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面試技巧:切勿夸夸其談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考官:拒絕人情關系
參加面試的老師五人一組,分別來自理科、工科、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等五個領域,旨在考察學生全方位的素質。每個學生都要分別接受五位老師的面試,而一位老師一天平均要面試一組二十位學生,并在其中挑選出五位優勝者。
整個面試分組都采用隨機抽取的形式,老師與學生之間,直至見面的一刻才知道自己所要面對的人是誰。這也是校方為了充分保證面試的公平性,防止人情關系滲透其中的特別安排。由于參加面試的老師人數及名單都執行了嚴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同一學院的兩位老師也無從得知彼此都是面試的參與者,面試的學生家長更不知到底該“從何下手”。
考察:情商重于智商
面試過程是由五位老師來考察同一名考生的“車輪戰”,這是因為自主招生的本意在于招收素質全面的創造性人才,防止學科的局限阻礙了考生潛能的發揮。而每位老師會通過3-4道題目的問答來了解考生的知識積累、道德水準、思考力、決斷力等各方面的素質。
復旦的宗旨并不是選拔最聰明的人才,“我們需要的不是‘希特勒’。”校方要求各位老師在面試過程中把重點放在考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社會責任感、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而不是局限于對某一學科的深入研究。當然如果有些考生在某一領域術業有專攻,成就真實突出,也會得到肯定。考生有偏好的學科不是壞事,關鍵是不要影響到知識的全面性。如果能就個人特別喜愛的學科生發出有價值的獨到見解,也同樣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
考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自圓其說
面試考題一般由參加面試的老師自行設計,題目的內容形式實在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而且題目都是開放式的,沒有標準答案。考生只要能夠經過獨立思考自圓其說,有邏輯性,考慮全面深刻,就可以拿到很高的分數。所以老師們也善意地提醒學生千萬不要被題目嚇倒。
面試的目的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尋找答案的過程。譬如“你最厭惡的歷史人物是誰”這樣的問題,任何答案都不是錯誤的。除了考察學生的基礎歷史知識,比如該人物的事跡和生活年代之外,更重要的是由厭惡的理由來考察學生的道德評價標準是否健康,看待歷史人物是否客觀全面,進一步考察其性格中有沒有過多的偏執。“你如何看待街頭流浪乞討者?”類似這樣的問題則把考察的側重點放在同情心和思考深度上。一方面考察考生對社會的關心程度和責任感,另一方面測試其理解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對于這一現象的形成原因,如果僅僅停留在指責乞討者個人的懶惰上,至少說明該考生缺乏透視社會現象的能力,不是特別適合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入研究;而如果考生能夠結合現實,看到社會轉型期重大社會矛盾沒有得到充分解決和調整,則很好地表現了分析能力。
有些題目的設計也會將考生置于道德困境的兩難選擇當中,面對不同價值觀的沖突,甚至法律與道德的對抗,借此來考察他們在復雜環境中做出判斷的能力。這樣的考察意圖是隱藏得比較深的,考生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體會到。
面試不需刻意準備
□熊丙奇(高等教育專家)學校對考生的要求體現在自主招生中。考生不用過多準備,將自己的素質能力充分展現出來,讓學校了解就足夠了。自主招生是學校了解學生的真實水準和真實能力的重要渠道,學生沒必要刻意準備,而準備往往也是無效的。其實這也好比用人單位的面試,學生可以用很多的技巧來包裝自己,而評委會將外殼一一剝開,還以原型。因此,學生在面試中,堅持自己一貫自信的表現是最重要的,刻意準備有時候反而弄巧成拙。
另外,自主招生面試考的是綜合素質,評委看重的是他的情商,而不是智商。談吐、儀態這些非常重要。我們會問他一些綜合知識、時事方面的問題,關注他的人文素質。有些書呆子眼睛不敢看評委老師,這肯定得不了高分。得高分的同學一定知識面廣、思路清晰,答問有條理。
注意細節上的禮貌
□周宏(華東師大專家)我聽說,不少學生在面試環節中,看見面試官,招呼也不打,在細節上非常不注意,缺乏禮貌,影響到老師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面試不光看學生的知識面,而是對整個綜合素養的考量,包括對問題有沒有自己的見解、口語表達的流暢和針對性。
另外,考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禮貌、態度和眼神,要在自信中表現出謙虛。眼神看著主考官而不是不斷游移。另外,回答問題要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展示知識面的同時,展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認識問題的高雅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