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記住這“8戒”,會讓你過得越來越好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常聽人慨嘆:職場工作不容易!
其實,當今時代,干什么工作都不容易。
但是,如果你在職場中,能夠堅定而持久地做到“八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迎接你的將是工作能力與事業前途的雙豐收。
作者 | 曉芳
來源 | 曉芳說職場(ID:XF-SZC)
常聽人慨嘆:職場工作不容易!
其實,當今時代,干什么工作都不容易。
但是,如果你在職場中,能夠堅定而持久地做到“八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迎接你的將是工作能力與事業前途的雙豐收。
1
“一戒”
目光短淺,工作只是為了錢
在一家商貿公司里,有一個叫林名的高級職員,深得總經理的器重。
但他總覺得自己的薪水不夠高。因為,在他的頭腦中,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付出這么多精力,卻得到和別人差不多的薪水,總覺得心里不平衡。
為此,他好幾次想對總經理提出加薪的要求,卻又不好意思開口。久而久之,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安心地工作了,一天到晚總是不停地抱怨,后來甚至以跳槽相威脅。
漸漸地,總經理不再像原來那樣器重他,最后將他辭退了。
薪水,當然是工作目的之一,但我們不能僅僅為薪水而工作,它不是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
若能以積極的心態、長遠的眼光看待工作,那么,你從中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薪水,還有能力的提升和發展的機遇。
所以,你永遠不要驚羨某個薪水微薄的同事,忽然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若說其中有奇妙,那就是他在與你做著相同的工作,甚至拿著比你還少的薪水時,付出了比你多一倍甚至幾倍的努力。
這也應了那句話:“不計報酬,報酬更多”。
2
“二戒”
單打獨斗,成為職場獨行俠
有一天,上帝帶著一名教士來到地獄,看到這里有許多人圍坐在盛有香噴噴飯菜的大鍋旁,但因每個人手中的勺子柄太長,無法將食物送到嘴里,餓得痛苦不堪。
接著,上帝又帶領教士來到隔壁的天堂,雖然情形和地獄一樣,但這里的人看起來都紅光滿面,十分快樂。
教士不解地問上帝:“為什么僅一墻之隔,有的人快樂,有的人愁眉不展呢?”
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看到,快樂的人用喂對方吃飯的辦法,解決了勺柄過長的問題嗎?”
職場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之處,因此,工作當中應該是分工不分家。
對于一些應急任務,更需要各個部門、每個員工攜手齊心同上陣,不分分內分外,一起攻堅克難。
同時,在職場工作中,要善于并樂于關心、支持和幫助周圍的同事,千萬不可離群索居、處處設防,將自己關在冰冷幽暗的“禁閉室”。
3
“三戒”
粗心大意,微小細節釀大禍
一家服裝公司的新入職業務員,上司讓他為單位訂購一批羊皮。
他在與供應商的合同中寫道:“每張大于4平方尺、有疤痕的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頓號本應是句號,卻被他錯寫成了頓號。
結果,這一錯誤被供應商鉆了空子,發出的羊皮都是小于4平方尺的,使公司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損失了數萬元。
真可謂“一個標點值千金”!
而這位粗心大意的職場新手,也立馬被公司解雇了。
商業活動無小事。不管是重大問題還是細枝末節,其工作的好與壞、粗與細,都會在較大范圍產生影響,大則事關公司的經濟損失,小亦事關個人的前途。
要想在職場中受得起重托,擔得起大任,就需要認真、認真、再認真,細心、細心、再細心。
4
“四戒”
主觀臆斷,憑空想象貼標簽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國,潦倒在陳國和蔡國的半路上,七天未吃到一粒米,餓得只好白天睡大覺。
弟子顏回出去討了一點米回來,煮給孔子吃。
等到快煮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掀鍋蓋,抓些白飯往嘴里塞,孔子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熟后,顏回端著飯給孔子吃。
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見死去的祖先,我想把干凈還沒人吃的米飯,先拿來祭奠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這鍋飯我已先吃了一口,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么?”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里。染灰的米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把它抓起來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才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感覺愧疚,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最信任,但仍然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的!弟子們大家要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現實中,職場工作魚龍混雜,似是而非,有時還真假難辨。
當你給一個同事下結論的時候,要想一想:真的你所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還是你只從一個點、一個面去觀察那個人呢?
大多數人,在根本不了解對方立場與困難的時候,就已經給對方下評語了,更何況是在有利益沖突的職場。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觀地跳出成見,才有機會接近真相。
5
“五戒”
出言無忌,話語傷人又害己
一位職場新人,邀請辦公室的同事們吃飯,一是想拉近距離,二是要討教經驗。
可過了約定的晚飯時間,他見被邀請的客人還沒有到齊,便說:“怎么該來的還沒有來呀?”
