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企業培訓的痛楚與蛻變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昨天,接到一位合作多年的咨詢公司負責人的來電,她是一位做事極其踏實、認真的朋友,言語謙遜、隨和,我們一直都聊的很默契。
昨天下午我外出辦事了,qq沒在線,她在qq上找我沒找著便打了電話給我,我們在電話里聊了二十多分鐘,她跟我說到本次有一個培訓需求,想聽聽我有什么建議,因為大家比較熟了,我也就班門弄斧的在電話中跟她啰嗦了一大通。
她本次客戶的需求是這樣的。
客戶想要上的是“執行力”課程。客戶是一家民營企業,目前年營業額1.5億,企業是白手起家,現在慢慢做大了,老板發現問題來了,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員工的執行力不行,布置下去的工作總是打折扣,不能很好的完成。
負責培訓的一位經理以前在外企工作,他覺得目前這家企業問題很多,只能慢慢來。這家企業以前從來沒有做過培訓,老板現在知道培訓一天要那么多錢,有點不太適應。盡管企業里問題不少,老板還是想花盡量少的錢,因此他們本次培訓時間安排為一天。
電話中,這位咨詢公司的負責人將客戶的情況反饋給了我后,與我探討該企業是不是執行力的問題,詢問我該如何引導客戶才好。
我和她比較熟了,聊起來就不必過于介意,我便在電話表達了我的建議。
從安排常亮老師課程的角度來說,一天的課程我們原則上是不接的,特別是如果是外省的課程,這樣的課程對于合作咨詢公司來說往返機票成本都是很高的,現在咨詢公司接單也不容易,客戶越來越挑剔,越來越專業,因此一般我都會建議他們找找本地的老師,或者離他們所在城市更近的老師。
不過這個咨詢公司是南京的,客戶也在南京,離上海很近,往返差旅成本倒不會增加太多,再加上與這位咨詢公司的負責人又是老朋友了,如果是一天的課程,在常亮老師時間安排的過來時,我還是會盡量安排。
對他們的需求,我是如下反饋的。
首先,這家企業目前的問題很具代表性。
老板是白手起家,初始創業時人不多,老板一個人就管得過來,一般來說這種企業老板自己的能力都超強,要么是某個方面極為專業的人士,要么是有很強的銷售能力,人際關系也不錯。
現在企業慢慢做大了,老板發現自己一個人,或者創始團隊幾個人的力量已經遠遠不夠了,便陸續招了員工回來,當然也包括各個部門的經理。這人一多,問題就出現了,大家的行為很難統一,思想很難統一,不是這里有問題,就是那里有問題,靠員工們“自覺”顯然不行,靠員工自己去“悟”更不靠譜。(常亮老師助手楊林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謝謝!)
所以目前這家企業面臨一個轉型的問題,一個管理升級的問題。
企業要從當年的純經驗管理蛻變為科學管理,用流程、用制度保障員工的工作品質。
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這家企業的問題絕不是一兩次培訓就能搞定的,很有可能上課時似乎聽明白了,回到工作崗位上了還是不知道怎么做。這也不是單單老師提供工具表單的問題,就算有一些工具表單,還是會浮于表面,疲于應付。
我們都知道學習是長期的,一個人行為的改變一定是逐步的。就像我們在學校上學,四年的大學你不可能一個月,甚至一星期就全上完,全都能理解,就算能理解,轉變為穩定的行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著急不來,飯要一口一口吃,行為和態度也是逐步改善的。
該企業以前從來沒有安排過外訓,這樣的企業通常會對某一場培訓寄予過高的期望,或者希望老師能拿出個什么“好點子”,“殺手锏”,迅速解決問題。
此類想法就好像中國被濫用的抗生素,管他什么病,先來幾大瓶點滴,能目前控制病情就行,那就表示醫生有水平,至于過幾天再病,或者有什么更嚴重的疾病遷移,那就看個人運氣了。企業也是同理,所謂“點子”,所謂“殺手锏”都無非是皮毛之術,無法解決本源的問題。
當然我們知道就像在一個老中醫眼里,每個人都是病人一樣,每家企業都會存在解決不完的問題,企業存在的意義是創造成果,獲得績效,我們也沒必要每天拘泥于解決那些永遠也解決不完的企業問題。但有一點是必須的,如果企業真的想活得更久一點的話,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一些是有必要的,但無疑靠打點滴不行。
想要好的身體,我們得克制飲食,我們得堅持鍛煉身體,我們得注意生活作息,同理,企業要慢慢規范,用制度、用流程、用系統保障工作品質。
電話中我建議對方,最好不要試圖去改變客戶,大家都是成年人,我們誰都不要奢望去對誰說教,可以考慮先把常亮老師的課程推薦進去,哪怕上完一天,上過后企業負責人覺得很好,在這個基礎上,你再提什么建議他才聽得進去。
當然,我們所有建議的前提應該是如何幫助客戶用盡量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