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開車上班,面試官拒絕了我......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前段時間,小紅薯上有網友吐槽,因為自己開車上班,面試官拒絕了她......
一開始聊得特別好,面試官對她的形象學歷工作經驗各方面都很滿意,面試官笑得像朵花一樣。
直到面試官問到該網友平時怎么上班時。
她說,“我說我開車上班,馬上360度變臉,說我可能不太適合這份工作,公司喜歡年輕有干勁的年輕人...咱們就是說 開車有罪嗎……坐公交騎小黃車就算有活力了嗎?”
也是活久見,這年頭還有公司養不起自己開車上班的員工嗎?
當然,這種事情還不是個例。豆瓣某組有個類似的帖子尋求如何調整心態的。
“事情是這樣的,上班的地方離自己家遠,我每天選擇開車上班。我在公司停車都是盡量停遠一點,生怕被發現開車。結果公司里面老員工偶然知道我們家很近,提出下班一起回家。剛到公司又不好拒絕,所以就答應了。
結果路上碰見部門領導,就又一起搭了便車。后來跟我一起入職的同事告訴我,在我不在公司的時候,部門領導在背地里說覺得我是一個富二代,剛剛畢業就開好車上班,來上班只是為了體驗生活。我壓根不是富二代,我家里人掙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雖然知道公司講閑話好像是家常便飯。但沒有經歷過職場,突然被人這樣一說,還是有點不適應。”
怎么說呢,我以前單位不少有畢業就開車來上班的同事,普通的別克豐田到奔馳寶馬都有,也有很多小孩好幾歲了還要騎電車上班的同事,其實大家不過都是正常家庭而已。
但我覺得大家對工作都很認真盡責,都很出色。
說白了,你只要把活干好就行啊,公司升職和績效照樣給。
面試官的心思代表著公司的態度,而這背后的東西,其實也很好理解。
有些公司不要條件好的,要的就是為了錢死命拼的。
但凡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公司都怕拿捏不住你,再者,你有房有車他就覺得你沒有動力了,不缺錢不好PUA。
找經濟條件差的,肯干。
但凡這種公司,都特別熱衷那種剛畢業的,瘋狂加班壓榨,最后兩三年后給逼走,再無限循環換新人。
有的人固有思維就是條件好的人兒不能吃苦。
其實條件好的人反而不貪心,不會占別人便宜,工作認真負責。
如果大家在求職中遇到有這種跡象的公司,千萬不要去,他們大多喜歡畫大餅壓榨員工。
而且這樣的公司格局也小,企業主有這種價值觀企業又怎么可能會有好的發展呢。
2
說到這個,就讓人想起職場招聘中的地域歧視。
很多人都知道外地人是受歧視的重災區,但有一種是逆向地域歧視,就是本地歧視。
說個有意思的事情,發小去年跳槽的時候,給一家日企投簡歷,那家日企說想要外地人(他是廣州戶口本地人),為什么呢?
因為外地人能吃苦耐勞,比較拼,愿意奮斗。
本地人吃不起苦。
當時發小聽了,覺得莫名其妙。
在讀大學還沒出社會的時候,我們老早就聽說過不少地方招工是有地域歧視的,比如說不招河南人。
而萬萬沒想到畢業多年后,會遇到了一種新的歧視:不招本地人。
當然,你以為招進了公司里面會沒有這種偏見嗎?
有上海的網友@KALA 說:
“應屆本地畢業生,家里有房。
領導很喜歡用富婆之類的詞稱呼我,有時候還是當眾叫的那種。甚至說我上班就是打發時間而已...我承認作為本地人,的確因為有房子會導致我的開銷少一些,但是家里根本就稱不上是富啊!我懷疑領導是想讓別人忽略我的工作能力嗎?
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同事也很愛陰陽怪氣的說:“…哦你不用租房…真幸福…”
當初HR面試“感覺你對錢沒有什么欲望。”
另一個同事“你掙的是零花錢,我這是養家糊口。”
我整個一臉問號?
上海人≠有錢人。我只是生在了上海…我爸媽甚至也是拿最低工資的…家里只有一套房而且在住…啥時候大家能平等對待一線本地人?”
