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財政投入搶人才引爭議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核心提示:面對當下經濟下行的實際,南京市近期出臺的一些列拉動內需尤其是刺激房地產的政策正在迅速發酵。
是真擴大消費,還是以此為煙幕拉動樓市?面對當下經濟下行的實際,南京市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拉動內需尤其是刺激房地產的政策正在迅速發酵。
這個名為《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涉及促進房地產消費的措施提出,對按政策引進的“領軍型創業人才”,購房時一律給予貸款支持,并享受首套房優惠貸款政策等一系列補貼措施。
這一政策一出臺立即引起爭議,作為全國著名的人才大市為何要借此舉高調強調“人才引進”呢?
“我們是不缺人才,但缺少能夠創業的領軍型人才,對此我們求賢若渴”,南京市人才辦一位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不過,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行論調,但是,近年來隨著地方不斷動用大規模財政資金出臺優惠政策引進人才,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也在悄然升溫。
目前,在蘇州、無錫、南京、上海等地都重金支持引進人才,而這場人才大戰也擴散到中西部,西安甚至在英國設立了“人才工作站”。 “歸國創業的海歸博士,技術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但是技術衍化的產品市場往往市場切割太細,難以有較大的突破”,一位資深投資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
這位人士近5年來頻繁往返于上海和南京,每年會接觸數百個地方政府或園區推薦的高科技企業,但能夠形成合作的案例甚少,而目前既有的深度合作在寧企業,基本未透過政府的管道。
事實上,有江蘇省內研究者認為,各地人才引進的大方向沒問題,但對南京而言,更好發揮本地自有“存量人才”的優勢相對引進更加重要,“應該引進城市體系中結構性缺省的領域。”
“千人計劃”人選趙敏哲博士向本報坦言,歸國創業的博士們,在國外要么是剛從校園走出不久,要么是為別人打工,回國創業意味著就要當老板,因此角色的轉換并且快速適應非常關鍵。
“我所知道不少歸國人才,往往水土不服,做企業期間最關鍵是遇到問題不知如何化解,或者說,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沒有融入到所在地的水土,入鄉隨俗很難做到”,趙表示。
江蘇省委組織部一位官員曾對本報記者解釋,出現“水土不服”很正常,但此“個例”不能成為否認這次公選取得的成效因素。
趙敏哲坦言,目前地方政府引進帶有技術的歸國博士,并提供資金幫助其創業,實踐中對項目本身的預算投入的機制尚不成熟。
一旦政府用財政投入支持的創業企業倒閉,則責任到底由誰來承擔目前尚未有成熟經驗和規定。事實上,按照主流思路,這些用于人才引進的預算均是來自納稅人的稅。
上述投資經理告訴本報,目前上海某地正高度迎合來自臺灣的一個博士,預計投入巨額資金發展該博士的電動汽車項目,曾邀請他作為風險投資參與,但實際上這個臺灣博士在當地是做“電動自行車的”。
“來到大陸換成四個輪子的了,地方對此并不十分知情。”而最重要的是,電動汽車目前市場前景極其有限,“跑起來沒有問題,但跑起來后的諸多問題如何解決?”
“很簡單,為什么臺灣博士的電動汽車項目在本地沒有量產?”上述投資經理表示。
記者獲悉,中共中央統戰部于上半年在北京召開過一次座談會,有企業家提出,建議地方政府用于人才引進的財政投入預算,應以遵循市場規律為主,可由在地方的成熟海歸創業者牽頭來組織評審,政府則發揮監督作用。
21世紀經濟報道 王海平 南京報道
來源:21世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