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對抗不確定的唯一方式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謀生的具體規則也許會發生變化,謀生的技能(學習)卻永遠不會過時。”——《學習的本質》
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是很多企業家與管理者必看電影之一,它向人們講述了身價凈值超過600億美元的沃倫?巴菲特傳奇的一生。
沃倫?巴菲特說:“我至今仍然每天花5/6個小時讀書學習......我看的書是每個人都能從書店里買到的,每個人都能夠閱讀,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我。”
真正成功從不依靠捷徑與投機,身處當下這個充滿不確定與變數的時代的,學習更是我們需要去探究與追尋的永恒動作。
然而,面對學習,總是有太多人“面露苦色,不敢攀高峰”。
一、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學習很難?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學習項目(Open Learning)負責人桑賈伊?薩爾馬在自己的新書《學習的本質》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1991年,一群學生搞惡作劇,在校園里安放了一個飲水器,并在飲水器上面接了一條高壓消防水帶,以此向學生們提供飲用水。
麻省理工學院最后鄭重其事地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永久性雕塑紀念品。裝有高壓消防水帶的飲水器的雕塑,現在被放置在斯塔塔中心的入口,上面還配有一塊解釋高壓學習的紀念牌。以此來暗示麻省理工的高壓學習文化:
我們的學生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再猛烈的知識洪流也打不倒他們。
作為世界一流的技術教育學院,能進入麻省理工的學生,必然也是是世界擁有優秀拔尖的學生群體,很多人無法相信,就是這群令無數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堅持的認為:學習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困難到他們設計了一個非正式的口號“IHTFP”,意思是“我討厭這個該死的地方”,每當學生依戀惆悵的高呼這一口號時,我們就能判斷他們的學習壓力有多么繁重。
為什么人們習慣把學習與困難掛鉤呢?
二、記憶力——學習困難的第一道障礙
心理學家de Groot曾做過一項這樣的研究:他找來了國際象棋大手和象棋新手作為自己試驗對象,考察不同水平棋手對于棋盤掌握的能力。
結果發現,國際象棋大師在觀看真實棋局的棋盤幾秒秒之后,幾乎能準確無誤地復盤,而象棋新手只能回憶3-4個棋子的位置。
然而,一旦棋盤上的棋子隨機擺放、沒有規律的話,無論是國際象棋大師和象棋新手都只能恢復幾個棋子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呢?
但對于隨機擺上去的,一般棋手和象棋大師能恢復的棋子數都比較少。換句話說,亂擺出來的沒有規律的棋子,大師和普通人能記憶的數量都差不多。原因是什么呢?
這是因為,大師對真實棋盤的記憶力不是單個去記棋子的位置的,而是分區域記憶的。大師對真實棋盤的記憶是依照7加減2的規則,將區域內的棋子的分部形狀進行記憶。而這種方法一旦到了沒規則、隨機擺放的棋盤上面,就無法復用了。
這也驗證了桑代克100多年前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知識是由一個不斷膨脹的網絡中相互聯結的個體記憶組成。
記憶只需要儲存信息,而學習則需要從這些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規則和模式,并將其應用于實踐。
三、遺忘導致記憶失用?
