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看蜀漢人才培養體系的失敗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已經成為《三國演義》的經典片段。很多人在看這個故事之時,都對諸葛亮心中之悲、馬謖之圖有虛表印象深刻。
如果從培訓人的角度來看,在這個故事中,真正暴露出來的是蜀漢人才培養體系的失敗。
作者:李嫚 來源:培訓雜志
-01-
重理論,不重實踐
馬謖,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隨劉備入蜀,深得諸葛亮器重,加之他是馬良的弟弟,自夷陵之役馬良遇害后,諸葛亮更是將其視為親傳弟子。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馬謖是諸葛亮的“嫡傳大弟子”,首位接班者候選人。
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之時,諸葛亮才會力排眾議,讓馬謖為主將去守街亭,也是想籍此機會讓馬謖快速建立軍功,樹立威望,以期將來可以獨當一面,挑起興漢安劉的大梁。
但可惜,對待如此重要的“候選接班人”,諸葛亮卻并沒有給足實踐機會,而是揠苗助長,一下子就放到主將的位置上。
我們且看書中的描寫——孔明曰:“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
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 乞斬全家。”
諸葛亮已經指出了此次守街亭任務之難,既無地勢之優勢,對方又有名將環伺。
可是,對于初擔重任的馬謖來說,不僅沒有重視這些潛在的不利因素,反而擺出一副無所畏懼的樣子。
而他所倚仗的,不是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而是熟讀兵書。
試想,如果一個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項目,你敢將它交到一個沒有任何項目實操經驗,僅僅是空有一身理論知識的員工嗎?
這樣的失敗在此處幾乎已經可以預見。
果不其然,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
馬謖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筑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
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即便已經提前安排了王平這樣平生謹慎的上將做副手,缺乏作戰經驗的馬謖,也照樣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
反而笑話王平是女子之見,張口閉口兵法云如何,孫子云如何,更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熟讀兵書,丞相尚且向自己請教,你憑什么來教我做事?
馬謖固然有自身的問題,但是蜀漢集團對于這么重要的“后備人選”,卻一直沒有給與太多上戰場的實踐機會,缺乏實戰磨練,上來就是重任,這才是造成馬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而反觀競爭對手司馬懿,對于“內定接班人”——自己的兒子,可是直接扔到戰場上摸爬滾打進行鍛煉的。
兩相比較之下,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 啟示
對企業來說,要選拔任用年輕干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本沒有問題。但是,在培養過程中,一定要為其提供充足的工作鍛煉機會和職業發展平臺,方能促使其茁壯成長。
很多有經驗的公司在這方面做得都不錯,比如——用掛職鍛煉的方式助力年輕干部走進基層;通過揭榜掛帥讓年輕的技術人員打破限制,積極承擔科研課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鍛煉是提高能力的基本平臺,也是獲得知識和經驗的絕佳課堂。只有到了主戰場、第一線、最前沿,才能得到提高,練就一身本領,很快就能成長起來并擔當重任。
但如果沒有任何鍛煉機會,直接拿來放到重要崗位上,很可能就會變成下一個 “馬謖”。
-02-
選拔任用隨意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按照干部選拔任用的流程,對提拔馬謖這項工作進行周邊訪談,前有大boss劉備言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后有司馬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可見馬謖的缺點已經被蜀漢和魏國兩大集團的大佬們看透,按理說應該難以得到重用。
但諸葛亮實在太愛惜馬謖這個人才了。
圖片
劉備占據荊州時,馬家五兄弟一起投靠了劉備。“馬氏五常,白眉最良”,五人中老大馬良能力最強,排名第二的便是老幺馬謖。
盡管馬謖身上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諸葛亮出征南蠻之時,展現出了絕佳的軍事才能。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樣卓絕的認識,放在烽火繚亂的三國,絕對具有超前的軍事眼光。
于是,諸葛亮絲毫沒有考慮上級領導的意見,還是直接陣前任命馬謖擔當重任。
由此可以看出,蜀漢集團的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著重大隱患之一,就是選拔任用太過隨意。
■ 啟示
在人才選拔任用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經過充分討論、廣泛考察之后才能進行任用。尤其是,如果了解和發現候選人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并綜合考慮之后還是要選拔任用,那么勢必要針對他的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并在就任前以談話的形式提出對他未來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任期內通過監督考核等相關措施加以保障,方能避免人才選拔使用出現重大問題。
對于馬謖,諸葛亮既沒有給與訓誡談話,也沒有監督,反而是任其發展,匆匆提拔。于是,最終造成了街亭的失守。
-03-
人才儲備匱乏
按理說,孔明先生神機妙算,怎么會在馬謖身上犯下如此的錯誤?
其實,這個鍋真不應該全部由孔明先生來背,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蜀漢集團的人才系統儲備匱乏。
劉備雖然在攻占荊州、益州和漢中過程中招攬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也讓蜀漢國力發展到了巔峰,可人才體系的后繼無力卻讓這個巔峰無法持久。
曹操依托東漢朝廷本身就擁有廣泛的人才基礎,又搭上潁川荀彧的人脈關系,迅速在東漢朝廷原有的人才體系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養機制。
孫權和江東豪族聯系緊密,形成了以江東門閥為核心的人才體系,保障了大量文臣武將的人才儲備。
而劉備呢?一直沒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全靠領導個人魅力四處搜羅人才。
三顧茅廬固然讓人津津樂道,但是每個人才都要大boss一個一個搞定,也是真的耗不起。
■ 啟示
企業如果想要避免此類情況,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必須建立人才蓄水池,以維持重要的人才儲備。
具體做法是:可以初步形成人才評價標準,然后將符合條件的人才先篩選出來,再根據公司戰略發展需求和人才實際情況,確定培養方向,賦予更多實踐機會,通過扶持使其盡快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才。
當然,在這過程中還要對納入人才蓄水池的人才狀態進行實時跟蹤、動態管理,發現短缺項及時進行督促,方能做好人才儲備。
我想,如果蜀漢集團當初能建立一套人才選拔標準,及時做好人才儲備,就不會在昔日的五虎上將、法正、馬良等核心骨干紛紛離世后,沒有新的將領堪當重任,出現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
古今對比,我們從深處分析就會發現,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是蜀漢集團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的是重理論、輕實踐,選拔任用隨意,人才儲備匱乏的深層次問題。
遙想當年,如果蜀漢集團能夠早些意識到問題所在,通過培訓的理論工具和專業經驗,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是不是后面的歷史會有改動?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