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究竟有多大?畢業生應如何化解求職阻力?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西安,作為一座高校云集的學府之城,2013年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究竟有多大?簽約情況到底如何?
數據 :就業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了解,近3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以3%左右的速度遞增,2011年達到了660萬,2012年則增長到了680萬人,今年有將近700萬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2013應屆生求職反饋調研報告》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2月底僅有39.5%的畢業生在秋季招聘中收到了企業錄取通知,也就是說就業人數不足四成。
那么,經過年后多場校園招聘會后,西安本地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是否被刷新了呢?
西安交通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平均就業率均達到70%,其中材料專業201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1.40%,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今年到交大進行招聘的企業并沒有減少,截至4月9日,交大已舉辦校園招聘會719場,總計來校招聘的單位達300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數達到6萬余個。
西北政法大學每年的就業率在75%左右,其中約有15%通過了公務員考試。
連續18年就業率保持92%的西安石油大學今年雖然遇冷,但以石油為特色的石工、機械、過控等專業今年簽約仍近80%。
分析 :低就業率的背后原因
“我們也不想等,只是沒有人要。”真的是這樣的嗎?筆者在招聘會現場留意到,有合眾保險、廣聯達、千秋電子等三家單位招聘學生,可到現場的應聘者寥寥無幾。
何以再現求職難、招工難?西安石油大學劉冰老師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一是國企意識作怪。穩定的國企工作人人趨之若鶩,家長更是希望如此。二是期望,每個人都應有期望薪酬和最低接受薪酬。他建議學生要根據等待期權的計算,逐漸降低自己的最低接受薪酬,“因為這個值到你畢業那天就變成零了”。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沒有以一個成熟的心態去找工作,也是導致未就業的原因。
企業也有一定原因。在招聘時,企業常常會附加各種專業以外的要求,比如學校、外貌、性別、家庭、戶口等。筆者注意到,很多公司招聘中都有性別要求,一般只要男生,或招幾個女生做點綴。更有一些企業寫著“非211、985高校勿擾”。
應對 : 難就業才選擇考研或出國 早在一個多月前,看到自己
300分出頭的考研成績,陜師大新聞系的劉清就知道沒戲了,得下定決心好好找工作。
但是截至目前,好不容易有幾家招聘宣傳干事的企業聯系她面試,一家是在陜北米脂,一家在浙江溫州,按理說劉清應該高興才對。可是舍不得離開西安的她選擇了放棄。
眼看著身邊同學遠赴他鄉,有簽到西藏拉薩做文員的,有簽到新疆哈克蘇當語文教師的,有簽到廣東的報社的。當被問及,如果無法在西安找到合適的工作時,她果斷地回答:“那就再考研吧,這次考本校,應該沒問題!”
西安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夏斌教授認為,因為就業壓力大,讓很多同學對畢業后就業、考研還是出國這個問題很糾結。往往沒有早做準備的學生只能硬著頭皮選擇就業,但就業失敗再開始準備考研或出國會更難,所以最好是大二下學期前就構想好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這樣才能有好的成效。
解讀 :錯誤觀念導致“有業不就”
誠然,當下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對于一些學生而言,如果想就業,也未必是一件難事。之所以在就業機會面前,出現“有業不就”的現象,是一些同學的錯誤觀念導致的。
西北政法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李老師告訴筆者,因為一部分學生以企業福利不好、待遇不優為由予以拒絕;另外,面對西部的人才需求和省外大量的就業機會,很多畢業生也因為不能接受艱苦的工作環境或者想留在本地而選擇放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周郴保老師認為畢業生就業觀念必須轉變。他談到在陜的許多畢業生都不太愿意離開陜西或者西安這一現象時認為,如果在地域上受限,就業的范圍就會變窄。應該轉變就業觀念,走出八百里秦川,面向全國,只要能發揮自己的價值,走出去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