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與公眾的距離有多遠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中國公眾最欣賞的中國企業家是誰?他們的總體形象得分是多少?中國公眾是如何形容中國企業家的特點的?中國公眾對中國企業家的認知度如何?……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中國企業家》委托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對北京、上海、廣州、洛陽、綿陽五個城市的1615位城市居民進行了入戶調查,結果獲得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答案。
公眾對于企業家的評價正在回歸理性,企業家們既沒有被刻畫為貪欲的化身、“強盜巨頭”、“致命的少數”,也沒有被認為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英雄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大眾和企業家群體之間關系緊張。按照一位企業家的說法,是“老百姓端著碗吃著飯罵著娘,企業家低著頭少說話,出門看天氣,悄悄掙點錢”。如果說通俗影視劇里的企業家形象能夠代表公眾判斷的話,他們幾乎總是這樣被描述的:要么為富不仁,要么官商勾結,要么私生活有問題。
截至2006年底,中國的私營經濟從業人員6400萬,私營企業500萬家,其中,私營企業主1200萬,雇工5200萬(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厚義提供)。這個龐大群體的內部是如何相處的?為什么創造財富的人反倒容易被奚落?為什么掌握財富的人有時候似乎成了弱勢群體?大眾和企業家之間的關系緊張到什么程度?他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大眾眼里的企業家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這已經成為如何評價我們所處時代的重大分界。
從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中國企業家》雜志委托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進行了“2006年公眾眼中的企業家形象調查”。調查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洛陽、綿陽五個城市的1615位城市居民進行了入戶訪問。這些受訪者中包括離退休/下崗人員、普通辦公室職員、事業單位普通職工、學生等,從這些社會最基層的民眾代表那里,我們對企業家的形象形成了一些基本判斷。
一個理性的雛形階段
“所謂企業家公眾形象,就是公眾對于企業家的才干、品德和個人魅力的綜合認知和整體反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為我們調查的關鍵詞給出的定義。從調查報告中(見后頁),我們得到如下的結論:
知名度不等于財富。2001年,張朝陽說過這么一句話:“在理想商業社會里,知名度和財富是掛鉤的,中國現在還不是理想商業社會,正在走向這個方向,5年以后會離理想社會更近一步。”5年過去了,至少從調查結果來看,不能說張朝陽的預測已經實現。比較公眾認知率和財富排行榜前10位的中國企業家名單中可以看出,公眾認知度最高的企業家不一定是財富擁有最多的企業家,企業家的財富和他的知名度之間還看不出有直接的邏輯關系。在《2006胡潤百富榜》中排名前十的企業家中,只有黃光裕一人進入了公眾認知率的前十名;而在財富排行榜中只位居59位的楊瀾和185位的張朝陽卻成為公眾最熟悉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