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就是你工作能力的最好證明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大家好,上海的疫情情況都知道了,就不贅述了。
作為一個職場博主,我深刻感受到這波疫情里人們的行為,側面反映出每個人在職場上的能力高低。
說這次疫情是我們職場能力的“照妖鏡”一點不為過,誰有能力,誰有計劃,誰會組織,誰會溝通,都在這幾天里顯露無余。
下面和大家分享3個感受:
第一點,面對問題時的大局觀。
我以前在文章中經常提到這一點,做任何事情,大局觀一定是首要的。
可惜過去舉的例子都不夠接地氣,一說大局觀就是企業使命,公司愿景,和咱們普通打工人的關系不大。
可在疫情期間,我發現了一個很好去詮釋大局觀的落腳點,那就是:
不要只顧著四五天餓不死,而要想著未來一兩個月餓不死。
這叫什么?這就叫長期主義。
像我就吃了大局觀的苦,現在復盤想想,實在是不應該。
在剛接到通知封控在家5天的時候,我想當然以為真的就只封5天,去買糧備貨時傻乎乎地就買了5天的量。
后來事實無情打臉,到了第5天的時候沒有看到任何解封的希望,而我的余糧也所剩不多。
現在只能每天6點起來手機搶菜,一根萵苣掰開分三天來吃,這就是吃了沒有大局觀的苦。
回頭想想,是我低估了這次疫情的傳染性和影響力,一個很好的對標案例是武漢和深圳,這兩個城市實行封城都沒有四五天就解封的。
如果說“在疫情中生存”是一個項目的話,顯然我對該項目的風險預估出現了嚴重紕漏,導致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來彌補損失。
而這,在一開始本可以避免。是我格局太小了。
反觀我身邊格局大的朋友們,一聽說封控5天,他們都是奔著半個月一個月的量去超市菜場瘋狂采購。當時我表示十分不理解,現在想想是我沒有人家高瞻遠矚。
這種良好的預見性和對未來風險的評估把控,就是大局觀。
另一個很好體現大局觀的點是,對家里儲備物資的使用計劃。
家里幾口人,各自要吃什么食物,這些食物的搶購渠道是什么,搶購的難易程度如何,是要自己買還是要團購,物流多久能送到,食物儲藏期限有多久,家里冰箱容量多大,哪些放冰箱哪些放外面......
這些,都叫做計劃。
以前我總和大家說,做計劃一定要落地,不能飄在天上空口而談,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盡可能保證全家的營養跟上”,如果說這是本次計劃的最高目標,那么基于這個目標我們可以往下做分拆:
按照食物的必要性(比如牛奶和雞蛋是一定要買到的),物流的便捷性(比如周邊菜場哪些菜供應充足能夠迅速送到),搶購的難易程度(比如哪些平臺容易買到,有沒有備選平臺),儲存的難易程度(比如什么菜是能放很久的,什么菜買了馬上就要吃)等等,我們可以進行一系列細化分類。
直到把完成目標的關鍵因素全都找到,然后去制定解決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矛盾出現,需要我們做出取舍。
比如20塊一斤的白菜,比平時貴了好幾倍,買還是不買?不買再等等,有可能就沒了,買了至少還有Plan B,以備未來搶不到菜的突發狀況。
在特殊時期,在不超出總預算的情況下,“能買到”比“買貴了”肯定更重要。
這就叫取舍,也是大局觀的體現。
第二點,組織協調能力。
我要先贊美一下咱們的女同胞。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小區樓棟群里積極組織團購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為主?