在《學習的本質》中,桑賈伊?薩爾馬提出:記住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這種想法無論是從精力還是信息存儲方面都是極為奢侈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但遺忘有時候也可以幫助我去記住更想記住的記憶。
比如,你在聚會上遇見了一個聊的不錯的人,你會在心里情不自禁地反復默念他的名字,因為這時記憶的提取強度很高。當你記住這個名字的那一刻,記憶的存儲強度從零攀升到一個較低的程度,但重復默念這個名字并不能增加存儲強度。
只有當記憶的提取強度受到干擾而下降時,比如因時間流逝或者混淆信息出現,你才有機會大幅度地增強存儲強度。比如,你在聚會中記住了他的名字,一段時間后你遺忘了,之后又因為讀到一句詩重新記起他的名字。
這個忘記又記起的過程,就是在反復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行為可超越被回憶的信息,從而改變記憶,記憶中提取信息的行為不僅提高了這些信息日后的可提取性,同時也積極地抑制了對不必要信息的回憶,直到我們找到新的關聯信息,增強了這段記憶的儲存強度。
記憶的存儲強度是抽象的,失去提取強度的速度取決于存儲強度的大小。
當存儲強度非常高時,提取強度減弱的速度就非常慢,甚至可能永遠不會消失。哪怕記憶的提取強度開始減弱,只有存儲強度仍然存在,就可以隨時恢復提取強度。
四、信息爆炸,
并非造成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
有人說,信息時代,也是一個“學習焦慮”的時代。
信息爆炸讓我們的學習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飛速迭代的技術變革,使得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學習的工具越來越多。然而,我們的注意力也被分走的越來越多,緩慢獲取知識帶來的快感,也越來越多的被這些快速通道消解。
然而,造成學習困難的根本原因并非信息爆炸導致的焦慮。
《學習的本質》中有這樣一段講述:
1913年,愛迪生對電影技術寄予厚望,他認為隨著電影的普及,教科書很快就會“過時”,很快,收音機出現并迅速走進教室,變得像黑板一樣常見。
20世紀50年代,電視機被稱為“21英寸c教室”。1961年,《大眾科學》雜志預測,到 1965 年將有一半的學生依賴自動電視滿足學習需求。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計算機成為技術行業的佼佼者。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技術先驅西蒙·派珀特a預言“計算機將充斥所有學校”。
然而事實并非科學家們設想的那樣:雖然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技術變革,但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所用的教室仍與150年前的教室沒有太大差異。
技術變革與信息時代的到來只是更換了我們獲取信息與展示學習狀態的工具,而影響我們學習的關鍵,更是在科技更替之外。
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爆炸雖然會難以避免地剝奪我們的注意力,但它同樣能幫助我們取得“長時記憶”,這一切都依托于我們是否能夠在狂涌而來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好奇心。
研究表明,大腦的記憶系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工,即“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而無論是哪種記憶,都是“通過海馬 LTP 分泌的多巴胺”而展開的過程。系統神經科學家認為,好奇心就像在大腦中形成 LTP的火箭燃料,對長時記憶的儲存至關重要。
好奇心會影響大腦的獎賞中心,使我們很快就能在這些知識和獎賞感覺之間建立聯系。當你遇到大量信息,迫使你改變或重構先前的知識體系時,好奇心也就隨之而來了。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信息爆炸也不是件壞事,只有當感覺信息增強或挑戰我們已知的信息時,才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好奇的過程就是學習,是我們在廣闊世界里沒有太多限制的學習。
五、改變學習困難的3個長期有效的方法
急速發生的技術變革,雖然并不能改變學習的本質,但是卻要求我們掌握一些既要與時俱進,又能永恒持久。
1.間隔學習
“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不要臨考前才開始抱佛腳!”
幾乎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曾聽過上面的勸告。
2013年做的一項研究顯示,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一半的人表示,他們一般在考試前一兩天才開始學習,不過絕大多數人也表示他們心里清楚,不應該臨陣磨槍,應該早早開始學習。
那么,臨時抱佛腳究竟有沒有用?
