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基本功,就能贏99%的事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縱觀全球的卓越商業領袖,不論是埃隆·馬斯克、拉里·佩奇、杰夫·貝佐斯,還是任正非、馬化騰、張一鳴,他們幾乎以破紀錄的時間,在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成功的領域,打造了超乎人們想象的商業帝國。
是什么讓這些強者時刻保持著這種近乎苛刻地、勇猛精進地品質與習慣?又是為什么,在幾乎不可能的目標前,他們不但沒有望而生畏,反而持續地高活性爆發,不斷向前?
本文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在《跨越不可能》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跨越不可能的“公式”:不可能→動機X學習力X創造力X心流→可能。以下,敬請enjoy~~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集團書籍
《跨越不可能:如何完成高且有難度的目標》
史蒂芬·科特勒 著
一、動機:一切的開始
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需要日拱一卒的長期積累。
在這段旅程中,精英玩家從不依賴單一的燃料來源,無論是體能燃料還是心理燃料。但今天,我們主要關注后者。
巔峰表現者們除了積累心理燃料,還會培養并校準自己的動機,如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并通過疊加這些精神能量來源,獲取生活中效力最強的情感燃料,為前進汲取動力。
所以,究竟是什么在驅動我們?
1、外在驅動和內在驅動
科學家們把心理驅動力分為兩類:外在驅動和內在驅動。
外在驅動是我們自身之外的獎勵,比如金錢、名聲和性;內在驅動則相反,它是我們自身的心理和情緒力量,如好奇心、激情、意義感和使命感。
另外,自主性——對掌控自己生活的渴望——也是一種內在驅動;掌控感——我們出色地完成一項工作時的感受——則是另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動。
雖然外部驅動非常有效,但這僅限于我們獲得生命安全和保障之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發現,美國人的幸福感會隨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但當年收入達到約 7.5 萬美元后就進入了瓶頸。
超過這個臨界點之后,幸福曲線開始大幅偏離收入曲線,幸福變得與收入無關,因為一旦人類滿足了基本需求,滿足這些需求所需的物質條件就開始失去誘惑力。
一旦外在驅動開始失效,內在驅動就會取而代之。
在商業領域,公司激勵員工的方式正是運用了這個原理。一旦員工覺得自己付出的時間得到了合理的回報。
那么即使加薪、發年終獎也無法有效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或工作表現。他們會更加希望得到內在的獎勵,比如希望控制自己的時間(自主性),做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好奇心或激情),以及做更重要的項目(意義感和使命感)。
2、驅動力與自主性、掌控感
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可以將你送往不可能的發射臺。但取得成功是一場漫長的游戲,如果你志在通關,那僅靠這三個初始驅動因素的推動力遠遠不夠。
為了通關,我們需要在驅動力(即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的基礎上,融入自主性和掌控感。
自主性是對自由追求激情和使命的渴望,是對駕馭生命之舟的需求。掌控感則更進一步,它可以驅使你成為專家,也會鞭策你去掌握釋放激情、完成使命所需要的技能。
任何情況下,自主動機都強于受控動機。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受控動機并不能產生預期的結果。當被迫做出反應時,人們通常會尋找捷徑。
以安然公司(注: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天然氣和電力公司之一,于2001年破產)為例。
他們認為激勵員工的最佳方式是給表現最好的員工發放股票期權——這是一個以誘惑為動機的例子。但人們很快發現,獲得這些獎金的最佳方式是人為抬高股價,實施公司欺詐,這最終導致公司破產。
安然的歷史經常被當成貪婪和傲慢的反面案例,但其本質實際上是錯誤動機導致的錯誤行為。
而當人的行動主要以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來驅動時,由于它帶來了興趣和享受,鞏固了核心信念和價值觀,因此,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主性會提升我們的效率,也能夠強化我們許多其他的能力。
3、掌控感,讓你不斷精進的欲望
除了自主性,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在論文《成就動機》中指出了另外一個同樣強大,甚至可能更強大的內在動機——“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種讓自己不斷精進的欲望,它讓我們渴望磨煉自己的技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持續不斷地改進。