一部分已經到的客人覺得不對味兒,心想我們是不該來的嗎?便不快地走了。
見此情景,請客者忙說道:“怎么不該走的走了?”
另一些客人聽了也感覺不對勁,心想難道我們是該走的嗎?于是起身便走。
請客者一看更急了,連忙說道:“我說的不是你們!”
聽了這話,最后剩下的幾個客人也走掉了,一人不剩。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要有“準星”,對誰說、何時說、何地說、說什么、怎么說都要經過慎重的思考。
一句話說出去之前,你是它的主人,但說出去之后,你就成了它的奴隸。
職場工作中,請示、匯報及辦事、辦文、辦會都離不開言語表達,這就要求在職場中的你要敏于言、善于言。
6
“六戒”
拖泥帶水,繞來繞去不知云
刑部主事茹太素,向朱元璋上言奏事。
朱元璋耐著性子聽了1萬多字,突然勃然大怒,痛斥茹太素“虛詞失實,浮文亂真”,于是命令部屬棍棒伺候,將茹太素打得皮開肉綻。
第二天,朱元璋又讓人將這奏章接著念,一直念到2萬多字時,才知道到底要說些什么事,而這上奏的五件事中,有四件是可行的。
朱元璋說:“太素所陳,五百余言可盡耳。”并要求“若官民有言者,許陳事實,不許繁文。”
林語堂說:“演講應該和女子的裙子一樣,越短越好。”
托爾斯泰說請你們珍惜語言,讓每一個字都像利箭一樣,一直射到聽眾的心坎上。
職場工作任務多、時間緊、節奏快、標準高,因此,必須做到迅捷高效、精到簡潔的溝通。
尤其是給上級匯報工作時,一定要抓住重點、條理清晰、簡潔明了,切忌毫無重點、云里霧里、不知所云。
7
“七戒”
急功近利,籌劃不周吃大虧
漢景帝時期,重臣晁錯極力主張中央削藩,以達到集權的格局。漢景帝認為,中央尚不穩定,削藩可能導致內戰。
晁錯回答:“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漢景帝想,既然削也反,不削也反,那就削吧!結果引發“七國之亂”。
漢景帝又問:“現在爆發七國之亂了,你有什么對策嗎?”
晁錯卻回答:“臣未料及此。”
最后為了平定戰亂,景帝只能把晁錯腰斬于市。
蘇軾評價晁錯道:“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
晁錯一心想要建功立業,卻沒有萬全的計策,以至于最后害死自己。
職場中的你,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出人頭地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不能太過浮躁。做上司交待的事情之前,要進行周密的籌措謀劃和細致的分析研究,想全各種應對之策,切忌只憑自己的臆想行事。
如若不然,在發生突發狀況時,你也只會說“臣未料及此”,那又如何能贏得上司的信任與重用?
8
“八戒”
虛應故事,敷衍了事不入心
深山古寺中,一個小和尚的工作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撞響寺廟的大鐘。
對他來說,在這樣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干著撞鐘的簡單的工作,給寺院帶來的不過是確立作息時間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勝任,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擁有這樣想法的他,雖然無聊但還是繼續待在寺院,又敲了一年鐘。有一天,小和尚忽然被調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敲鐘的工作。
這讓小和尚非常不服氣,他找到了方丈問:“為什么說我不能勝任敲鐘的工作?是我敲的鐘不準時、聲音不響亮嗎?”
方丈微微一笑說道:
“鐘聲不僅是寺里的作息標準,更是喚醒眾生的利器。所以,鐘聲不僅要宏亮、圓潤,還應深沉而悠遠,你敲鐘的鐘聲很響,但不著邊際、沒有力量。
沒有力量是因為你完全不了解敲鐘的深刻意義,鐘即是佛,沒有鐘代表了沒有佛。一個不虔誠、不敬業、敷衍了事的僧侶,無法勝任神圣的敲鐘工作。”
《圣經》教導基督徒:要在小事上用心,神才會把大事托付與你。
職場工作具有周期性和重復性,有些員工在重復工作中消磨斗志、消極應付、日漸沉淪,而有些員工則在重復中總結提高、昂揚向上、追求卓越,這兩種態度的不同結果可想而知。
TVB電視劇《再創世紀》中有一句名言:職場比的不是上線,而是底線。
做人做事都要有起碼的原則,職場同樣也是如此。請你將職場“八戒”銘記于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逾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