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決策:中國人職業新考驗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歌德說: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間。
“我是大四的學生,徘徊很久后我還是選擇找工作。我學的是機械自動化專業,在校期間除了專業課外,我就喜歡看大量的經濟書籍,愛好所致吧。可現在問題是我該如何找工作?我又適合怎樣的工作?我并不認為我有太大的特長。有人和我的處境一樣嗎?有人愿意給我點指示嗎?”
“我是學計算機的,已畢業兩年。這兩年中基本上從事的是文員工作。工資不高,做的事很雜。我感覺自己什么都懂一點,什么也不精。我對 PHOTOSHOP感興趣也自學了點,但自己不是這個專業的,想找這方面的工作估計很困難,軟件編程也學藝不精,何況兩年沒看又沒興趣,想找此類工作根本不可能。我很茫然,找工作不知找什么樣的?或者說,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
經常會在一些論壇上看到這種職業求助的帖子,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在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很多人卻不知所措,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我們在為之捏把汗的同時又為之惋惜。
這種關鍵時刻的迷茫,其實是來自于個人對其職業決策的不明晰。那么,什么是職業決策呢?所謂職業決策,是指為實現一定的職業目標,在兩個以上的職業方案中進行選擇的一種分析判斷過程。縱觀大學生和職場人士,他們的職業決策現狀是怎樣的?又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進行正確的決策呢?
大學生職業決策現狀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這一人生的緊要關頭,對自己的職業做何種選擇,將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從表面上來看,大部分學生的職業決策都是由自己來作。但據調查發現,他們的職業決策其實還是一種很隨意的狀態,很容易受家長、親友、校友以及社會的影響,并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真實能力和意愿的反映。職業方向感清晰、對未來有明確規劃的同學并不多。
據江西財經大學學工處副處長、經濟學碩士寧亮介紹說:“2004年,我們曾經在一個 120人的教學班里(以大三的學生為主)進行過一個調查,職業決策明晰的只有7%;而十分模糊,從未考慮的倒占到了11%;其他部分同學的決策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屬于‘不好說’的范圍。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同學的決策隨意性比較大,可以說,這些同學在求職時就比較盲目,單純地追求高薪企業、大企業,有些則在求職簡歷中把自己描述成‘全能選手’。毫不客氣地講,他們沒有決策,只有迎合。”
現狀1:我的事情我做主
自己的職業自己選擇,自己的未來自己把握。由于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著清晰的目標和規劃,一部分大學生會主動出擊,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設計好每一步,打好每一個基礎。
四川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的肖雙生,就是一個主動選擇和決策的例子。為了能進入心儀的跨國公司——強生公司,他從大三起就開始尋找各種去知名企業實習的機會,增加自己的實踐積累,業余時間還惡補自英語;為適應外企的環境和氛圍,他多次參加外企的面試,比如寶潔、DTT、開利等企業,雖然幾乎每次都失利了,但由于他目標明確,反而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而且還愈措愈勇。終于,在正式參加強生公司的面試時,他沉著自信、發揮出色,成功拿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小結:現在的大學生,由于對職業環境了解不多,沒有社會經驗可借鑒,所以正確決策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走彎路的也大有人在。能夠像肖雙生這樣目標準確、行動有力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不過,這種方式最能反映本人的想法與愿望,讓人有前進的動力,但在決策的同時,也要注意考慮個性、愛好與所選擇的職業是否匹配。
現狀2:父母替我做決定
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有些人上大學,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一份工作,更寄托了父母或親朋的美好愿望。所以在其畢業求職時,就不可避免地受這方面的影響。
張曉鷗是山東師范大學英語系大四的學生,本來他是非常想去做外貿這一行的,而且已經與上海的一家外貿公司聯系好了,畢業后馬上就可以過去試用。但是,沒想到,父母在家鄉已經托關系給他聯系了本地的一所高中,希望他回去當老師。張曉鷗是獨生子,父母一直不希望他走得太遠,而且他們認為在外貿公司風險大太,收入也沒有保證,不如回家當老師穩妥些。一邊是父母讓他回去做的教師工作,但自己并不是很喜歡;一邊是自己非常想去嘗試的外貿工作,張曉鷗左右為難,但他也知道,自己說服父母的可能性極小,父母為自己操勞了一輩子,現在年紀漸漸大了,身邊也需要有人照顧。所以權衡之后,張曉鷗還是回到了父母身邊,帶著一個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的夢想,在家鄉的一所中學里做起了英語教師。
