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篇)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那么團隊協作力有由那些組成的呢?團隊協作力主要由六方面組成,由表達力,傾聽力,柔軟性,情況把握力,規律性和抗壓性組成,下面我們來說說這些方面的基礎力是如何定義的,我們該如何來學習和鍛煉。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1)表達力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表達力的標準定義是“能通俗易懂地傳達自己意見的能力”,用我個人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能用對方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表達自己意見的能力”,其關鍵之處不在于說,而在對方能夠接受多少,要根據對方來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以保證對方最大程度地吸收你所表達的目的和意見。
那么我們該如何來提高我們的表達力呢,許多跨國公司已經開始聘請有關的演講家和作家來訓練他們的干部“講故事的能力”,其實一個好的表達力的鍛煉就是要學會講故事,講對方喜聞樂見的故事。據說,如果想要到華爾街融資,一定要能夠講動聽的故事,即能夠打動投資者的故事。我們之所以喜歡看電影,其實每一部電影都在講一個故事,一個能夠感染人的故事,所以鍛煉表達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講故事,講能過吸引人的故事。
要鍛煉講故事的能力,大概可以去讀許許多多暢銷書,看人家是如何講故事的,我曾經在大學時期的一個月內把金庸的武俠小說都讀了一遍,那時心無旁騖,還有剛剛脫離高考的壓力,更重要的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吸引力。講故事的能力大概就在于此吧,故事常常需要有血有肉,有骨架,有靈魂,像一個人體一樣,“一條線索,一個主題,聲情并茂,善于刻畫,善于伏筆,善于對比,有節奏,有劇情,能吊點胃口,有高潮,有靈魂,有人性,有結構,有細節,有創意,不斷改善!“。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忘記了那條線索,永遠不要偏離主題,大體如此!我們很多人大概不會講故事,故事是吸引人還是不吸引人,故事內容以外還有講故事的人時候講的聲情并茂,善于使用音調,表情和身體語言。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2)傾聽力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傾聽力的標準定義是“認真地聽取對方意見的能力”,用我個人理解,傾聽力可以定義為“能讓對方樂于發表,易于深入發表真正意見的能力”。傾聽力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
有時候,傾聽力比表達力更加重要,更加能夠解決問題。傳說有兩個牧師,一個能說會道,表達力很強,另外一個有點木訥,說話說得不清楚,但是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不是第一個牧師,而是表達力有點木訥的牧師,原因在于當你向第一個表達力強的牧師傾訴時,往往得倒過來聽牧師的高見,但是聽到最后你覺得他所說的很有道理,只是和你沒有太大的關系,而另一個善于傾聽的牧師則不一樣,對你所說的一切充滿了興趣,時不時地發問,當你悲傷的時候和你一起悲傷,當你快樂的時候和你一起快樂,當你有些話不好說的時候他幫你說出來,當你不知道該說什么時,他會適當地提問,讓你巴不得把你的苦水都導出來,最后按照自己心底最想要的可行的做法決心重新振作起來,所以傾聽力高的牧師善于解決問題。
如何提高我們的傾聽力,我們中國人往往喜歡說,不喜歡聽,沒有興趣聽對方的發言,有可能對方也是人云亦云或者說話方式不當,你不喜歡他的自以為是或者說話的表情和語調之類,或者當你不贊同或反對對方的觀點時,你往往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人的傾聽力比較缺乏。那么該如何來鍛煉傾聽力呢?
