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低工資標準有望5年倍增 預期年均增長13%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十二五”規劃綱要,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首次寫入五年規劃,并預期年均增長13%。
據人社部相關人士介紹,規劃中的數字是按照保守估計,今后接近甚至超過15%都是有可能的,這就意味著最低工資標準有望在5年內實現倍增。
5年翻番
工資倍增計劃一直廣受關注,人社部發言人尹成基在回應“工資五年實現倍增”的說法時表示,以市場為基礎的工資決定機制,是工資水平及增長狀況的根本原則,取決于多方面因素。不過,尹成基表示,“政府對企業工資分配必要的宏觀調控,比如合理確定最低工資標準”。
記者向人社部相關人員求證,該人士表示,人社部沒有正式提出工資收入5年翻番或倍增的說法,屬于外界解讀,但就趨勢來說,很多地方都提出倍增的目標和計劃。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一五”前四年,全國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15.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年均增長12.4%。
按照分析人士的說法,“十一五”期間基本上是翻番的,“十二五”期間應該也是基本接近的。
不過,最低工資標準是雙刃劍,提高的同時要兼顧就業,最低工資定的過高,會對企業雇工產生影響。
“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對低收入人群工資增長有一定作用,但一方面,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以后,部分經濟效益較差的中小型企業面臨人工成本的壓力,可能會減少用工,原來用三個,現在只用兩個,壓縮人工成本。”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劉軍勝告訴記者。
最低工資標準定的過高,用工減少,就業崗位相應減少,政策本意是促進低收入者工資增長,但調整過度,對于整個社會福利來說是下降的。“13%應該是一個適度的水平。”劉軍勝表示。
另外,據他們測算,最低工資標準上浮,影響的人群在5%-10%區間比較合適,上浮過高,會影響就業。
私營單位工資增長緩慢
相較于社會平均工資水平,服務業一線普通職工工資水平更低,由于中小企業職工工資的增速跟不上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速,大部分在最低工資標準附近波動。
據調查,絲綢、紡織等傳統制造業,職工工資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左右;住宿餐飲、文化體育娛樂、商貿服務業,職工工資月收入一般在1240元左右;大中專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工作,由于崗位少,要就業的人數多,競爭激烈,普遍收入較低。
根據全國工商聯公布的《中國中小企業職工工資狀況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為18199元,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55.6%,比2008年下降了2.8個百分點。
對于服務業一線工人來說,普遍沒有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可能是唯一的約束。
200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了12%,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均工資僅增長了6.6%。
全國工商聯因此建議,快速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實施5年最低工資標準翻倍的方法,可以快速提高中小企業普通職工工資水平。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數是750元/月,相當于2010年城鎮各類單位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的31%,低于國際上一般最低工資標準占全社會平均工資40%-60%的水平。
如果“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每年增長15%以上,到2015年最低工資標準也僅僅是社會平均工資的40%。即使2016-2020年最低工資標準每年再增加15%以上,到2020年才可以實現最低工資標準達到全社會平均工資50%的比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