小結:由于父母的特殊角色,他們在大學生的職業決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很多父母會將自己的想法或未曾實現的愿望,強加在自己孩子身上,導致這些大學生們不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選擇,也影響了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情及投入程度。雖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好心未必就辦好事。
現狀3:學校老師的指點
現在,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機構,并配有專職的指導老師來解答大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困惑和問題。但大部分高校所提供的就業指導,僅限于一些技巧方面的,對學生的實際幫助不大。很多大學生都覺得:政策、面試技巧、簡歷的寫作等方面的知識,完全可以自學,沒有必要再耗費很多時間聽老師講。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對自己進行定位,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清華大學建立了一整套的職業輔導體系,開設的“學生職業測評室”,推出了免費的網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輔導,更貼近學生自身的需要。
小結:目前,國內除了清華大學等一些知名和有實力的院校外,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停留在初級水平。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機構,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填表、檔案管理等行政職能;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很多都不具備專業水平,所謂的輔導也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談一些所謂的技巧而已,而且專業老師少,學生又多,“僧多粥少”的局面,決定了目前的就業指導水平不盡如人意。此外,社會上也有一些專業的咨詢和測評機構來做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測評和咨詢的價格不斐,所以很難在大學生中廣泛使用。
現狀4:社會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的職業決策還容易受很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薪水的高低、行業發展的冷暖、地域的差異,還有社會約定俗成的觀念和看法,都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對自己職業的決策。尤其是在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的情況下,眼睛自然就會只盯著薪水高又熱門的工作。
小結: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如果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沒有規劃,對未來沒有方向和目標,基本上就會陷入盲目的狀態中,找到什么就做什么,隨遇而安、隨波逐流。這樣往往會給以后的職業發展留下隱患,以至于很多人會在工作多年以后發現自己入錯了行,掙扎在是否要改變的痛苦中。
職場人士職業決策現狀
工作多年的職場人士,已經沒有了初入社會時的青澀,但卻面臨更多的挑戰與選擇。隨著一個又一個就業高峰的到來,競爭的壓力逐年增大,升職、跳槽、轉行、充電,這些改變總也避免不了。在這期間,準確的職業決策顯得越來越重要。那么,職場人士的職業決策現狀如何呢?他們的決策主要是由誰來做呢?
現狀1、對自己負責到底
對于大部分職場人士來講,已經有了多年的工作經驗,又對行業和環境比較熟悉,自己給自己做分析判斷是很正常的事情。
雷驊宇現在是一家咨詢公司的管理人員,工作幾年來,他從來都是自己給自己做職業決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一般不會聽取太多長輩的建議,而情愿自己去調查,直到最后決定;我們的文化很強調要聽教導,可是這個強調的另一面就是,當我們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怪責別人。而我更愿意自己選擇,自己負責。
他很欣賞卡斯帕羅夫說過的一句話:下棋的每一步并不求將對手逼死,而是尋找能有最多后招的走法。他做職業決策的原則也類似,在考慮職業選項時,相對于能立即給他帶來的好處,他更關注能給他的未來發展帶來多大的選擇空間。
比如,他在大城市的小公司和小城市的大公司之間進行選擇時,首先列了一張表格:表格左邊是到大城市的小公司,右邊是小城市的大公司,這時他就考慮,如果未來要做進一步轉換時,哪個對自己更有利?通常在大城市中,你即使不想干了,通常也只能在同樣的職位、同樣的行當來轉換,因為外面那么多大學生在等著呢;如果在小城市的大公司,競爭壓力相對就小,同時還可以通過內部提升的方式,轉換到自己喜歡的職位和城市。所以,最終他選擇了小城市的大公司了。當時,朋友都覺得他瘋了,但現在回頭看,這步走得很好,而且給他后來的職業發展預留出了很大空間。
小結:這種通過分析后的自我決策,能夠讓自己更理性、更清醒。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會把某些因素看得太重,以至于它成為決策的惟一標準。當選擇之后才發現,其實它并非是最好的。很多人都喜歡將未來考慮的一清二楚,可還是跟不上情況的變化,反而可能會步步受挫。不如用一種戰略適應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把注意力放在后續的空間上,其實更能夠游刃自如。
現狀2:借助專家之手
