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選擇的4個層級,你在第幾層?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平時,我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關于選擇的。
從選什么城市、選什么行業、選什么公司、選什么工作,到是否應該結/離婚,是否應該生娃,是否應該搬家,是否應該跳槽,是否應該創業,是否應該轉行......
選擇,很不好做,它讓很多人夜夜難眠、愁腸百轉。
但同時,它又非常重要,尤其是人生重大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決定了你的人生命運。
那么,怎樣才能做出一個好的選擇呢?
作者 | 艾菲的理想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我把大家做選擇的方式粗略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是:
第一層:內心糾結,頭腦混沌。
第二層:優劣比較。
第三層:權重比較。
第四層:內外匹配。
層級越高,做出好選擇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01
做選擇的第一層級:內心糾結,頭腦混沌。
我問一個打算換工作的人:“為什么想換工作?”
他說:“現在的工作做的不開心。”
你接著問他:“想換一個什么樣的工作呢?”
他說:“很迷茫,不知道。”
我再問他:“那你是想留在現在這個行業,還是想要換個新的行業呢?”
他說:“很糾結,沒想清楚。”
是選擇錢多但壓力大的工作?還是選擇輕松但錢少的工作?是選擇自己喜歡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的工作?還是選擇自己不喜歡但有工作經歷的工作?
你看,當這些問題摻雜在一起時,就像是千萬條毫無頭緒的線,想要厘清非常困難。
如果這時,生活還沒把他逼到絕境,他就會一直處于糾結混沌中,只是覺得很想逃離現在的生活和工作,卻始終不知應該去往何處。
但如果這時,生活恰巧逼了他一把,那么大概率的結果是,他在慌亂中做了一個稀里糊涂的決定。
選擇的結果可想而知,大都不如人意。
02
做選擇的第二層級:優劣比較。
這是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
最常見的優劣比較,就是把兩個選項的多個評價維度一一列出,然后對每一項進行客觀打分,最后選擇總分高的那一個。
比如:在做居住城市的選擇時,你可以根據兩個城市的綠地大小、空氣質量、人文環境、經濟發展、職業機會等,進行打分比較,最后看看哪個城市獲得的總分更高。
在做職業選擇時,你可以根據公司所在行業發展前景、公司本身的實力、文化氛圍、老板的個人風格、工資多少、上升空間等對工作進行打分比較,最后看看哪個分數更高。
下圖就是在做職業選擇時,進行評分的例子:
當你對每個評分維度進行打分之后,就會發現,公司A得到了30分的總分,公司B得到了26分的總分,于是,去得分高的公司A上班似乎就成為了你的選擇。
03
但這時,忽然出現了一個問題:面對公司A的高分,你卻猶豫了,你的內心里似乎還有什么東西是這個打分表沒能表達和闡述清楚的。
它,是什么呢?
在仔細審視后,你可能發現在這么多的評價維度中,“工作強度”是對你最重要的那個維度。
所以,就算公司A的總分比公司B高,但因為它的“工作強度”太大,沒有給你留下足夠的個人時間,所以到最終選擇的那一刻,你還是猶豫了。
這就是“優劣比較法”的局限,它沒能考慮每一個評價維度在你心里的重要程度,而是僅僅考慮了客觀性的評分。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做出更有效的比較,從而進行選擇呢?
這就來到了做選擇的第三層級。
處于這一層級的人,不但會將兩個選項的多個評價維度一一列出,同時還會給每個評價維度分配權重。
什么是權重?
權重說的是:這個事在你心里的重要程度,重要性越高的,你給它的權重就越高,重要性越低的,你給它的權重就越低。
不同的人,在乎的東西不一樣,因此給出的權重也就不同,最后會讓這個表格里的打分出現非常大的差異。
具體怎么做?
首先,你要給每一個評價維度設置權重百分比,也就是它在你心里的重要程度。這里,你要注意,所有評分維度的權重總和是100%,不要超過這個值。
比如在下面這張圖表中,你認為工作強度對你而言最重要,所以你給了它30%權重,對你第二重要的是公司本身的實力,所以你給了它20%的權重。(實際中,每一項的具體權重比由自己決定)
圖片
這就說明在你心里,這兩件事才是選擇工作時最重要的維度。
接下來,你給兩個選項中的每一個評價維度進行打分,然后與權重相乘,得出每一個維度的總分。
比如,公司A在工作強度上的客觀得分是1分,公司B在工作強度上的客觀得分是3分,但因你對工作強度最為看重,于是給了30%的權重。最后,公司A在工作強度這一維度的加權得分就是1*0.3分,即0.3分,而公司B在工作強度這一維度的加權得分就是3*0.3分,即0.9分。
最后,把每一個加權得分項相加,得出最終的總分數。
你看,通過權重的分配,最終公司B的總分超過了公司A,成為了你的最佳選擇。
用權重比較法來做選擇,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方法。
因為它不僅讓你看到了外在世界中到底有哪些維度是需要考量的,同時也兼顧了你的獨特內心感受,即在這么多的維度中,你最在乎的是哪個,以及最不在乎的又是哪一個。
04
是不是這樣就夠了?