人類最喜歡一點一點不斷地取得微小的勝利。這些勝利會使我們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實際上是大腦用來鼓勵我們做出某些行為的方式。但要取得真正的勝利,就需要讓多巴胺日復一日地保持這種狀態。
這種持續的多巴胺飆升給人帶來的感覺可以形容為一股沖勁,許多頂尖高手都非常享受這種感覺。作家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Drive)一書中解釋道:“到目前為止,最強大的單一驅動力就是在有意義的工作中取得進步。”
當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時,就走上了通往掌控感的道路。
要想真正利用好“掌控感”這種驅動力,你可以用生活中15%-20%的時間——可以把它稱為“自主時間”——尋找挑戰和技能的平衡點,去試著做那些與你的好奇心、激情和使命感相一致的事情,力求做到更好。
二、學習力:快速成為專家的能力
有了目標之后,還需要儲備相應的知識,也就是需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
在30年的記者生涯中,我摸索出了學習知識的5個步驟。
第一步:通讀五本書
在實際操作中,這個數字對每個人而言可能不一樣,但每次接觸一個新課題時,我給自己定的規矩是讀五本書,在此過程中允許自己一無所知。
此外,不要隨便挑五本關于這個主題的書,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本書:你能找到的關于這個話題最流行、最暢銷的書。
第一本書不是真正用來學習的,更多的是讓你熟悉將要進入的世界,培養對專業術語的基本感覺。
第二本書:選擇一本同樣很受歡迎,但通常更專業、與主題相關性更強的書。
這本書要么與你所研究的課題有密切關系,要么就是直接相關。再次強調,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以及選擇暢銷書的原因——是為了喚起興奮感。在動機層面,你需要在一開始就感到興奮,因為這是正式學習的基礎。
第三本書:選擇一本關于這個主題的半技術性讀物——這本書仍然頗具可讀性,也很有趣,但可能略有難度。
這本書的思想建立在第一本書和第二本書的基礎之上,但其語言更加精確,并且包含了專業人士才能看懂的細節。
第四本書:這是你要讀的關于這個主題的第一本真正深奧的專業書,它不像前三本書那么有趣,但它會讓你了解到該領域真正的專家正在思考的問題。
密切關注該領域目前的最新進展,了解該主題的來龍去脈以及當下大家正在研究的基本理念。同時,找出“瘋狂”之處,也就是專家們認為的胡言亂語。你可能不同意這些觀點,但你需要知道它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知道它們存在的原因。
第五本書:這本書并不總是最難讀下來的(最難的通常是第四本),但通常是最難理解的。
因為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直接了解該主題的未來,包括其發展方向及發展節奏。這本書會讓你了解最前沿的信息。
讀完這五本書,你的大腦通常已經儲備了足夠的數據讓你對一個領域有基本的認識。你已經熟悉了專業化的表述,視野中已經勾勒出了宏觀大局。
第二步:把自己當成白癡
讀完這五本書后,你的筆記本上應該已經記滿了問題。把這些問題再看一遍,你會發現許多問題現在都有了答案。剩下的問題怎么辦呢?你要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下一步:找專家來討論。
第三步:探索空白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專家越來越聚焦于細分領域。他們對自己選擇的研究方向有著難以置信的淵博知識,但往往對其他細分領域正在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所以,當你完成第二步,并開始問一些巧妙的問題時,你就會開始注意到答案中的空白。
一開始,你可能很難感受到這些由空白帶來的直覺,而且你真的沒法強迫自己找到它。但是,因為你一直在追隨自己對這個話題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自然而然地為發現這種聯系播下種子。
比如,假設你對動物行為感興趣。從動物行為來看,更高層面的一個類別是生態系統行為,那就去研究其中的空白吧。了解整個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充分地理解系統中的各個獨立模塊是如何工作的。
或者你可以站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研究:動物構成了生態系統,但生態系統只是生態網絡的一個具體體現。如果我們在研究生態網絡行為的基礎上去研究動物行為,會得到什么結果?你可以去填補這個問題的空白。
由于研究領域劃分得越來越細,專業知識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孤島。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你會被無人知曉答案的難題困住。伴隨著這種挫敗感,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第四步:不斷提問
我之前做記者有一個標準信條:有三個消息來源印證即為事實。這意味著,如果三個人分別告訴你同樣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相當肯定那件事確實發生過。