鍛煉傾聽力的簡單方法是不是用耳朵聽,要用眼睛聽,即“看對方說,適當發問,表示同感”,只有這樣對方認為你在認真聽他說話,并且是能夠共鳴的。用心聽的層次是不同的,簡單來說,如何讓對方不想說的東西變成想說的,如何讓對方想說但又沒說的東西說出來,如何幫對方說出想讓你說出來的東西,如何確認對方已經表達但未得到確認的最重要的東西,如何啟發對方內心深處想表達但又無法表達的東西,這樣聽者興趣濃濃,說者意猶未盡,聽者,知音者,聽的境界大體如此!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3)柔軟性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柔軟性的標準定義是“理解不同意見或不同立場的能力”,用我個人的理解,就是“能吸收嘗試別人不同意見的能力”。柔軟性是團隊協作中必須要有的催化劑和韌性,畢竟人與人是有不同看法和意見,有不同出發點和立場,有不同的習慣和習俗。
每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角度,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行為方式等等固然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碰撞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碰撞是提高柔軟性的方法,碰撞就是敢于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這樣拋磚引玉,會激發別人也勇于表達自己的個人意見,別人在表達不同意見時,尊重別人的不同,無法求同存異的人往往禁錮在自己的狹隘見解里,無法吸收別人的有價值的意見。
另外,在對方無法說服自己的時候,先吸收嘗試,再評價篩選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方法,換句話說,別人說的自然有它的道理,只要能夠把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先小范圍地實踐然后再真正判斷發表意見吧!柔軟性的鍛煉并非是導致在別人的意見里迷失自我的后果,相反,是鍛煉我們從不同人
收集信息和意見的能力,并不斷地構建真正的不迷失的自我的過程。
所以鍛煉柔軟性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意見拋磚引玉,同時轉化立場吸收別人不同意見”,敢于碰撞,敢于嘗試,敢于批判。心理學上,人往往會把對方發給自己的信息的大部分過濾掉,有些是聽不清楚的,有些是不想聽的,有些是聽不明白的,有些是無法認同的,有些是無法理解的,。。。這里面的過濾器實在是很多,往往對方一開口,自己就開始反感,這里面的沖突實在很多。
通俗一點說,鍛煉柔軟性有個土方法,就是爭吵或者吵架,爭吵可以逼對方把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表白出來,只是心理要清楚吵架情緒化可能導致所說的東西有點夸張而已,自古以來,夫妻能夠吵架的往往能夠解決問題,打冷戰的離婚率反而比較高,因為不知道對方的立場和出發點,也就無從談相互理解了。鼓勵吵架的家庭或者組織往往有某種生命力和活力,甚至有創造力,其答案在于雙方的柔軟性得到提高,不同的觀點能夠得到及時的碰撞,而非一言堂。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4)情況把握力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情況把握力的標準定義是“理解和把握自己和周圍的人或事物之間的關系的能力”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就是 “觀察和揣摩周圍的變化情況,理解自己應扮演的角色,擺正人際關系的位置,采取適當行動” 。團隊協作中,每個人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要承擔什么責任,否則就會發生“哪壺不開提哪壺”的錯位現象,哪怕是覺得自己說對話了作對事情了,可能那不是你該說和該做的事情,所以自古以來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說法。
偉大的民族英雄岳飛由于抗金的業績名垂千古,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情況把握力出了問題,竟然進諫皇帝要早立太子,在古代皇位的傳承是皇家內部的事情,豈容旁人插手,這為岳飛的冤死埋下了禍根,即使是皇帝問大臣立儲的事情,你都要三思而后諫,即使在我們眼里看來岳飛進諫皇帝立儲是為公不為私啊,但是擺正自己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是大功臣。
所以情況把握力的鍛煉就是要“讀懂人和人際關系;讀懂面臨的環境和變化趨勢,讀懂業務本質,做好心理準備,適當行動”,情況把握力,小到讀懂個別談話的氛圍和組織的文化風土以便作對事,大到讀懂時政大環境以便制定自己正確的事業方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們每天如何鍛煉情況把握力呢?這里面的功課很多,尤其是做領導的,更是要天天鍛煉這種能力。
