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你學不會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現在手機廠商分兩種:小米,非小米。
前者的“互聯網思維”正在被煎餅和牛腩們復制,雖然誰也說不清互聯網思維究竟是啥。
手機廠商也有效仿的,華為便將榮耀手機品牌獨立,專做電商渠道,本質向小米模式靠齊。當然,也有廠商并不跟風打“互聯網手機牌”,而是與小米保持距離。
小米模式的本質是什么?
互聯網思維?快速迭代、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設計、軟硬件結合、一體化服務體驗。很多手機廠商都有,只是執行力度不同。有的比小米還早例如IPhone,有的則是跟隨例如深圳寨廠。這很難算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
電商渠道?消除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價格透明化。小米找到一個性價比的平衡點1999,殺入并重整市場,打破既有格局。這一點或許是小米成功的關鍵。
小米手機賣得這么便宜,怎么賺錢呢?如果是賠錢抑或薄利,規模越大、時間越久,豈不是負擔越重?這時候,有幾個理論來支撐,但是怎么看都不靠譜。
一是硬件免費說。
手機免費是萬萬不能了,“追求薄利或者微利”,然后賣服務或者增值,例如MIUI應用市場、小米配件。
但是,單靠小米手機的出貨量以及MIUI刷機撐起來的應用分發能力,在中國應用分發市場還難以算強者。除了百度、360等大頭橫亙之外,小米應用分發連運營商應用市場和三星、蘋果等手機廠商的都比不上,因為應用分發能力與用戶數成正比。
再看變現能力,小米出貨量月收入千萬級別,在小米200億年銷量下基本可以忽略。小米配件一年10億收入在200億大盤下也是杯水車薪。
二是跨界服務說。
這種說法是,小米建立粉絲群體,并且與這些用戶建立交易聯系,有這些用戶的ID、數據等,電視、盒子、路由器、移動電源甚至豆漿機等新品推出時,便可向他們售賣,實現情感營銷、交叉營銷啥的。不過,與小米手機出貨量大好不同,電視、盒子、路由器這些產品并未取得突出的成績,而且,各自所處市場要么沒智能手機市場大,要么還未到爆發結點。
而且,小米難以向同一個用戶出售關聯性較弱的設備。
可以看看蘋果,基于粉絲群體實現跨界銷售的典范,它的主力產品從PC到筆記本,移動時代從IPod開始遞進到IPhone,IPad,應用商需要為這些產品針對開發,以適合不同場景,它們有著很多需要共享的數據,有著一致的體驗。這些產品之間關系很強,緊緊耦合在一起,因此基于ID的跨界產品是有效的。反觀蘋果的Apple TV等產品就相對弱勢,目前也仍未推出智能電視。
小米所銷售的產品,電視、路由器、盒子、手機之間的聯系就弱了很多,甚至毫無聯系,有的是個人產品,有的是共享產品。這就好像丁磊在郵箱建立了品牌想再建豬肉品牌一樣,并且向網絡用戶銷售豬肉一樣。
三是規模效應說。
這種說法是,小米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成本會降低。就像滾雪球一樣,最后是小米銷量瘋漲,手機成本下降。“一定”是多少,誰也不知道。
實際上,硬件性能增長和價格降低的規律,仍舊在“摩爾定律”之下。而“摩爾定律”是產業層面的。手機降價、配置提升,原動力是產業發展。某家公司通過規模生產,抑或價格戰,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家廠商如果不是寡頭,想用規模生產來形成競爭對手難以具備的價格優勢,非常困難。小米的規模距離三星、蘋果還有很大差距,如果在全球市場看落差更大。三星、蘋果還有更大的整合能力,如自行研發芯片。
由此看來,小米的規模優勢很難拼過三星、華為、聯想等大廠。當然,小米的模式很輕,只做研發和市場,走得很快,規模高速增長,但是,盈利能力如何?門檻高不高?走得穩不穩?京東商城走了十年,最初不也是靠互聯網思維、電商渠道殺出,然后想憑著規模優勢、增值服務之類的盈利嗎?據說,現在它微利了。
都不靠譜,那么,小米究竟在玩什么?
透過小米如影隨形的缺貨現象,會發現,小米仍舊需要洗脫“期貨手機”和“饑餓營銷”的說法。這兩者并不一樣。
期貨手機是真的無貨,先收錢,或者按照當前的市場價預定。等用戶拿到手機時已經不再是最高性價比了;饑餓營銷則是有貨,或者有生產能力,故意制造出一種“供不應求”的現象。
制造有很多方式(PS:這里并不是說小米),刷銷量、報虛數、放衛星這是最低端的;找黃牛排隊就跟找托一樣,也不算高明。預約購買、限量搶購、XX碼,利用粉絲、口碑、社交、話題力量營造一種眾人皆餓的氛圍,似乎百試不爽。百度百發、樂視電視等產品的營銷已經開始學習。
小米說今年不再做饑餓營銷,缺貨是市場需求太大,產能不足,供不應求。不論小米說的是不是真的,最后結果是一樣的:市面上看不到傳說的新產品;看到了,買到的價格比發布價高出一截。黃牛介入讓事情變得更加可怕,因為它們并不講任何游戲規則。
而小米,是這一切最大的受益者。銷量、利潤有保障,形成小米現象讓小米可以“無營銷團隊”實現最強的營銷,并且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互聯網思維、跨界服務、硬件免費說,小米的一切,被作為成功學研究學習,消費放大時更加說明了,“成功的X都是經驗,失敗的經驗都是X”。
因此,手機企業,如果真的去學習小米那套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只能是緣木求魚。而且,思維說不清道不明,本身也很難學。相反,如何做到“缺貨”并且讓大家都還愿意搶購,把這招學會了,足可支撐幾年銷量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