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K和50K的培訓師,有什么區別?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培訓一定是緊跟企業的業務需求、組織的發展階段來做價值定位的。換句話說,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下,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培訓部門和培訓師所承擔的角色和價值體現也將不斷變化。
伴隨著整個培訓行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培訓的重視程度不斷升級,賦予培訓師的職責也不單單是“做好課、講好課”,而是更加深層次的需求。故“知識架構師”或許將成為甲方企業對于培訓師又一角色需求。
相信有一些小伙伴對于“知識架構師”還是一臉懵的狀態,不用慌,今天《培訓》雜志微信公眾號特約作者李楠楠,將為你揭開“知識架構師”的面紗~
1
為什么要談“知識架構”
近兩年,通過和企業內、企業外培訓師以及相關人員溝通中,我明顯發現“知識架構”越來越被重視。
從組織的角度上看——
越處于快速發展中,業務拓展型的企業,對于培訓師的角色需求就會變得更加全面和立體,不在是“一套課程講到尾”,需要根據業務狀態來設計不同的培訓項目,隨著業務架構的不斷調整,不斷調整典型任務的知識構成。或者說對于培訓師的能力要求“知識架構搭建”大于“講課”本身。
從培訓師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
通過和大量面試者以及眾多甲方企業的培訓經理溝通后,我發現,如果一名培訓師將自身定位只停留在“能夠復制課程,并講授”,僅僅用課時量來體現自身價值,那么職業發展只會越來越窄;而能夠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典型崗位經驗萃取,構建學習地圖,設計學習項目,運營思路清晰者,則很快會脫穎而出,職業發展也會更加寬廣。
我心中的知識架構師“長”這樣——
深入了解并解析業務場景中典型崗位典型任務的知識構成。
通過培訓專業技術,對其進行萃取提煉,再進行整合成崗位知識圖譜。
利用專業的教學設計將知識圖譜設計成不同的學習方案。
靈活賦能給一線員工,最終達成績效提升。
2
知識架構師:學習地圖的構建者
知識搭建者,需要深入學習如何構建學習地圖,而非僅僅“課程體系”。
簡單來說,學習地圖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既有傳統的課堂培訓,還包括自學閱讀、微課學習、e-Learning、在崗輔導帶教、研討共創、測評與改進、行動學習、崗位輪換等。
課程體系是學習地圖成果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學習地圖比課程體系應用了更多元的學習技術,構建過程也更加強調邏輯性和科學性。
一套完整的核心崗位的學習地圖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不同的咨詢顧問、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業務狀態下,答案可能大不一樣。
培訓從業者不用糾結技術名稱到底叫學習地圖、學習路徑圖、學習圖譜、學習旅程,培養體系、培訓體系還是課程體系,搞清楚這6大核心,叫啥都不是事兒~
在學習地圖的構建中,有一個組成部分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培訓從業者是否能夠從典型的崗位中通過典型任務,萃取提煉出關鍵知識,我們稱之為“最佳實踐”的萃取技術。在說最佳實踐之前,我們先談談關鍵業務。
關鍵任務
為什么我會在“最佳實踐”前面加上“關鍵任務”這個前提呢?
這是因為我們做萃取動作,產出的內容有兩個核心目的——
對核心因素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問題針對分析,沒有找準需求,那么即使做了相關任務萃取,對你想解決的問題也并非對癥下藥。
例如,你發現AB兩個部門業績差距,A遠高于B部門,于是對A員工的銷售技能做了深度萃取,想用于復制到B部門,拉齊兩個部門的差距。
當時你認為影響這個差距的關鍵任務是員工的銷售技能。
但當你做完萃取之后,并未發現技能上的最佳經驗,而后期通過多維度的調研也發現影響其B部門業績下滑的原因是部門的人員流失較大導致的。
這就是對于關鍵任務沒有做好判定。
可被復制
有些經驗可以被復制,有些經驗不可被復制,而我們希望萃取的是“可被復制”的那一部分。
例如,屬于個人的一些內隱經驗,我們常常會萃取一些優秀的TOP銷售,有些銷售會被我們打上執著、真誠等的標簽,那么這些內在特質是非可復制的。
而作為培訓師是要能夠通過這些萃取出具體的行為表現。因為特質不能復制,但行為可以。
同時也要做好關鍵任務的場景選定。場景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區分能夠完成某一個工作任務的工作方法是否會因為不同空間、不同工作對象、不同活動而發生變化。場景分析中有以下三個維度,分別是空間、活動、對象(SOA)。這些都是萃取最佳實踐的基礎。
最佳實踐的萃取
進行最佳實踐的萃取主要聚焦到以下的2個方面——
在進行萃取中,有什么樣的難點?
