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疲勞成社會問題 過勞導致心理挫折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這個工作越干越沒勁!真想提前退休!”現在常能聽到上班族發出類似的牢騷。一份職業調查報告顯示,約有40%被調查者可以歸為職業倦怠綜合癥患者,其中工作負擔過重的比例高達76%,但大多數人都抱有陳舊的觀念,認為職業疲勞和倦怠是由于意志脆弱等個人問題所致,自己的心理負擔和疾患不必被外人所了解。事實上職業疲勞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發展中國家勞動者更容易職業疲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表示,職業疲勞屬于社會問題,職場人群工作壓力大,經常超負荷工作,往往在30歲至45歲左右就會出現職業疲勞現象。外部環境也會導致職業疲勞和倦怠,例如消極的工作氛圍、管理者與員工溝通不足、員工的意見遭到輕視等,都可能加劇員工的職業疲勞癥狀。職業疲勞高發行業主要是教師、醫護人員、警察、媒體從業者等,這些職業或崗位大都工作負擔重,并屬于社會高期望群體,因而更容易產生職業疲勞和倦怠。
從業已15年的心理咨詢師李萍認為,職業疲勞是指工作過勞致使身心疲憊與心理挫折,出現工作效率與能力暫時降低的現象,這是人體自身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過度疲勞會戕害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會產生睡眠障礙、毀壞記憶以及引發心理疾患,甚至患上抑郁癥,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職業疲勞和倦怠并非都源于工作強度,感覺不公平、產生危機意識等情緒,也會使人陷入一種消極狀態。當人們處于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時,往往工作更有成就感,更容易產生創造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全球勞動者生存狀況報告顯示,全世界75%的高心理壓力崗位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4億勞動人口,心理疾患、工傷等各種職業傷病,每年造成全世界經濟生產總值約4%的損失。周孝正指出,發展中國家由于勞動法規不夠健全,又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和勞動保護體系,加上就業形勢,勞動者需要承受更大的職場壓力。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及社會轉型等因素,使傳統價值觀面臨挑戰乃至顛覆,個人價值和成就依靠外部認可,過分追求升職和加薪,都會導致人們焦慮不安,加劇其職業疲勞現象。
如何有效克服職業疲勞
克服職業疲勞首先需要學會權衡目標與壓力,對于優秀人才而言,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他們工作不光是為了金錢,同時想追尋人生的價值。他們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難免會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長此以往,心理反而會產生挫折感,并引發職業疲勞和倦怠感。她告訴記者,這需要修改和制定現實可行的生活目標,并學會改變工作方法,學會享受雖不完美但卻正常的生活。其次,在遇到壓力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嘗試使用有效的方法應對壓力,解決壓力帶來的不適感,比如感覺工作量過大,就要學會時間管理,合理分配每個單位時間里要做的工作。李萍強調,根據目前的就業環境,勞動者應盡量依靠心理咨詢師和心理醫師,通過心理疏導,減緩職業疲勞。
近年研究證明,職工的幸福感和對于工作的投入,是現代企業的最大優勢。加薪、休假、福利等方式,都有助于提高職工的幸福感,但職工更需要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以及更大的工作自由度等精神層面的需求。一家時尚期刊的主任陳垠介紹,期刊社有四百余名員工,編輯有上百人,另外與眾多時尚攝影師簽約,都出自名牌大學,有人還具有海外大學碩士、博士學歷,由于時尚期刊的特點,年輕人占大多數,90%員工為女性,他們當初從眾多競聘者中脫穎而出。當下媒體競爭激烈,時尚期刊承受的壓力尤為沉重,工作節奏快,流動性大,有些人常去海外出差,凌晨開工拍片子,連夜趕工,都是家常便飯。陳垠說,他們期刊社設立了員工俱樂部,結合職業特點,一直開展娛樂、健身及其他興趣活動,來幫助員工消除職業疲勞和倦怠。
如今出現職業疲勞現象的周期越來越短,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和企業中層管理者,更容易遭受職業疲勞癥的侵襲,擺脫職業疲勞的方法之一是尋找一份新的工作。一名IT業架構師改行經營水果店,眼下正成為媒體的熱門話題,這位IT男改行的案例,能引起社會如此的關注,說明它觸動了人們焦慮不安的內心。
僅僅變換工作,未必能從心理上解決問題,恐怕過不了多久又要陷入職業疲勞狀態,所以改變自己才是擺脫職業疲勞最重要的方法。職場上有一句名言:“如果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李萍認為,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調整心態以適應社會要求,當轉變認知,調整自我價值的評估時,便可以通過改變期望值獲得自我滿足。職業疲勞并不可怕,它符合凡事都有波峰和波谷的規律,關鍵在于能不能掌控它,人們可以提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出科學規劃,就可以有效避免職業疲勞引發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