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6大工資困惑:到手的工資怎么比合同上的少?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笨鳥網訊】為什么自己到手的工資比合同工資少?為什么調薪總是輪不上自己,即便調了為什么也只有可憐的幾十元錢?法定節假日加班費到底給多少?……工資這個敏感的字眼,很多員工都大呼看不懂。
困惑1:為什么到手工資總比合同工資少?
案例:求職時某公司的招聘啟事上打著年薪10萬元的招牌,沖著這10萬元的誘惑,小王毫不猶豫的投了簡歷,經過幾番“海選”,小王最終勝出拿到了OFFER,但工作后小王卻發現自己實際到手的實際收入只有5000多元,即便加上獎金,年收入也不過70000多元,跟當初的10萬元差距不是一點兩點。
■專家分析:合同上約定的一般是稅前工資
瀚納仕人才及管理有限公司的中國區執行總監SimonLance表示,招聘啟事和雇傭合約中表明的工資通常是“稅前工資”。然而,實際發到個人工資卡的是員工的“稅后工資”,它是“稅前工資”減去“個人所得稅”和“社保”之后的所得,所以個人實際到手的工資比合同里的工資少是正常的。
在上海,“社保”通常被稱為“四金”,包括養老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金,個人和公司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繳納“社保”。通常,個人支付部分從其稅前工資中繳納,約為其稅前工資的18%(但不超過規定的“上線”)。
“個人所得稅”采用累進稅率,一般根據其薪酬范圍,為薪金總額的3%到45%不等。具體細節,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務總局和社保總局的網站。
困惑2:為什么我每次加薪,只那么幾十元?
案例:某公司員工王女士每月到手工資5000多元,但合同工資只有不足2000元,她發現公司加薪每次對員工公示都是3%到5%不等,但每次加薪只有幾十元錢,公司的這種做法是否合理?
■專家分析:加薪基數可能是合同約定的基本工資
中智上海經濟技術合作公司HR法律咨詢部侯君表示:首先,在實際操作中,職工到手的工資往往可以分為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金等多種類型,如果王女士與公司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僅為基本工資的話,而拿到手時的工資還包括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金等的話,就會出現上述情況,加薪時只是在基本工資的基數上上調,故建議職工與公司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工資時注明工資類型。
其次,加薪是企業根據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經濟效益增長情況以及職工崗位工作情況等綜合考慮下提升職工工資水平的行為。對于每年職工工資水平的增長,政府部門是會給出指導性意見的,5月21日,上海就已發布了《關于2012年本市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的通知》,通知指出,經綜合考慮本市經濟發展、居民消費價格、勞動就業、工資水平等情況,2012年本市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為:平均線為12%,上線為16%,下線為5%。經濟效益較差的企業,可參照下線增長工資。生產經營困難、虧損的企業,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大會)討論通過后,也可以零增長。
從中可以看出,企業應當建立職工工資增長機制,人保局給出了增長比例的指導意見,但沒有硬性規定到底應該增長多少金額,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增長員工的工資。
困惑3:為什么我的工資總比國家公布的數據低?
看到國際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11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不少網友在網上戲稱,自己又一次拖了大家的后腿。尤其是當看到數據,2011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8.5%,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12.3%,很多人表示不公平,自己的工資絕對被增長了。
■專家分析:各行業、各地區工資有差距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馮乃林分析說:“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平均工資雖然保持了較快增長,但工資水平的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崗位差距仍然存在,有的表現還比較突出。”
馮乃林指出:“具體到個人,對工資增長的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占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全部就業人員40.5%的制造業和建筑業職工,年平均工資不僅遠遠低于金融業的91364元,也比平均工資水平分別低5958元、9795元。對私營單位就業人員而言,其年平均工資更低,僅為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57.8%。所以,部分員工出現上面的感覺純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