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職場中正確擔責?是在自我的認知中做到100%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在職場中什么才叫做正確的自我擔當?回答: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并在自我認知中做到100%,這樣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團隊負責。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深度好文,就是從具體事例入手,來告訴大家如何在職場中做到自我認知的100%,希望對職場中的你有所收益。
作者 | Frank付鑫龍
來源 | 鑫龍說職場
01
事 情
最近有一個重要的項目在投標,我負責技術標部分的內容審核;
為此,把研發部門的同事折磨的夠嗆!
第一遍技術標做出來后,我提了一堆建議和意見,研發同事修改并完善;
第二遍修改完之后,我又提了一堆建議和意見,研發同事繼續修改并完善;
如此反復修改、完善,技術標部分的內容完善不下于5次,才最終定稿。
同事們都說,之前的投標從來都沒有這么麻煩過研發部的同事。
我說,在我眼中都能看出來的問題,就一定要提出來,一定要調整和完善。
可能我的認知并不高明,也很局限,即使我認為已經完善的方案,在別人眼中也可能紕漏很多。
但至少,要在自我的認知中盡量做到100%。
02
概 念
職場中,接受任務、完成任務是常態。
很多時候在我們提交任務的時候,明明知道還有問題,還可以調整和完善,但卻迫于時間壓力、領導壓力、或者自己不愿意再投入,就匆匆提交了上去。
結果往往并不令人滿意,而這種不滿意的結果是很多人事先就能預料到的。
很多人寧肯承擔最后那個“壞”的結果,也不愿在自己負責的環節盡量做到100%。
長此以往,就會給人留下 “不擔責”的印象。
那什么是擔責?
勇于承擔責任!
擔責意味著每接受一個任務,提交的結果都是“完整”的、且“可信賴”的。
擔責意味著每接受一個任務,在自我的認知中至少要先做到100%。
03
原 因
為什么有人明明知道有問題,還義無反顧地把任務提交了上去?
原因有兩個:客觀上是時間壓力;主觀上是覺得“差不多”就行。
客觀上:任務到了最后期限,沒有時間、精力來完善,只能先交上去再說。
主觀上: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覺得“差不多”就行,何必較真?何必做到100%?
關于“差不多”這一點,100年前胡適先生就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最有名的人就是“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在他眼中:紅糖白糖,差不多;陜西山西,差不多;十字千字,差不多。自己得了急病,覺得“醫生獸醫,差不多”,最后被獸醫用醫牛的法子給他治病,結果一命嗚呼了。
每個細節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疊加起來,最后的結果可能就差很多。
04
方 法
了解到不“擔責”的原因,那我們如何做到“擔責”呢?
這里給大家分享兩個方法。
1、做好規劃和執行
任務為何到了最后沒有時間完善?要么是前期沒有做好規劃,要么是沒有按照規劃執行,拖延到了deadline(最后期限)。
所以,做好規劃和執行很關鍵。
在規劃階段,明確任務周期、時間、階段性的里程碑和輸出,并為最后的任務審核、完善預留時間,不能卡著節點做規劃。
在執行階段,在任務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旦出現難點、卡點,需要及時求助,請求資源支持,確保任務能夠按照規定的節奏去推進。
2、改變和提升認知
改變認知,很簡單,從原來的“差不多就行”到“在自我的認知中盡量做到100%。”
當然有人會說,即使在自己的認識中做到了100%,也不一定能夠拿到好的結果。
確實如此,人們的認知本身就存在著差距。
這種情況下,要么請教他人,要么自我修煉,別無他法。
人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承擔至少某一項責任,要么是工作的責任,要么是家庭的責任,要么是其他責任。
而所謂“擔責”,就是在自我的認知中盡量做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