①每天抽時間和人交流,讀懂人的性格,能力強弱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要一天為人,就要天天和人交流,這個功課一天都不能落下;
②每天抽時間讀讀書和新聞,讀懂我們所在的PEST(Political(政 治), Economic(經濟), Social(社會) and Technological(科技))大環境和組織小環境的主流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讀懂各種KPI數字代表的含義和目的,讀懂十倍速的變化要素帶來的未來影響,把握先機;
③每天抽時間總結和復習我們的工作,讀懂我們的工作流程,我們的業務結構和組織結構,我們要處理的關鍵業務邏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客觀地把握情況,這樣才能理解問題的本質,理解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把握先機,順應潮流,順勢而為。
情況把握力,不僅僅是閱讀能力,也是觀察能力,也是預測能力,更是一種直覺,是我們在組織協作中常常用到的能力,讓組織的每一個成員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并能夠相互配合,互通有無,責任互補的重要能力。
一個好的組織一定有好的文化,即這個組織的成員的行動不是來自于命令和明確的指示,而是根據自己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業務,發現和定義問題,并且以此來督促自己采取適當的行動,這個組織才有活力和戰斗力。
我們看看解放戰爭的國共雙方,往往國民黨軍隊有著天才般的命令+蠢材式的被動執行+相互爾虞我詐的配合,而共產黨的軍隊往往沒有命令+主動配合+犧牲小我成就大局+主動根據現場問題采取適當的行動,這兩只軍隊的勝負一開始就決定了。所以看看兩個組織的招聘工作就可見分曉,一個靠抓壯丁,一個自愿光榮參軍,就知道兩個組織截然不同的組織文化風土導致的情況把握力的高低不同了。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5)規律性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規律性的標準定義是“遵守社會規則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約定俗成的能力”,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規律性史“遵守社會規則,公司規章制度,當地的民俗習慣,客隨主便,服從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規律”,規律性是考驗一個人在組織能夠服從紀律,能否遵守規則,能夠按照客觀規律來辦事的能力
在古代,紀律是一只軍隊戰斗力的根本保證,自古有“慈不掌軍”的說法,而有“從嚴治軍”的說法,關鍵就是紀律和規則的貫徹。其實現代組織這一點也尤為重要,往往大的項目必須制定出作業流程和作業標準,否則大家做出來的東西千差百怪,就無法做出一樣的品質出來。
中國人素有不遵守規則而有靈活應變的美名,其實不然,中國人的教育歷來以標準答案的應試考試著稱,我們做許多事情,往往會問標準答案是什么?并且中國人有從眾心理,據說有個博士回國發現有許多人排隊賣鹽巴,就不由自主地排隊去買了(背景: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核災難),按道理中國人的內心是最遵守大家所遵守的“規律”,只是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不遵守規則,所以我對規律性簡單定義是“根據外界和自我的規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以服從客觀規律”。
規律性要如何鍛煉?比如說自己的身心規律,就要善于記錄與反饋,科學的統計分析,歸納自我的身心變化的具有周期反復的規律性;比如說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就要善于觀察和模仿周圍大多數人的正常的行為舉止習慣,稱之為入鄉隨俗,這樣不明白的時候多事前請教有什么禁忌,用什么方式做會更合適。比如說在團隊協作時,要能夠首先了解和遵守團隊規定的游戲規則,作業標準,行為習慣快速融入團隊;在大家約定俗成的背景下,最好經常鍛煉,習慣成自然。就像大家說共同的語言一樣,同樣的單詞表達同樣的含義(標準),同樣的語法表達同樣的關聯關系(標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共同的標準上交流。
規律性的鍛煉就是我們要尊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發出的信號,及時行動調整我們的身心,同樣,我們也要尊重我們周圍人發給我們的信息,及時調整我們的言行舉止,做到孔子講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規律性是維持組織秩序的法寶“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新人一開始要鍛煉的是規律性,學習社會人禮儀(禮尚往來),學習工作的流程標準,學習企業的文化和規章制度,更大的還要學習類似交通規則和民法等我們要遵守各種法律。規律性是提高公民素質的必須課,也是提高組織戰斗力的保證。