桑賈伊?薩爾馬在《學習的本質》中明確指出:幾天甚至幾周學習一個單元要比一次性把所有單元全部學完有效得多。
這種有序安排的學習方法被稱為間隔學習法,又稱為“間隔重復法”或“間隔練習法”,是一種積極的日常練習。
桑賈伊?薩爾馬說:“如果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如一劑良藥,那么我們就應該每天按時服用。”
間隔學習法不僅適用于上至76歲的成年人及下至幾歲的兒童,甚至還適用于嬰兒;不僅適用于學術知識的學習,也適用于計劃外的偶然學習,甚至還可用于運動技能的學習;甚至是醫學外科手術領域。
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通過間隔數周的間隔學習法練習連接老鼠血管的外科醫生,比那些集中練習(即無間隔時間)的對照組表現得更為優秀。事實上,在集中練習的對照組中,一些外科醫生把手術弄得一團糟,最終不得不放棄他們的“小病人”。
關于間隔學習法,有一條比較好的經驗法則:如果你打算重溫一個知識點,但這個知識點你剛學不久,重溫時無須費力思考,這就不算間隔學習,反倒更接近于集中學習。
然而,一旦你對這個知識點有些遺忘,需要努力思考才能想起來,這就是一種有力的暗示,說明你走上了正確的間隔學習之路。
正確使用間隔學習法后,我們還可以運用交叉間隔學習的方法,增加學習的主題內容。即,用不同的內容來填補間隔學習時間的空白。這種方法還可以讓我們在適當的情況下,使我們正在學習的不同內容相互聯結,從而提高整體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2.個性化學習
科幻小說《銀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在該小說中給“生命、宇宙和萬物的終極問題”提出了一個簡單統一的解決方案——科學家們為了解決這一終極問題制造了一臺超能計算機,計算機在思考了 750 萬年之后,得出了一個簡潔而令人費解的答案——數字42。
故事里的42究竟有何含義至今不為人知,而現實中的42號編程學院,卻憑借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為硅谷培養了無數的人才。
42號編程學院的學生幾乎都成功地進入了當地的知名科技公司。學校能取得這樣的成功,與學院設置的的過關式學習結構有關。
過關式學習結構,即掌握學習法,是個性化學習的一種:只有當你完全掌握了概念A,才能進入概念B。在這里考試成績不是一種比較的手段,而是一種決定你是否能夠晉級的方法。晉級的標準很高,在一些掌握學習法的版本中,晉級需要達到 90 分以上或更高。
今天,掌握學習法正在經歷某種程度的復蘇。截至2017年,僅僅紐約市就已經有40多所學校建立了以掌握學習法為基礎的教學體系。
3.近似學習法
我們還可以采用相對更柔和的指標測量工作記憶的容量,比如一個人能夠復述的一段文字的長度,或者他們重新描繪圖像的精細程度。
當我們遇到需要學習解決的復雜問題時:首先快速分析問題,得出一個近似答案,然后把全部工作記憶集中在解決問題的關鍵任務上。
這種先行動再提問的近似學習法不僅適用于解決STEM問題,也適用于寫作。無論怎樣你都要先寫一個糟糕的初稿。這與解決問題的步驟是非常相近的。隨著更多的工作記憶被釋放出來,接下來的寫作思路就會明了。
六、學習的本質:獲得意義
知乎有個被瀏覽3,839,393次的高熱話題:看書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熱評里有這樣一條回答:讀書學習的意義在于對一個人的塑造,讓你成就更好的人生。
長久以來,學習這個詞匯總是跟隨成績、職業、變現、甚至個人價值一起出現,我們已經習慣了把他們劃等號。職場表現不拔尖,必然是沒有學習好職場技能;學習成績不突出,必然是沒有學習好書本知識;總是不被認可,必然是我學的東西不如別人......
漸漸的,學習就被我們牢牢地貼上了一個“難”的標簽,并且堅持認為:真正學習必須得到有效技能反饋,否則就是虛假的學習失敗。
但其實,學習是一件人類生來就會的事情。我們的學習能力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與生俱來的權利,是歷盡萬古千秋來之不易的自然選擇。我們無需歷經磨難、也沒必要升級打怪,就可以從周圍世界中獲得有用的知識。
它不僅僅是習得技能,而是一種獲取意義的活動過程。習得技能可能會帶來疲憊,獲取意義卻真的能改變人生。
相較于其他物質獲取帶來的快樂不同,學習帶給了我們更高級的快樂體驗——對于人的塑造。但倘若我們在學習中失去了這種“高級的快樂”,那么焦慮與壓力就應運而生,學習的困難自然而來。
記憶與遺忘只需要儲存、拋棄信息,而學習則需要從這些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規則和模式,并將其應用于生活。
所以,大多時候,學習對于人類不是需要,而是必需,它是我們保持對生活抱有長久好奇心的“活力劑”。這也是我們去探究“學習本質”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