沒有她們這些團長,我們這些臭男人大概都會餓死。
像我們樓棟,疫情封控的第二天,群里就有女業主發起團購。有人甚至還做了一個在線Excel文檔發在微信群里,手把手教大家按照樓棟,戶號,物資需求來填寫,最后統一時間再收上去。
一種物資一張表,誰負責搜集居民信息,誰負責和物業聯系搬運,誰負責找外面的團購渠道,分工非常明確。
網上也有許多大神,把團購搞得像公司做項目一樣。比如像下面這樣的:
還有每天的團購復盤總結:
這叫什么?這就叫執行力。
我深深懷疑我們的團長,在公司里是做項目管理的。
得虧了團長,每天還變著花樣幫我們尋找各種食物,水果、大米、雞蛋、牛奶、蔬菜甚至糖果零食,可謂應有盡有。
而我就安安靜靜做一個準時付錢,不散布小道消息,不給組織添亂的良好市民就好了。
別看組織團購是個這么簡單的活兒,里面要操心的事情真不少。
比如有的人中途申請退款不團了,比如有些團購回來的東西貨不對板可大家錢已經付了,比如小區物業突然不讓你把團購的東西運進樓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例子。
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活兒真干不好。
另外,就是面對爭端矛盾時的協調溝通能力。
防疫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在溝通的時候容易脾氣火爆,一點小事情就
會吵架,這時就需要耐心和口才兼備的人從中溝通斡旋。
比如有天晚上很晚才輪到我們樓棟做核酸,可樓里有位大叔的老父親已經80多歲了,實在撐不到那么晚再下樓。
這位大叔在群里問了好多遍什么時候可以開始檢測,都沒有得到準確的回復,于是脾氣漸漸上來了,說的話也沒那么好聽。
這時群里的一位小姐姐跳了出來,主動把自己測核酸的順位讓給了樓上的大叔一家,還好心安撫讓他好生照顧好父親,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盡管在群里說。
我在群里圍觀了一下這位小姐姐的話術,期間她分別運用了積極傾聽,重視反饋,疏導情緒,提供方案,打消疑慮等多個溝通技巧,非常厲害。
緊接著,二樓的一位大媽也說要把自己的順位讓出來,讓大叔帶著老父親等下第一批去做檢測,還說自己的父親年齡也大了,很理解他急迫的心情。
本來緊張的氣氛,一下子就緩和了下來。
最后終于大家都順利做好了核酸,大叔也在群里好生感謝剛才兩位好心人。這件簡單的小事,其實就體現了一個人的同理心和溝通能力。
第三點,解決問題的創造性。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
“想問題,一定要jump out of the box!”
我們總說不要循規蹈矩,思維不要被框住,這一點在疫情的時候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舉個例子,前兩天上海有個小區的居民在大家都在搶菜的時候,他們去團購了一堆冰箱。
是的,你沒看錯,人家團購的是冰箱。
這個動機其實很好理解,前方搶菜如火如荼,后方儲備能力一定也要跟上。
而且現在天氣逐漸熱了,蔬菜在家里放不了多久,如果冰箱的容量不夠大,很容易造成辛苦搶到的菜最后放爛了不能吃,既損失了金錢更損失了健康。
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不僅是搶不搶得到菜的競爭,更是家庭冷藏存儲能力的競爭。
大多數人只想到了前面這一步,可這個小區的居民已經想到了后面一步。
再比如,我身邊有些家里養花的朋友,眼看實在搶不到菜,于是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
種菜。
其實這個實操起來很簡單,我看到網上甚至還有人把自家陽臺開辟成一個小菜園,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基本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間,永遠不要低估群眾的智慧。而這些例子,其實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最好體現。
那什么叫創造性?
在我看來,就是圍繞問題的本質進行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來對問題進行剖析,直到找到最優解。創造二字,就體現在你的思考角度上,是不是足夠刁鉆,是不是意想不到,是不是另辟蹊徑。
拿疫情搶菜這件事來舉例,大多數人都盯著“如何搶到菜”這個問題絞盡腦汁,似乎這才是最高層級的目標。
但仔細想想,搶菜真的是本質需求嗎?
并不是,吃到菜才是最本質的需求,搶菜只是實現這個需求的一種手段而已。
千萬不要把手段,當成了目的,不然就會限制我們的思考。如果搶不到菜,有沒有別的方法來解決吃菜的問題,這才是根本。
再一個,搶到菜之后就萬事大吉了嗎?當然不是。
后續的物資儲藏,每日的消耗計劃,什么時候再搶第二波,后面還有一系列要思考的問題。
我常跟大家說,想問題不能只看單一一個點,而要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地去構建出你的系統框架,這才能面面俱到,防患于未然。
一場疫情,看見人生百態。說它是人性和個人能力的照妖鏡,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我建議做老板的朋友們,可以在疫情期間觀察一下你員工的朋友圈,他們在疫情中的生存狀況,其實也間接反映了他們的工作能力。
那些能自己照顧好自己,至少每餐不是吃泡面喝稀飯的人,這樣的員工有很好的獨立能力,可以在工作中獨當一面;
那些不僅能照顧好自己,還能負責聯系團購,分發物資,和物業積極溝通的人,這樣的員工是公司里不可多得的“連接器”和“潤滑油”;
那些在小區里奔走呼救,發現弱者及時伸出援手的人,這樣的員工有很強的責任心,工作上不會隨便撂挑子不干;
那些能組織小區居民一起行動,積極和業委會提建議并被采納的,能幫助優化各種防疫流程的人,這樣的員工有很強的領導力;
那些在有限條件下能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渡過難關的人,這樣的員工有著不錯的創造力。
以后在面試新員工的時候,不妨問問對方,疫情期間你是怎么活下來的?相信能夠看出不少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