但是,當我打電話給第五位專家時,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我得到的答案與之前的所有答案都不一樣。
這就是為什么要不斷提問。這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你要開始尋找答案之間的沖突,找到那些與你已經請教過的專家意見相左的專家。當你發現你自認為了解的一切實際上并非如此,那么你就把自己擺在了正確的位置上。
第五步:找到敘事結構
我們的大腦天生會把因果聯系起來,這是一種生存機制。如果我們能基于“是什么”回溯“為什么”,就能學會預測未來。這就是大腦喜歡敘事的原因,因為敘事是一種更大規模的因果關系。
然而,無論多大規模的因果關系,其背后的生物學機制都是一樣的。把因果聯系起來,就是模式識別。為了獎勵這種行為,我們會分泌少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帶來的樂趣可以強化“是什么” 和“為什么”之間的關聯,從本質上提升學習能力。
20世紀90年代末,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沃爾弗拉姆·舒爾茨做了一項實驗:給猴子一杯它們最喜歡的果汁作為獎勵,然后觀察它們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在實驗剛開始時,只有當猴子真正喝完果汁后,它們的大腦才會釋放多巴胺。
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巴胺會提早出現,例如,實驗室的門剛被打開時猴子便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在實驗進入尾聲時,猴子的多巴胺甚至會更早出現激增——當它們聽到實驗室門外走廊上的腳步聲時就已經分泌多巴胺了。
本質上,舒爾茨的實驗證實了多巴胺對學習的作用。每當我們得到一種類似那杯果汁的獎勵時,大腦就會搜索最近的經歷,尋找可能觸發這種獎勵的因素,即導致結果的原因。如果不斷重復這種模式,當我們再次注意到這個原因時,就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最后,大家要注意避免以下2點:
第一,讀完前五本書就自以為學有所長。
在武術界,人們總是說,黃帶和綠帶——進階初學者和中低水平者——是最危險的學習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自認為對實戰已經了解透徹了,經常想要找人試試身手,結果往往被人打得落花流水。學習也是一樣。
第二,喪失動力和好奇心。
專家們對自己不知道哪些問題心知肚明,也明白還有很多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這個事實會令人望而生畏。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無知,這可能會讓人失去動力。
但是,你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新發現的知識缺口是好奇心的基礎,所以,你需要跟隨好奇心再去閱讀五本書,然后不斷重復這個過程。
三、創造力:取得成就的起點
縱觀互聯網歷史,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往往都擁有異于常人的創造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創造力?根據沃拉斯和龐加萊的研究,他們發現創造力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確定問題,大腦探索該問題的維度;
第二階段“孕育”,問題從意識轉移到潛意識,模式識別系統開始審視這個問題;
第三階段“明朗”,我們從過往經驗中“頓悟”,產生想法,重新回到有意思的思考中;
第四階段“驗證”,新想法會被有意識地審視、測試并應用與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了解了創造力的四個階段,我們如何才能具備創造力?
策略一:保持好心情
大腦產生創意的主要部位是前扣帶皮層,而激活這個部位的最好方式是好心情。心情好的時候,前扣帶皮層會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預感更敏感,我們也更愿意冒險。
而創造力總是帶有一點危險的。新想法會產生問題,它們可能是完全錯誤的,難以實施,并對現有的一切構成威脅,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可能會付出代價。
策略二:拓寬視野
當你的目光看向遠方時,你的大腦也會思考得更加長遠。這就是為什么置身于大自然與創造性頓悟有著緊密的聯系。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不要總躲在書桌后面,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周圍的世界。
策略三:非時間和獨處的重要性
除了好心情和大空間,創意還需要非時間(即不設定明確目標或任務的一段時間)和獨處空間。
比如我們經常能見到,一個好天氣的下午,一個人喝咖啡的休暇時光,突然想到一個好點子。
策略四:從陌生之處下手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模式識別系統。清醒的時候,系統在尋找模式時更傾向于搜索熟悉的本地網絡,而創造力則需要一種更奇特的方法。我們需要的不是在熟悉的領地尋找,而是在大腦布滿灰塵的角落、密室和被遺忘的壁櫥里翻找。
