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體驗:應聘華為,三進三出!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背景:華為,中國最具爭議于神秘色彩的高科技民營企業。1988年由軍人出身的任正非以2萬元的資金創立,經過15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專門從事通信網絡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與銷售,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固定網、移動網、數據通信網等設備。2003年的銷售額超過300個億,產品覆蓋遍及世界70多個國家。
自成立之初,華為一直與高科技、全員持股、3G、民營企業等關鍵字緊密相隨,在過去的10年中成為業界、媒體及外圍人士的焦點??偛萌握墙洺!俺龊跛腥艘饬系呐e動與言語”讓華為變得更加神秘莫測。
目前華為共有員工22000多名,在“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的號召下,奮斗在華為的城堡之中。
講述者:李宏 時間:2004年9月3日 畢業時間:1999年 專業:工商管理
1999年,在技術人才的眼里,華為就是他們的硅谷,想去華為的人多如牛毛。民間有個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說是人力資源部的有個頭過年要花筆大錢,于是與一個搞現場招聘會的機構合計,說華為可以給一些職位通過現場來招聘,前提是要給點好處費。負責現場招聘的人二話沒說,馬上同意了,結果招聘會當天招聘會舉辦方狂收門票費。
1999年的華為招聘畢業生都是欽點的,很多通信技術類的學校成了“御膳房的供廚”,每年到了時候華為就去“收割”。其他非欽點的學校畢業生就很難進入。我所在的學校剛好是那些不被“臨幸”妃子之一。更為不幸的是我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在以技術打天下的華為眼里,更是“不屑一顧”。
但我還是固執地把自己的簡歷發到華為的招聘信箱中去。很顯然這純粹是浪費上網費,99年的上網費是4元錢一個小時,而且網速超級慢。讓我感到安慰的華為居然回郵件了:非常感謝您向本公司投遞簡歷。非常抱歉的是,目前暫無適合您的職位,我們會保留你的簡歷,有合適的職位我們會及時跟你聯系。
看到這樣的郵件,我想起了魯迅在某篇文章里寫的關于“乞丐與富人”故事:
乞丐說:本地最富有的人跟我說話了。
眾人問:他跟你說什么了?
乞丐說:他說“滾出去”。
99年畢業的我對華為是執迷的,執迷的原因與大家一樣:高工資。據說畢業生剛進華為都有4000元以上的月薪,這是多么誘人的待遇。按照當時的行情,月薪2000元應該是個非常不錯的待遇了。何況華為的福利很好,培訓也很全面。但專業成為一條難以跨越的門檻橫亙在我的面前,即使是銷售助理類的職位都要求有相關技術專業畢業。
我想,也許今生注定與華為無緣了。
就象寄托了一種初戀情結一樣,盡管我后來去了廣東一家非常不錯的大型家電企業,在整整的一年時間內,我還是時時關注著華為的招聘動向,只要有機會,就會登陸中國人才熱線以及前程無憂的網站查看華為的招聘信息,并不斷地發送簡歷。很長一段時間內,我沒有接到華為的回復,心里總在擔心是不是把自己的郵件當作垃圾郵件拒收了。
2001年的春天,華為做出了一個震驚業界的舉動:壟斷通信類技術人才,上半年在全國范圍內招聘將近5000名技術人才,與2000年的長虹壟斷彩管的舉動幾乎如出一轍。與我同學校、同時畢業的兩個技術類專業的同學一起進了華為??吹饺绱撕玫臋C會,我馬上向好幾個職位投出簡歷。
等待的依然是沒有結果的等待。華為只要技術人才。
其實,我一直想向華為靠攏,但任何努力都是白費的。學文科的我幾乎很難跨越這道技術門檻。在接下來的3年中,好象是某中力量在捉弄我,我試圖從家電行業銷售轉入到其他技術類行業銷售,一直未能如愿以嘗。好在我憑借自己良好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在家電行業里做得風興水起。
然而就在身邊的華為依舊是自己難以釋懷的眷戀。盡管這3年中,各種不同的聲音依然在一直重復著華為的神秘與爭議,也正是這樣,更加吸引我總想進入這個城堡去看看。我目睹了在華為工作的兩位同學在3年的時間內從一貧如洗到買房養家的巨大變遷。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盡管這兩個哥們在華為工作,我與他們也經常聚會,總是無法從他們的嘴里打聽到任何關于華為本身的真實消息。只要一談到華為,他們就會沉默,或者轉移話題。倒是自2003年以來,從華為離開的人開始發表各種文章與書籍,一方面滿足外界的窺探欲,一方面又賺取大量的稿費。這更為華為添加了神秘色彩。
這個帶著濃厚的軍隊色彩的、富麗堂皇的、森嚴的城堡里面究竟藏著什么?
