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近五成受訪學生對暑期兼職表示“不滿意”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暑期將至,許多在校大學生又將投身于暑假兼職。暑期兼職是學生踏入社會的第一課,然而記者近期調查發現,近五成在校生對暑期兼職滿意度評價為“不滿意”,只有不到兩成表示“基本滿意”。兼職與就業關聯度低、薪酬貶低勞動價值,甚至遭遇找兼職被騙錢等,都是造成學生滿意度低的主要原因。面對即將到來的暑期兼職熱潮,業內人士表示,暑期兼職者的心態決定收獲,心態上要有兩個轉變,一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二是從關注現在到關注未來的轉變
調查:半數人表示不滿 “缺乏尊重”是主因
從6月初開始,南國早報記者在南寧幾所高校隨機選取了50名做過暑期兼職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他們做暑期兼職的情況。調查內容涵蓋兼職工種、找工方式、薪金報酬以及工作滿意度四方面。
調查反饋數據顯示,15%的受訪者對用人單位感到“基本滿意”,38%的人感覺“一般”,47%的人對用人單位表示“不滿意”。“缺乏尊重”是大學生最不滿用人單位的原因,超過2/3的受訪者對此難以接受。“缺乏尊重”具體體現:41%的人批評用人單位“不能提供適合的暑期兼職崗位”,38%的人抱怨“報酬低”,另有17%的人說“工作環境不好”。
從兼職工種的調查數據來看,暑期兼職崗位多集中于銷售類和服務類。50%的受訪者做過家教;20%的學生做過推銷工作;10%的學生做過清潔工或在飯店端盤子;15%的學生發過宣傳單。絕大多數受訪者有過兩次以上的兼職經歷,如既做過家教也發送過宣傳單,還做過飯店服務員等。
在找兼職的渠道上,除了學校給貧困生安排的勤工助學崗位外,80%的受訪者通過各種街頭或校園招聘廣告找工作,10%的學生通過中介,剩下的通過熟人推薦等方式找工作。由此可見,在校生找暑期兼職的渠道相對狹窄。
鏡頭一:技術活不讓干 體力活不想干
近六成的受訪學生把暑期兼職視為就業的“熱身”,超過兩成的人表示以后只會選擇“對就業有直接影響”的暑期兼職,兩成左右的大學生認為“一兩次的暑期兼職經歷已經足夠,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提高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上”。用人單位提供的兼職崗位單一,體力活居多,能實踐專業知識的崗位非常少,令不少受訪者感到沮喪和不滿。
小楊是廣西財經學院[微博]財務專業的學生,去年他干的第一份兼職工作是上街發傳單。他有些不屑:“發傳單誰都能干,只要站在商場前、馬路口,見人給一份,也用不著跟人說話。我看不出這樣的兼職和我以后的職業有任何關系。”
“大學生兼職就是廉價勞動力,根本沒機會學以致用。”小何在廣西大學[微博]學計算機專業,今年大四。家在外地的他從大二開始,連續兩年暑假都留南寧做兼職。家教、促銷員、送外賣、收銀員等,他都干過。他表示:“去年暑假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做兼職,以為能用上自己的專業知識。但派給我們的活居然是頂著高溫,上街擺攤推廣。自從我們去兼職,經理可高興了,本來他也有份"練攤",有我們后他們就不用出力了,業績也算他的。”
[ 雇主有話說 ]
對于在校生對兼職崗位是體力活的抱怨,許多雇主也有自己的看法。
南寧某大型電子賣場人力資源部經理李坤生直言不諱,公司提供的兼職機會首先是出于經營的需要,而不是社會責任感。招聘兼職人員的目的是來幫助公司解決問題,而不是專門培養人才。在沒有系統培訓的前提下,公司會拿什么工作給在校大學生做呢?可想而知。
“在企業里,最累、最苦、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活基本都是給新人做的。”廣西一家連鎖物流企業人力總監徐廣海認為:“學計算機的去送外賣、讀財務的上街發傳單很正常。他們應該用腦子和本事讓自己送的外賣比別人多,發傳單比別人效果好,這才是價值體現。要技術的活干不了,要力氣的活干不動,不要技術和力氣的活又能有多少留給大學生?”
鏡頭二:薪酬給得太少 貶低勞動價值
去年暑期,就讀廣西師范學院的大二學生小賴,在南寧某洋快餐店里做兼職收銀員,每天在柜臺上要站六七個小時,收入卻很微薄。“工錢按小時計算,每小時大約3到4元,每天最多30元。錢雖然賺得少,但我很喜歡那里的工作氛圍,也認識了許多朋友,堅持做了兩個月。”她粗略算了一下,兩個月下來,平均每月能領到800元左右。
大學生小顧為南寧一家市場調查公司兼職做翻譯,一個月除了4個雙休日外,她都要坐在電腦前翻譯一堆資料,而月底公司卻只給了她600元錢。“太不值了。本來是想鍛煉英語能力,沒想到卻成了廉價勞動力。如此浪費時間,報酬又少,不如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她說。
調查顯示,暑期兼職的酬勞通常是按小時或按天計算,例如促銷、發傳單每天忙碌8小時,報酬為50~100元/天不等;家教每小時報酬有10元左右,藝術專業的家教可高達20元每小時。換算成月薪,56%人的收入在600~1000元,32%的人低于600元,8%的人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超過1500元收入的主要集中在廣告設計、計算機編程和鋼琴演奏等崗位。
[ 雇主有話說 ]
徐廣海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薪酬只是略低于應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水平,不算太離譜。可是對大多數從小衣食無憂的大學生而言,這樣的薪酬很難成為工作的動力。一些大學生甚至開小車去兼職實習,停車費的支付超過了收入。”
“去年暑假,我們公司請了60名大學生從事市場促銷,在60天的兼職期內,只有14名學生堅持到最后。”南寧市某商貿公司人事主管董棟梁表示,現在做兼職的大學生多數是90后,當中有兩類人讓他覺得“傷不起”:一類是身體不舒服不敢講,要父母代替請假的;一類是今天來了,明天不來連招呼都不打,還得幾番請求他來公司辦理“退工”手續的。
采訪中,不少人力主管不約而同提到了“職業態度”這個問題。他們認為,職業態度不僅是要求工作認真,還包括以工作職責為導向,自覺工作,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的態度。“大學生現在最缺的就是這種和個人喜好無關、和收入高低無關,按照崗位要求履行職責的職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