并不是。
因為所有選擇,從表面上看是AB選項的優劣比較,但從根本來說則是外在選項與你內在自我是否匹配的問題。
什么意思?
選擇,是由人做出的。
既然是人,就是有感情、有需求、有熱情、有天賦的,而不像機器人那樣,是被既有程序控制的。
所以,當外在世界的某個選項與你的內在需求相匹配時,你就會感到自主,就會感到自己的熱情被激發,天賦被喚醒,潛力被發掘,并最終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滿足。
而當外在世界的某個選項與你的內在需求無法匹配時,你就會感到難受、痛苦、糾結、迷茫,又或者是極度的壓抑,以及被束縛。
所以,做出你的最佳選擇,就意味著要找到那個與你內在自我最為匹配的外在選項。
否則,一個看似美好的選項,雖然可能是你爸媽的最佳選擇,可能是你朋友的最佳選擇,但最終卻可能成為你的一粒毒藥。
這就是選擇的第四個層級,也是最高的層級。
那么,我們該如何找到與內在自我最為匹配的外在選項呢?
首先,你需要對外在世界有充分的、全面的了解,你需要去搜集外在世界的各種信息。
如果你要做的選擇是關于職業的,那么你要搜集的外在世界的信息就包括了行業發展、城市規劃、公司類型等。
如果你要做出的選擇是關于移民城市的,那么你要搜集的外在世界的信息就包括了城市發展、綠化、文化教育等。
其次,就來到了最困難的部分,也就是深入內心,全面客觀的了解內在自我。
認識自己,不僅困難,而且是持續一生的事。
所以,如果想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自己有一個深入全面的認知,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以下四個維度入手:
1、你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
核心價值觀,說的是對你最重要的那個東西是什么?
2、你的人生愿景是什么?
人生愿景,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你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3、你的深層熱情是什么?
深層熱情,說的是你對你所做的熱愛的事情背后更深層次的熱情是什么。
注意,這里說的是深層熱情,而不是大家平時所說的打網球、潛水、畫畫等淺層熱情。
4、你的天賦是什么?
天賦說的是,面對人和事,你自然而然、反復出現的思維模式、感受與行為方式。
當你能夠清晰準確的回答這幾個問題時,你對自己的認知就已達到了一個比較全面且深入的水平。
這時,當你再去與外在世界中的可能選項進行碰撞時,就會看到不同選項是否匹配你的內在自我。
匹配度越高的選項,就越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最佳選擇。
以我自己舉例,在多年探索后,我發現我有三個核心價值觀,其中之一是生命力,而能煥發我生命力的事情是創造。同時,思維和理念又是我的兩個最為突出的天賦。
當明確這些后,我再做人生選擇的時候,一下子就變得容易許多,豁然開朗。
比如:當我在考慮是否應該辭去外企工作的時候,我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我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我的突出天賦。
繼續留在外企還是辭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哪一個更能讓我完全徹底的釋放生命力?活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哪一個更能讓我放開手腳去創造?哪一個更能讓我發揮我與生俱來的突出天賦,尤其是理念和思維?
當我向內心拋出這些問題的時候,答案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顯然,對我來說,辭職去做自己的事,是與內在自我更為匹配的選擇。
后來的事實,也十分充分的證明了這個選擇的正確性,它不僅讓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外在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活出了內在自得,它讓我自主,讓我滿足,讓我每一天在早起時都能感到由衷的充實與幸福。
與之相反的是,很多人都選擇了那些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卻與自己內在自我毫不匹配的工作或人生方式。
其結果往往是悲哀的:不僅很難獲得外在成功,同時也難擁有內在自得。
最后的話
在我們的一生中,一直都在面對大大小小的各種選擇。
究竟怎樣選擇,才能找到你的最佳選擇?
所有選擇,從表面上看都是AB選項的優劣比較,但從根本來說都是外在選項與內在自我是否匹配的問題。
所以,只有那些與你內在自我具有高匹配度的外在選項,才是你的最佳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