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內里謀生存的方法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案例1、太“鋒芒畢露”
看電視時,總會發現電視上的主人公,一付傻呼呼的樣子,可是就這樣的一個大傻,卻接二連三地遇到各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好運,最后“竟然”搖身成為周圍很顯赫的人物;這些故事看多了,自然就沒有太多新鮮感了,不過在沒事時,經常還會放在心里咀嚼一下,忽然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傻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的能力有多大,而只是他們表現出來的“大智若愚”,在這些人成功的道路上,有若干人善良地、心甘情愿地為他們當鋪路石;而那些外表看上去很有氣質,工作中表現太“鋒芒畢露” 的人,就沒有這樣的“福氣”了,相反在這些人的職場發展之路上,還會受到同事或周圍人的壓制,無法一帆風順地獲得成功。
小王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從小在家嬌生慣養,而且還特別爭強好勝;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歡“標新立異”。工作以后,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好學上進,一如既往地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小王一起進單位,還有一個小李,他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經過十幾年的寒窗奮斗,終于也來到了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工作。據小李自己說,他第一次到北京來時,是他的家人送他到客船,然后到附近的小鎮上搭車到城里,最后再乘火車來的。看了他們兩人第一眼,同事們都覺得小王是精明的人,在校時的成績不但優秀,而且實踐功能也很強,而小李顯然看上去比較土氣,說起話來甚至有點結巴,看上去讓人感到有點同情。
就是這兩個人,在同一天被分配到了同一部門,遇到的是同一個主管經理,可是經理對他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在經理心中,總是有一種同情弱者的感覺,他始終認為小李一個人千里迢迢地來到北京,已經是很不容易的,再說他一直生活在農村中,對城市生活或多或少會不熟悉,因此經理不忍心為難這個從山區艱難走出來的孩子,要是小李工作效率比較低的話,經理就會為他開托說他對大都市環境不熟悉,要是小李工作業績比較差的話,經理也會自然地認為他在北京沒有背景。
而小李對自己能來到北京工作,也感到有點“受寵若驚”,并且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表現得謙虛、謹慎,無論看到哪個部門的經理,他總是畢恭畢敬地迎上去,并將他當成自己眼中的“大人物”,而且態度非常熱情,這些部門經理只有在類似小李的員工面前,才能找回一點領導的威信。
相反,小王無論怎么敬業,工作業績無論如何優秀,在這些經理們看來,總認為這是小王應該能夠做到的,要是遇到小王在工作中犯了一點什么錯誤的話,經理就會批評他說:“小王,你竟然也能犯下這種低級的錯誤?精明腦袋是不是白長了?”小王聽到領導批評他,他也不甘沉默,與上司據理力爭,常常弄得領導下不了臺。
而且,小王天性嬌氣慣了,在剛開始上大學時,家人就不斷地幫他聯系到大公司、大單位實習了,這也讓他見慣了許許多多的大人物、大角色,因此現在單位上的一個部門小經理,還沒有上他的崇拜花名冊上,平時遇到這些經理時,他甚至連眼皮都不會抬一下,簡直就是我行我素,領導吩咐他辦事情時,小王總要發表一番自己的高見,并對領導提出的意見或計劃,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讓經理的臉色每次都很難看。
也許就是由于小王的“鋒芒畢露”,每個經理都對他十二分的不滿意,在分配工作任務時或分解工作指標時,經理總是派給小王的任務或指標,比小李的多,說是因為小王對北京熟悉,而且個人能力也比較強。在每年進行年終總結,來評估工作業績的時候,小王幾乎聽不到任何贊揚聲,相反沒有做出什么成績的小李,反而會得到各位經理的如潮贊揚,不是說小李工作態度端正,就是說他的主觀能動性強,不是說他勤快,就說他謙虛好學,這讓小王感到很不甘心,甚至有點絕望。由于與各位經理的關系,始終處于僵化之中,小王感到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得到應有回報,于是沒有多久,生性喜歡“鋒芒畢露”的小王,“被迫”離開了這家單位,而小李也在過了一段時間后,被其他經理“推薦”為另外一個部門的主管了。
想想吧,外表看上去柔弱、頭腦簡單的人,總是被那些“強人”當成他們眼中的弱者,而這些“強人”甚至心甘情愿地為“弱者”出謀劃策,這樣“弱者”的成功道路,好象來得更平坦一些,這或許就應驗了一句俗話“傻人有傻福”吧。而那些喜歡“鋒芒畢露”、長著精明臉蛋的人,顯然成功起來要困難一些,畢竟這些人還沒有開始工作,其他人就已經將你作為“假想敵”了,和始終對自己有戒心的人合作,成功肯定會更困難一些。因此,在職場中要獲得發展,必須學會內斂,收起自己的“鋒芒”,要是太過畢露的話,只能先給自己帶來傷害,職場成功會來得更困難一些。
案例2、太“患得患失”