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創造力,那么在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從一個與已知事物無直接關聯的想法入手。從不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迫使大腦擴大搜索參數,激活遠距離聯想技能。
策略五:在盒子里思考
我們一般會說,要“跳出盒子思考”,但現在可能要反其道而行之,學會在盒子里思考。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驅動創造力。
正如爵士樂大師查爾斯·明格斯曾經解釋的那樣:“你不能憑空即興創作,你必須在某些東西的基礎上即興創作。”
關鍵在于,限制條件可以驅動創造力,而毫無限制會給你過多的自由度,讓你無從發揮。所以我在工作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永遠要知道事情的開始和結束需要什么。
策略六:給大腦添加“彈藥”
創造力需要模式識別,但是模式識別需要什么呢?答案是“彈藥”。如果你不能定期地向模式識別系統輸入新信息,那么大腦就會缺乏在想法之間建立聯系所需的彈藥。
如果我們提供給模式識別系統的信息與系統關聯到的信息緊密相關,也就是說,這是大腦熟悉的模式,那么我們就缺乏足夠的創新性來產生預期的反應。
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一些非本專業內容,比如,每天讀25~50 頁與你的專業相去甚遠的書,擇一個集多種好奇心于一體、但與你的日常工作無關的主題。如果某個想法引起了你的注意,暫停一下,讓你的大腦有機會與它關聯起來。
策略七:麥吉弗法
第一步:問題識別
寫下你的問題。就是字面意思,用手寫下來。此外,要盡可能寫詳細一點,但不要太擔心內在的邏輯關聯。
第二步:孕育
把工作交給潛意識,自己做一些能帶來輕微的身心刺激的事,比如跑步、瑜伽、泡澡、吃零食之類的,然后睡一覺。
第三步:自由創作
第二天,安排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的問題。如果還是沒感覺,可以做點兒能激活潛意識的事,比如敲擊鍵盤—— 寫什么都無所謂,比如抄你最喜歡的書、寫歌詞等。用不了多久,你的問題的答案就會逐漸浮現出來。
四、心流:源源不斷的能量
很多人對心流都有一種誤解——心流是一種全程都很舒服、很流暢的狀態。
心流的確是一種很棒的狀態,但這只是整個心流循環的一個階段。完整的心流循環包括掙扎、放松、心流和恢復四個階段,每獲得一次心流體驗,都意味著你需要完整地經歷這個過程。
第一階段:掙扎
掙扎是一個加載過程。我們不停地給大腦加載信息,這一階段以學習為主。我們需要有意識的頭腦來獲取技能和信息。
原因如下:心流體驗是圍繞自動處理過程構建的,但自動處理的前提是技能儲備。你需要先慢慢地、有意識地掌握技能,然后大腦才能完美地、無意識地執行。
比如,對于一位作家而言,掙扎階段要做的就是確定主題,安排采訪,閱讀相關材料,寫出章節概要。
在此過程中,不愉快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掙扎階段的任務是學習,然而工作記憶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我們向大腦輸入三四份新數據,就會占滿大腦的存儲空間,讓我們疲于應對,之后我們試圖輸入的每條信息都會令我們產生挫敗感。
此外,由于潛意識更喜歡處理大量的數據,所以必須把自己逼到信息過載的邊緣才能最大化這一階段的效果。
第二階段:放松
心流循環的第二個階段是放松。
在掙扎階段中,前額葉皮層異常活躍,它需要全速運轉以解決問題。在放松階段,我們需要學會松弛和釋放。這樣做的目的是把注意力從問題上轉移開,使潛意識接替意識完成信息處理工作。那么,我們可以做哪些不相關的事情呢?
研究表明,低強度的體力活動可以起到最佳放松效果,比如開車去遠一點的地方,制作飛機模型,在花園里侍弄花草,彈吉他等等。
第三階段:心流
一旦進入心流狀態,要盡量避開以下四種可怕的“心流障礙”:
分心之事:干擾是中斷心流體驗的首要原因。一旦脫離心流狀態,就很難再次進入。
消極思考:心流狀態是一種高度創造性的狀態,大腦在尋找這些聯系。一旦開始消極思考,你就失去了這種能力。
興奮感不足:缺乏斗志的人無法進入心流狀態。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來維持這場戰斗,你就會感到疲勞,無法長時間保持狀態。
準備不足:既包括生理準備,也包括心理準備。無論哪種情況,如果你不能將關鍵技能和能力內化成肌肉記憶,就無法進入心流狀態。
如果你正處于心流狀態,想要持續更久或更加深入,就需要激活更多的心流觸發器,比如提升你所做事情的新穎性、復雜性或不可預測性,采用更有創意的行事方式,稍微提高挑戰難度,或者再多冒一點風險。
同時,保持注意力集中,控制思緒。為了進入心流狀態,我們必須排除外部干擾,但一旦進入心流狀態,我們就容易受到內部干擾。我們需要關閉內心中的多個自我,也就是要忘我。
第四階段:恢復
心流是一種高能狀態,但起伏必然相隨,漲落必然相依。這就是為什么心流階段之后緊接著恢復階段。
但并不是所有的恢復策略都能起到相同的效果,我們要進行積極的休息,比如慢跑、正念冥想、桑拿、按摩、睡眠等,以便為下一個掙扎階段儲備能量。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所有秘訣,很不起眼,對吧?而這些不起眼的秘訣正是真正的難點所在。
因為看起來太簡單,反而讓我們掉以輕心,以至于忘記了“練好基本功,就能贏99%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