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養生,從情緒穩定開始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養生是枸杞配保溫杯,還是熱水泡腳早睡早起?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不要忽視了情緒健康,穩定良好的情緒往往也是養生的關鍵。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文章,從多方面論述了情緒對養生的重要性,也提供了可實行的建議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對正在閱讀本文的你有所幫助。
作者 | 沫小童
來源 |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家何權峰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位知名大學心臟學系主任心臟病發作,病情危重。
在經歷瀕死的絕境后,他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然后總結出兩條生活守則:
守則一,別為芝麻小事耗力氣;
守則二,所有事情都是芝麻小事。
這兩條守則,不是什么保健養生秘訣,卻勝過任何醫學良方。
其實,生活中,很多身體的問題都是情緒上的問題,而情緒問題更容易致病。
正如《情緒革命》一書中說的:“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心無掛礙,則百病不生。
歸根結底,把情緒養好了,就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1
遇事不沖動,學會控制情緒
”
作家劉娜說過:“情緒是一把槍,當我們扣動情緒的扳機時,槍口其實是對準了自己。”
2018年重慶的公交墜江事件中,一位女乘客發現自己錯過下車點,要求司機停車。
司機拒絕并解釋了原因后,她卻情緒失控,對司機又打又罵,司機時不時還手反抗躲避,造成車輛失控,撞斷防護欄,墜入江河。
僅因她錯過了下車站,就讓車上14位乘客錯過了下半生。
僅因她的壞情緒,讓自己和無辜的生命一起沉入冰冷的江河,導致慘劇發生。
唏噓嘆息,情緒就是一把利刃劍,如果任憑情緒肆意發泄,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傷人又害己。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說:
“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爆發時會摧毀一切。然而,倘若控制好這12秒,排解掉負面情緒,換來的就是風平浪靜。”
遇事火冒三丈,驚慌失措,結果只會愈來愈壞;
反之若心平氣和,從容應對,自然順利解決。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曹操派人前去勸說周瑜,結果周瑜使用反間計,放出假消息,讓人誤以為他和蔡瑁、張允串通。
聽到此消息,曹操頓時火冒三丈,不問緣由,直接把忠心耿耿的蔡瑁和張允兩位將領殺了。
當這兩人的人頭落地,曹操才省悟此乃周瑜的奸計,可為時已晚。
他懊惱自己的沖動,結果氣急攻心傷身,成為了心中永遠的痛。
如果當時他能控制好情緒,做出理智的判斷,就不會誤殺兩位將領,也不會為赤壁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反觀司馬懿遇事卻能穩得住,控制好情緒。
諸葛亮為了能讓他出兵,想盡了一切激將法,甚至還送上女裝羞辱他。
但他自知目前還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忍下氣來,絲毫不理睬諸葛亮,堅持按兵不動,養精蓄銳。
如果他當時沒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出門迎戰,失敗是必然的走向。
由此可見,情緒對事物的影響有多大,甚至能決定人生局面。
正如和田秀樹在書中所說的:“人有情緒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不會控制,那就只能淪為情緒動物。”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少與爛人、事糾纏,學會控制情緒,做自我情緒的掌控者,這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種溫柔。
2
有事別悶在心里,學會表達情緒
”
心理學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蛤蟆先生是大家眼里的開心果,可他過得并不好。
當被心理醫生問到抑郁的原因時。
他說,親友們對他的態度讓他很受傷和憤怒,可忍受了那么多的批評與苛責,他卻在感到憤怒時習慣性地壓抑。
