。他們認為高失業率和高經濟增長率、高失業率和就業崗位高缺員率都可以共生,認為可以、甚至應該通過減少政府社會福利投入,減少失業救濟和再就業培訓,制造就業市場的“饑餓感”。從而降低就業者的就業心理預期,令其對低薪崗位不再觀望、挑剔,從而一方面讓這些失業者盡快上崗,有效降低失業率,另一方面也讓低薪崗位得以被這些人盡快填滿,從而有效減少無人問津的“垃圾職位”空缺。
降低就業預期爭取盡快就業
三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一出爐,立刻引起不少求職者的關注。李志興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前不久剛參加了“雙選會”,雖然會上有眾多崗位,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成功就業。在看到諾貝爾獲獎的摩擦理論后,他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沒能就業,是因為自己的就業心理預期過高。
小章也是一位正在深圳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對于諾貝爾獲獎經濟學家的觀點也深以為是。不過,小章對經濟學家們“減少失業救濟和再就業培訓”的建議不敢茍同,“我們還嫌失業救濟、就業培訓太少了,如果再減,那可受不了!”
求職前最好先學“摩擦理論”
據了解,獲諾貝爾獎經濟學家的觀點也得到國內一些專家的贊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表示,中國每年也面臨巨大的大學生就業壓力。而與此同時,一些制造業崗位卻出現招工難現象,三位經濟學家的理論不僅對我國在就業政策制定上有借鑒意義,而且對大學生就業心理也有指導意義。大學生們應該適當降低就業心理預期,對低薪崗位不再觀望挑剔,盡快實現上崗就業。
名詞解釋
摩擦性失業
摩擦性失業是由于勞動力缺乏流動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場組織不健全所造成的失業。其中,勞動力缺乏流動包括老人退休、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的新老交替過程,以及人們因遷居而變換工作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