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會不開心?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并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并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于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舍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舍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舍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并強調該舍區的問題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么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癥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后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里,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于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愿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