我在努力地向華為靠近。
2002年,華為國際市場開始升溫,2003年全面飄紅,對海外市場的開拓帶來了對海外人才的需求,我身邊一個學國際貿易的學弟進了華為國際市場部,5個月后派往海外。
2003年,華為放棄小靈通/市話通研發業務,豪賭3G.
2004年,華為大張旗鼓地推出3G手機,從設備供應商轉向終端提供商,一步一步延伸自己的產業鏈——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
由于常年從事銷售業務,天生對市場有很高的興趣。幾年來我一直非常關注著中國手機行業的發展:目睹了手機從貴族走向平民的過程,親歷了手機從通訊工具到拇指文化的變更,也震嘆手機從技術比拼到花樣營銷的速度,更從市場營銷的角度對手機有了更深刻的研究。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在發展自己的手機產業時,其最初的市場營銷、渠道、人員幾乎都是向家電行業學習的。
也就在這個期間,出于愛好我發表了好幾篇關于手機市場的深度文章,加上自己長期在家電行業中滾打摸爬,無論是渠道還是終端,都有自己的方法與經驗。
機會也就這樣開始向我接近。一開始,我覺得我與華為就是兩條平行線,不敢想象在什么時候能夠交叉。就在華為宣布進軍3G及手機業務時,我覺得這兩條線開始拐彎、會合……很快,就將在某個時候重合。
真相:轉行需要準備,要對目標行業有很深的了解,這樣才不至于將目前行業積累的經驗無助于自己在未來行業的發展。
2004年初,全中國的手機制造商開始了一場慘烈的人才爭奪站:TCL、Utstocom、華為、中興、康佳、聯想……都在高薪尋找手機研發人才。最火暴的要算,5月份,華為把招聘會開在TCL總部所在地——惠洲,而提前知道了消息的TCL給華為唱了曲空城計:命令所有的技術骨干出去旅游。接下來的7月,TCL總裁李東生帶領所有事業部的老總在廣州高調亮相,宣布宏大的人才“掠奪計劃”……
真相:對被卷入這場爭奪中的人才來說,說不出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從90年代至今,房地產、家電、互聯網、飲料、手機、連鎖零售……太多的行業經歷了大起大落,投身這些行業的人才就象拋在浪頭的帆船,隨著行業的興衰而起落。無論哪個行業,在這條食物鏈上,成就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
2004年的8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突然接到了華為的面試通知,這讓我有點意外,因為盡管我關注華為的招聘很久了,但是我并沒有向它投簡歷呀,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一段時間內向某個企業連續投遞簡歷而沒有回音,再投簡歷就會遭拒絕了,以后再投就很可能投不進去了。(后來我知道,華為是在51JOB的網站上搜索到我的簡歷的)。
不管如何,我是高興的,幾年來我等的就是這樣的電話——這是我第一次接到華為正式的面試通知。讓我迷惑的是:通知我的人是品牌部經理,說招聘部門是“品牌管理部”。這幾年來我一直做的是專職銷售,從最基層的業務到區域經理。大公司有嚴格的職能分工,銷售與市場是分開的,“品牌管理”是市場部或者是產品部的事情,如果要把市場部與銷售部做一個比較,市場部是文官,銷售部是武官。我對品牌的經驗基本是在執行層面上,最多的是筆頭研究。這樣一個職位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面試成功,接下來就將面臨“轉行”的痛苦。說實話,多年來的銷售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的觀念與行為,也目睹了許多公司的“市場部”在企業興衰中的尷尬處境,我對“市場部”的職位不是很感興趣,甚至有一種畏懼。
真相:所有企業奉行“顧客是上帝”,因為業務來自客戶,所以承擔業務銷售的銷售部門在每個企業中具有無比重要的地位。一旦出現業務危機,充當“替罪羊”的最先是市場部。不論是誰,第一份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生涯。
但是這次不同,對方是華為。
面試是在第二天的上午9點半,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上網查閱了該職位的任職要求,并查閱了一些關于品牌的基礎知識,以便應付明天可能發生的筆試。
一進華為: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收拾了一番,坐車前往華為的板田基地。華為的總部在深圳板田,從深圳梅林海關出去40分鐘就可以到達。因為華為的“特殊身份”,它在板田圈了深圳市企業最大的一塊地,蓋起了最大的廠區。遠遠地就可以看見華為那個巨大的即象扇貝、又象太陽的標志。特別起眼的要算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