優秀的經驗往往比較隱蔽。優秀經驗一般會隱藏在專家身上,不易察覺,只能看到他做出來的結果,看不到影響結果的核心要素。很多成功的工作方法不體現在動作層面,并不直觀,而是隱藏在專家的整個大腦里。整個分析、思考、判斷的過程都是不可忽視的。所以萃取的過程萬不可斷章取義。
優秀的專家往往在總結提煉上的能力有所欠佳。在實際采訪的過程中專家常常會表現出來(能做不能說),并非不愿意說,而是自身或許也并未發現自己的操作與別人有何不同;或者在深入一些案例中,會帶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反復強調一些環節,而且也時常會出現思路分散容易跑題,不能提供更多的價值經驗,在這個過程中,萃取的訪談流程就會尤為重要。
如何進行專家訪談?
我這里總結了專家訪談的7步法。
■ 專家訪談的7步法
說明目的:目的是先向萃取專家闡述此次訪談的目的,同時對對方的分享表示肯定和感謝(目標一致清晰,是后期高效推進萃取環節的重要前提)。
分享事件:根據主題內容讓專家分享典型事件(這個事件必須具體到實際的工作場景)。
提煉經驗:通常優秀經驗都有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步驟,就是具體的做法(這個環節比較考驗訪談者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基本到這一步驟,我們就可以梳理出優秀經驗的框架,同時這也是下一步的前提重要環節。
深挖難點:有些經驗可以被快速被復制,有些雖然可以被復制但是并非易事,特別是實際產出的應用這一塊,一般都是沒有此類經驗的新人,希望可以通過復制優秀的經驗而縮短成長周期。所以此時那些“難點”如何復制就是最關鍵的價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和專家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是一個新人來做這個事情,最可能碰到哪些問題?”“最容易出錯的是什么?”
提出方法:如果專家羅列出了新人或者常遇見的問題和難點,那么接下來就應該挖掘應對這些難點的解決方案。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來提問“針對這些問題,您是否有比較好的應對方法?”“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這些常見問題?”
收集例子:案例是最真實也最打動人的素材,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同時如果能在課堂上分享出來一兩個重點難點的案例,會讓培訓課堂也更加的生動,代入感更強。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提問“我覺得您的應對方法對新人特別好,能夠分享一兩個這方面的案例么?”
表達感謝:一是對專家的內容特別是操作步驟進行確認;二是對后續如何應用進行說明;三是表達真摯的感謝。
以上是關于做好最佳實踐萃取的流程,當然還有兩個Tips也而非常重要——
1.關于識別出優秀人才,和識別出來關鍵任務一樣,我曾經提及過做業務培訓,一定要深入理解并了解業務各場景,敏銳度來自于你的了解程度。
2.不管是優秀專家的支持還是萃取內容的后期應用推廣,都需要業務老大的強有力支持,所以在一開始就需要和業務管理者就方向和目的達成一致,會讓你的萃取不管是效能還是最后的應用落地都事半功倍。
此外,將業務專家的“隱形經驗顯性化”變成“可復制的知識圖譜”,就是構建學習地圖的內容關鍵核心之一。而通過對業務專家的經驗萃取,其實又引出在培訓領域的又一話題“引導技術”,為何這樣來說呢?
在學習地圖的構建中,技術難點常常包括——
如何挖掘發起人的內在訴求?
如何提高任務場景判定的科學性?
如何確保KSA提取的精準性?
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學習方式與內容匹配性如何保證?
……
而引導技術恰恰是激發思考、促進研討、科學決策的最佳手段。篇幅所限,我后續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