這樣的事情很多,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某個人拿到新工作的Offer,把原工作辭了后,HR卻在上班前一晚突然告知說不招本地人的奇葩事件。
根據之前對人事和一些企業的了解,說一下不招本地和少數民族的原因(僅代表我個人的一些了解)
1,不招本地人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私企老板個人的偏見,但還有更多是企業不想招本地的是因為本地人下班就回家,不能像外地的人住宿可以隨時提供免費加班,外地人社交比較簡單,加班能賺錢。還有就是如果在公司受到不公平待遇一般本地人會選擇各種途徑解決,但很多外地員工因為在外地工作本身就很不容易又沒有家人朋友,就很容易妥協,或者最多辭職不干了。(簡單的說就是本地人不好擺楞)
2,至于有的企業不愿意收少數民族的原因,是少數民族員工有一些政策上的東西,企業不想付出。比如,企業食堂的話(公司內有回民員工),就需要有普通食堂和回民食堂;或者發放福利的話,有忌諱的少數民族的話,福利也是要跟普通員工區別的,所以企業一般不想給自己找“麻煩”去支付更多的成本。(無論是資金或者是人工)
實際上,這一點也算是各地企業的潛規則,尤其銷售行業更是如此。
這些歧視也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
就好像一個人手里拿著錘子,看誰都是釘子是一樣的,覺得一個人是小偷,怎么看怎么不順眼。
同樣一萬塊薪水,本地人是給你打工,外地人是給你賣命。
打工和賣命,對他們來說雇哪個劃算呢?
外地人在當地沒有根基,父母多數也不在身邊,很多時候就意味著在當地沒有房子,或者是正在還房貸,這樣的人就有房貸壓力,會愿意聽老板的話,即使工作量大,工作不合理,也不會輕易辭職,非常好管,更容易被pua被欺負了也更容易忍氣吞聲。
而本地人,你要是對他做不合理要求,他就辭職走人了。誰怕誰?本地土著首先經濟上或多或少不會太差,人脈關系也是,最主要的是,本地人有退路。
這說明什么呢?所謂的什么能力啊之類的,對于這種公司來說,就是個幌子。
欺生外地人的心理就是抓住你需要工作可以無條件服從的心理。這樣的企業要人,其實對什么能力之類的,還是次要的,最關鍵是要好像被拴上狗鏈那樣好管理,不得不服從的員工才行。所以就地域歧視了。
表面上看是在歧視本地人,但實質卻是在欺負外地人。
地域歧視的背后,企業只是要聽話的員工而已,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把本來應該上調的待遇維持在現有水平罷了。
他們不招本地人,其實是在防備著別人,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么要防備別人呢?
主要原因還是對自己公司不自信。
如果覺得自己公司很有吸引力,怎么會老想著找軟柿子捏。
唏噓的是,這種地域歧視不知道還會持續多久。
房價高,買不起房,如果二線三線等城市就業發展起來了,一線城市的工資性價比降低了,不愿意來大城市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那企業又不得不聘用本地人了......
3
不要本地人、不要少數民族、不要女性、不要獨生子女、不要某某地區求職者……
在求職中,本應該以能力定勝負,這些公司卻用地域來篩選,導致了誰沒退路誰修福報,也不怪大家如此生氣。
招聘歧視一直都存在,甚至說在短時間內都很難改變,消除歧視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就業歧視”的背后,暴露出的不僅是企業的無知和狹隘,更折射出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
對于招聘公司來說,本應為才是用、唯賢是用,才能有所發展和有所進步。
在擇人上有如此的表現,反映出其在人才戰略上的短視和低能,這樣的公司還會有好的前景嗎?
所以,對于應聘者來說,這樣的公司不被聘也罷,不然你可能就此被耽延。
打工人出來工作是用自己的時間和技能換取報酬,你要求別人吃苦吃苦的,你給夠報酬了嗎?
合格的HR更不應該用那些奇怪的條件作為篩選人才的依據,以偏概全,一竿子打死一船人。
作為求職者,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有能力,其他因素不該成為你求職路上的絆腳石。
就業歧視屢見不鮮,但只要勇于說“不”你的機遇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