因為他為了獲得認可,總是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順從安排,總把問題歸結于自己,從未發過火,最終導致他生病了。
蛤蟆先生表面上逆來順受、毫無怨言,內心卻怨氣沖天、痛苦掙扎的行為,讓我想起心理學上有個叫“癌癥性格”的名詞。
研究發現,長期處于焦慮、恐懼、悲哀等壞情緒中,雖然它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卻會以一種慢性的持續性的刺激來影響和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增加癌癥疾病的發生率。
網上流傳一句話:“情緒就像是水,宜疏不宜堵。”
一味地克制情緒,只會越積越多,當承受不住時,終會爆發。
善待情緒,不是靠理智去克制自己,也不是任由自己發脾氣,而是正確認識情緒,然后疏通情緒。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有個足球運動員經常被教練無故斥責,但他卻敢怒不敢言,把氣悶在心里。
之后,便常胃痛,看了不少醫生,進行了多次治療,吃了多種藥物都沒有效果。
后來,在一名心理醫生的指導下,他將足球當作教練的腦袋,狠狠地踢了一頓,將壓抑著心頭的怒火全部發泄出來,結果,他的胃痛竟不藥而愈了。
情緒能致病,亦能治病。
人活著都會有情緒,有事別悶心里,別積攢情緒,該生氣時要生氣,該翻臉時要翻臉,避免讓自己陷入壞情緒的漩渦中。
學會正確表達情緒,不把怒氣積聚于心里,及時疏導情緒,讓身心不生病,才能活得輕松愉快。
3
穩定的情緒,才是最好的養生
”
生活中,隨處可見會養生的人。
每天早睡早起,堅持鍛煉,一日三餐葷素均勻,從不吃垃圾食品,保溫杯里經常泡著紅棗枸杞、玫瑰花茶,給臉上抹各種高級的化妝品…….
可還是有人問:為什么我這么注重養生了,身體還是會生病?
究其原因,是因為經常生氣,悲傷情緒失控。
當身體長期處于這種負面情緒狀態中,即使你每日吃山珍海味,抹再高級的化妝品,有多會養生,可情緒不穩定,都是徒勞。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便是如此。
雖然吃穿不愁,但多愁善感的她,遇事總往悲處想,又愛吃醋和發脾氣,情緒極不穩定,最終抑郁而終。
人皆有七情六欲,適度的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但若任其肆意泛濫,只會落得氣滯郁結,身心消沉的下場。
《黃帝內經》是這樣描述的:“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于氣。”
外界的保養,只是輔助罷了;
內心的養生,才是最為重要的。
只有把自己的心緒養好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趙樸初大師曾說:“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在@蔡昀恩 的抖音上,有一位硬核老奶奶,當90后開始各種枸杞泡水養生時,她卻吃火鍋,喝可樂,無辣不歡……
99歲高齡的她,假牙掉了也不能耽誤吃漢堡,躺在診所換假牙還惦記著吃火鍋。
孫女帶她去做美甲、學跳舞、玩游戲……她全都照盤接受。
雖然奶奶年歲已近百、滿頭銀發,但整個人卻很精神矍鑠,容光煥發。
當別人向她請教長壽的秘訣,她說:“不吃保健品,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態,吃好點,看淡點,開心就行。”
就連孫女都說奶奶心寬豁達,不愛生氣,從不計較,性格就像小孩子一樣簡單純粹。
人生苦短,別終日被負面情緒所困擾,苦了自己,也傷了別人,要及時疏通,當你情緒穩定,身心舒暢,疾病自然遠離了。
豐子愷說: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世事無常,你越糾纏,越計較,諸事越不順。
而讓自己冷靜下來,先處理好情緒,再去處理事情,你會發現都是能解決的小事。
正所謂相由心生,病由心起。
與其盲目焦慮尋找養生秘訣,不如養好你的情緒,穩定的情緒,就是最好的良方。
高質量的養生,從情緒穩定開始。
情緒不好,如何養生都是白費,而情緒好了,養生才有意義。
最后,教你三招,調整你的壞情緒,養好你的情緒。
第一,學會管控情緒,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尋找生活里的歡樂,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提升自我的控制能力。
第二,學會表達情緒,不與過往、爛人、爛事糾纏,適當傾訴,及時疏通。
第三、努力移情,找一個能讓自己熄滅負面情緒的方法,比如運動、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等,借助外物有助于擺脫負面的情緒。
點個在看,愿你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善待自己的情緒,寬以待人,把身心養好了,諸事順了,自然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