于鵑天生開朗、熱情,今年剛剛從一所頗有名氣的大學畢業,對未來的發展有很豐富的遐想,并且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找工作了,她幾乎是班級里最先找到用人單位的一名學生,不過先前與之簽約的用人單位,由于于鵑不大喜歡長期出差,于是就毀約了。而過早地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約,也讓于鵑在以后的幾個月時間里,都無法產生足夠動力,去尋找另外的工作,直到后來與用人單位毀約。
后來,又發生了突如其來的“非典”,這讓美好的求職前景,突然變得暗淡了許多。于鵑很想在南京發展,不過她不是南京人。從學校出來之后,于鵑與同學合伙租了房子住下來,看著同學每天在充實地工作,她的內心很焦急。于鵑自己也知道,今年畢業生太多,不大容易找工作,因此對于自己的求職計劃是,暫時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這期間,她跑遍了各大人才市場,也到過不少用人單位去面試過,但不知道為何原因,總是在通過面試與筆試后,基本就沒有了下文。家中的爸爸、媽媽為她的工作也十分操心,經常從農村來電話,問問求職情況,他們實在放心不下家中惟一的孩子在南京到處奔波。這段時間里,于鵑也非常怕與爸爸、媽媽通電話,幾乎每次一開口,都是連篇謊話,總是弄出花樣來安慰爸媽,而自己內心卻非常難過,心中壓力很大,幾乎每天都睡不好覺。空閑下來的時候,也經常會發愣,為什么一個正規名牌大學生,工作會如此難找呢!
就在萬般無奈之際,于鵑突然收到兩家用人單位的錄用消息,這讓她感到非常開心,不過高興之余,她卻不知道選擇哪家用人單位。一家單位規模較大,工作環境比較好,而且內部制度比較健全。但該家單位為于鵑提供的崗位,于鵑不是非常喜歡,甚至覺得與自己在大學中的專業完全不對口。而另一家用人單位,規模雖然不是太大,但單位工作氛圍很好,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提供給她的職位,非常迎合她的興趣。一時間,真的很難做出選擇,她自己也想,對于象她一樣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很難把握好自己未來職業生涯的定位的。沒有多久,規模較大的用人單位就通知于鵑去上班了,而恰好規模小的單位則約她幾天后,去面談詳細工作情況。于鵑當時想,先到大單位去試試看,自己是否能夠適應,就這樣她首次走上了工作崗位。到單位報到的那一天,于鵑感覺到自己日后需要處理的事情,的確不是自己所擅長的,盡管該單位各方面條件比較好,也有專人幫助她,但她對那些業務以及在高級寫字樓中辦公的氛圍,無法適應。于鵑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感到未來非常茫然。不過在幾天的熟悉之后,她感到自己還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同時考慮到這家用人單位愿意花時間帶新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于鵑就下定決心在這家單位繼續工作下去。
就在于鵑做好決定后,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天后,那家規模較小的用人單位果然打電話給她,通知她說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可能要把事先約定好的見面時間推遲一天。于鵑本身就已經不大可能再到那里去上班了,于是就隨便地答應了下來。當天下班后,經理特意把于鵑單獨留了下來,問她為什么在工作時,總顯得猶豫不決。于鵑立即明白了經理的用意,由于幾天前她的精神狀態不是很好,而且在面試的過程中,就是這位經理決定錄用她的,這位經理對職業與人生的理解,給于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對經理很敬重,特別是經過幾天短暫的接觸,她更是將經理當作自己的偶像一樣。于是于鵑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內心想法,告訴了經理,現在還有另外一家單位想錄用她。而于鵑在告訴經理這些想法的同時,是下定決心要留下來的,同時是用真誠的口吻和經理說的。可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經理立刻覺得于鵑不適合目前的崗位了,因為她的想法,表明了于鵑沒有毅力,沒有決心,即使勉強在這一職位上工作,也很難有突破。聽到經理的解釋,于鵑感到內心在流血,她可是將經理當作知心人,才對他說出自己隱私的呀,可他現在竟然說自己不適合再干這一工作,這到底是怎么了?經理平時很注重人的人格,可遺憾的是,他竟然也認為于鵑在人格上也有缺陷。走出單位的時候,于鵑感到這家單位肯定不要她了。后來,那家規模較小的用人單位通知她上班,面對單位提出的各種苛刻要求,于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一一接受,幸運的是在這家單位工作,于鵑一點沒有壓力。
從上面的事例中不難看出,于鵑由于在求職中表現出患得患失的情緒,導致了丟失在大公司工作的機會,最后逼得自己沒有任何退路。作為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應該把每一次工作機會都當作是積累工作經驗,當作是鍛煉自己,而不能不患得患失,不然的話很容易在職場中迷失自己,甚至會喪失原有的自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