隨著人們對職業規劃關注度的逐漸提高,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專業機構和公司,如測評機構、獵頭公司、中介公司、評介中心等;很多專家也應運而生,職業顧問、職業規劃師、職業咨詢師、職業測評師,他們在幫助個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決策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凌峰,38歲,是一家電公司的銷售總監,他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九年了。為了公司的銷量,他一年中幾乎有近十個月都在市場上度過。由于生活不規律,不僅不能好好照顧家庭,就連自己的身體也落下了很多毛病。現在,企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李凌峰卻覺得自己有些力不從心了。尤其是看著身邊一批批起來的年輕人,他覺得自己的經驗優勢越來越不明顯,還產生了很多危機感。再這樣下去,自己早晚會被累垮的。可不繼續做這行,自己又能做什么呢?他很困惑,但不知道怎樣去解決。后來,經朋友介紹,他悄悄地去找了一位職業咨詢師來尋求幫助。這位咨詢師不僅給他做了專業的測評,讓他清楚地了解了自己,而且還給根據他的優勢,建議他轉行做管理咨詢。咨詢結束后,李凌峰覺得豁然開朗,也許這才是他以后該發展的方向。現在他已經辭去了總監職務,應聘到了一家國內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雖然目前的職務和待遇不如從前,但李凌峰卻做得非常自信和開心,因為,這份工作不僅是對自己以前經驗的一個總結,更有一個新的目標在等著他,那就是將來開一間屬于自己的咨詢公司。
小結:借助專業人員來幫助個人進行職業決策和規劃,這對于職場人士來講,的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現在很多人還沒有這種意識,甚至對這種方式還存在諸多懷疑。畢竟行業剛剛起步,魚龍混雜,真正的專家不多,頂著專家帽子但沒有相應水平的人卻很多,干擾了人們對其的信任度,加之服務項目的收費也不低,所以影響了這個行業的發展。但隨著這個市場的不斷輸理和規范,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接受并使用這種方式。
現狀3、利用身邊資源
充分利用自己周邊的各種資源,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決策,這也是職場人士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比如可以利用公司資源,根據公司的發展和個人現狀,制定出在這家公司的成長路線,個人與企業一起成長,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當然,還可以利用身邊廣闊的人脈資源,為自己提供學習、鍛煉和工作的機會。這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原鳳凰衛視主持人、現在的百度副總梁冬了。做主持人時,梁冬充分利用自身知名度的影響力,結識了網易當家丁磊、百度華南區總負責人劉計平等人,并利用業余時間,利用以前自己廣告傳播專業的基礎,擔任了廣東某公司的品牌行銷顧問,接手了廣東移動、動感地帶、騰訊**的品牌管理,并成功策劃了幾場漂亮的廣告大戰。所以,當劉計平把梁冬推薦給老板李彥宏時,梁冬在品牌管理方面的累積和敏銳的洞察力,很快得到了李彥宏的欣賞,并力邀他出任百度副總裁,負責市場及公關戰略的制訂實施。梁冬也抓住了這個機會走馬上任,連燒三把火,最后一把火是百度在納斯達克的上市,百度的股票從始發行價27美元一路飆升至122美元。梁冬也從此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億萬富翁。
小結:在職場上呆久了,慢慢總會積累起自己的人際圈子。這個因你而存在的圈子,里面的每一個人對于你來說都是寶。說不定哪天,你就會因此而獲得一個盼望已久的機會或工作。學會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是職場人士的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能力。
合理的職業決策是怎樣的
對于大學生目前這種職業決策狀況,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江西財經大學學工處副處長、經濟學碩士寧亮分析說:“其實說到底,主要還是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力度不夠所造成的。而且許多學校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開始著手改善。比如一些中學已經開始結合職業生涯規劃來指導學生填報高考志愿,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推進“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的建設等等。”
合理的職業決策應該是怎樣的呢?寧亮說:“進行職業決策,實際上是對各種可能的職業生涯進行的最優選擇。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要找好第一份工作。所以在決策前,必須要對個人的能力、意愿、所擁有的各類資源以及社會、職業需求等進行充分的了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己、知彼”。這個過程是必須要體現出客觀性、科學性,而不能想當然。同時,合理的職業決策要體現多方利益的結合,包括國家、社會的需要、用人單位的發展和個人自我實現的要求等等。”
當然,就目前而言,不論是大學生還是職場人士,他們的職業決策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總體來說已經開始趨于科學化、理性化,而且更注重職業生涯規劃在一個人職業發展中的作用。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來決策,最終點頭把關的還是自己,最終的結果還是由自己來把握。所以把好自己這一關,這是未來每個職場人必須做好的一門功課。(來源:《職業設計》 作者:梁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