社會人基礎力(團隊協作力) - (6)抗壓性
按照日本有關協會的標準定義,抗壓性的標準定義是“處理壓力源的能力”,根據我個人的理解,抗壓性的定義是“面對壓力源,轉換心情,卷入周圍的人積極分擔和調節壓力,積極面對和采取行動解消壓力源”。
西方的成功學研究成果是,人走得有多遠,取決于逆境情商AQ,看你在逆境是如何反應的,是保持冷靜積極的情緒積極應對,還是悲觀喪氣半途而廢。所以我們用AQ學的視點對抗壓性的簡單定義是“抗壓性就是逆境情商AQ,(情緒控制,問題歸因,延伸控制,忍耐),換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自己在逆境時能夠對自己幸災樂禍的能力”。對別人的逆境幸災樂禍只是平衡自己可憐的心態而已,幸自己的災,樂自己的禍才是真正的能力。曾國藩的湘軍在和太平天國的軍隊作戰時,自己屢戰屢敗,但是曾國藩屢敗屢戰,最后一站打敗太平天國;同樣道理,劉邦和項羽作戰時也同樣如此,九敗一勝,最后打敗項羽。有時候比的就是忍耐力。
那么從AQ學的視點,抗壓性該如何正確鍛煉呢?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是現代社會進步付出的身心代價,同時也是現代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抗壓性低的人往往出現態度消極現象,如何把壓力轉化為積極的成長的機會,有利于身心健康是當代面臨的巨大課題。提高抗壓性其實就是提高AQ逆境情商的過程。
①首先碰到問題,要控制好不良情緒,不要認為天要塌下來,對不可逆轉的逆境要能夠大度地接受,然后想想你可作為的地方,你有什么牌可以打就可以;把惡劣的心情快速地轉化過來,保持平靜的心情;一句話,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傷心哦。據說,印度的圣雄甘地剛買一雙新鞋,不甚把一只鞋掉到火車下,他迅速地把另一只新鞋也丟出窗外,說但愿有人能撿到一雙新鞋而非單只鞋哦!瞧人家大師在問題面前能夠處之泰然的風度。
②對問題的歸因,不要怨天尤人,歸因到客觀環境和別人身上只會加深自己的不良情緒的積累,因為客觀環境和別人是很難因為你的抱怨而輕易改變的,而是要歸因到自己能夠卷入更多的人采取行動的部分,自己能夠敞開心胸和別人傾訴和商量對策,獲取別人的支持,同時積極地采取行動,主動學習改變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別人。據說,IBM前總裁郭士納改革上任后,不知道公司問題癥結所在,采用自己挑選兩百家重要客戶去傾聽問題所在,而非聽取自己內部管理團隊的抱怨,找到了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改革方向,使得IBM又重新回到最有競爭力的世界級大公司的正確軌道。
③對于惡劣的逆境千萬不能舉一反三,任其蔓延,要積極控制影響,讓問題使其僅限于此,不讓自己的問題進一步擴散影響到別人的問題從而導致連鎖反應,不能因為工作的問題延伸到生活,休息等等,使問題擴大到各個方面,使問題復雜化,最后像癌細胞擴散而滿盤皆輸。據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回家時都會先找到自己可親近的笑容才會邁進自己的家門,他認為工作上的不順心不應該帶回家。
④對現在的狀況的延續時間要充分地忍耐,不是所有問題都是一朝一夕馬上可以解決的,要分析問題的性質,是一般問題還是個別問題,是短期問題還是長期問題,在采取行動的同時,對未來要充滿希望,希望是忍耐力的源泉,不要盲目忍耐,而是用對未來的希望牽引行動和引導變化。毛澤東在革命困難時期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鼓舞士氣的著名之作,我們不是盲目忍耐,而是要看到希望。
情緒控制,問題歸因,延伸控制,忍耐這四個步驟要變成我們面對問題的情緒反應的習慣模式,久而久之,你就無法被打敗了,意志力堅強的人身上一定可以看到上述的品質,毛澤東,貝多芬,張海迪等等有許多例子就不再累述。作為好的組織領導人一定要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有強大的抗壓性。
上述六個團隊協作力可以說明日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組織能夠快速地組織力量相應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是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而要能夠快速地反應,不落入官僚組織的臃腫和遲鈍里去,就要求每個組織成員能夠快速地共享信息和問題,快速地形成組織的焦點,能夠相互配合責任互補,能夠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并且能夠齊心協力克服各個環節的障礙(企劃,設計,生產,銷售,物流,售后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