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失誤多久可以洗白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核心提示:
失誤之后的洗白不僅意味著在行為層面糾正一個錯誤、改掉一個習慣,更重要的是,你還需要從上司和同事們心里的“黑名單”中徹底掙脫出來。

人的品性各異,腦力水平也參差不齊,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有可能因為各種突發狀況導致“程序不穩定”甚至“死機”。因此,在事務性工作中,只有通過制度、流程和工作方法,才能確保一件事平穩、有序地推進。
對于職場失誤或者負面事件,一方面要敢于擔當,不推脫責任,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千萬把壞消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圍里,越小越好。
就算再怎么恪盡職守、如履薄冰,工作時間長了,失誤總是難免的。
生活中,小孩子隨手打翻一杯果汁,弄臟了地毯,大抵只需一句“我不是故意的”便可以全身而退;但要換作是成年人,則很可能需要為自己這個不經意的行為付出代價。
職場的規則也是一樣:不問初衷,只看結果。就算一件事的愿景再美妙,一旦失誤了,代價除了降職、罰款這些實實在在的懲戒之外,還有一種更隱形的、殺傷力更大的后果——給合作者的心理留下陰影,為將來的共事設置障礙。
因此,失誤之后的洗白變得尤為關鍵——這不僅意味著在行為層面糾正一個錯誤、改掉一個習慣,更重要的是,你還需要從上司和同事們心里的“黑名單”中徹底掙脫出來。
在一個人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磕磕碰碰總是難免的。但好的性格、過硬的心理素質以及周圍人的友善,加上恰當的機遇以及對經驗教訓的及時總結,這些都會幫助你把壞事變成好事,把洗白變成翻牌。
洗不白的無心之過?
李佳現在才覺得自己從兩年前那次失誤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李佳每天的工作都要和數字打交道:搜集各種市場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再把研究結論寫成報告交給公司高層,為其決策提供依據。
就是這么一個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的工作,李佳做了三四年。在她還是新手的時候,每月底出報告那幾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從頭到尾反復核對每一個數字,生怕出了什么紕漏。
當一切走上正軌之后,緊繃的神經終于可以放松些了。李佳越發體會到那個著名的“二八法則”是多么高瞻遠矚:把80%的精力花在20%最重要的部分,用另外20%的精力完成不那么重要的80%的工作。漸漸地,李佳覺得自己找到了工作的節奏,應付起那些數字來,倒也從容了許多。
可是,百密一疏。
正是在不那么重要的80%里,她翻船了。一個小數點的失誤,讓整份報告出現了結論性的偏差。好在這個錯誤結論在進一步的數據對比中被及時糾正,才沒有讓公司高層在決策時走上錯誤的方向。
鑒于沒有造成實質性損失,公司對李佳網開一面,只是簡單地罰了罰款。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代價——此后每個月交報告的時候,李佳那份總是被單獨拎出來。別人的報告,領導都是大致掃一眼便落筆簽字,唯獨她的,每次都要被從頭到尾詳細審核,才得以過關。
兩年時間,李佳都活在這種不被信任的屈辱中,郁悶得要死。
對職場人士來說,上司和同事的信任是一種稀缺且寶貴的東西。這種信任通過一件件小事日積月累建立起來,卻很容易被一次的不靠譜行為輕易瓦解。若想重建,則需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李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向領導傳遞“上次只是無心之過”的信息,同時在每次出報告之前,像強迫癥一樣反復核對小數點是不是出現在恰當的位置。這是她的翻身之道:同樣的錯誤永不再犯,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吃一塹長一智”了。
洗白的基礎,一定信任的修復,而這靠的決不是豪言壯語和賭咒發誓——與其把胸脯拍得咚咚響,還不如持之以恒地把手里每一項工作做得讓人放心更有效。
當然,要想縮短這個信任修復的過程,需要方法。
從失誤開始以經驗結束
老陳的助理犯了個低級錯誤——把給山西的貨發到了河北。
這么一來,山西的銷售合同眼看著要逾期,河北的零售商則莫名其妙地接到兩批貨物,不知如何是好。
那些天,老陳動用一切可以想到的資源,來彌補這個可笑的失誤,并且在總公司那里替助理把責任扛了下來。
老陳是當笑話給我講這件事的。我安慰他說:“估計以后你的助理再也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了吧。”沒想到老陳一直在搖頭:“她始終覺得自己只是一時馬虎了,并沒有從中吸取到教訓。”
老陳所謂的教訓,其實是工作方法。按照他的說法,華北地區有五個省份,每個省份的訂單都有十幾個,哪個發了貨,哪個已經結清賬款,哪個需要補貨,這么多東西,光靠腦子記,難免出差錯。
老陳當年做助理的時候,會把這種需要追蹤的訂單整合在一起,列個表。橫軸是發貨地區,縱軸是產品明細,每完成一項,就在相應的格子里畫個勾;有需要特殊說明的事項,也同時備注在上面。按照這樣的工作方法,很難想象會出現眼下發錯貨的情況。
對于絕大多數的常規工作來說,過分依賴人的習慣和大腦,總不是件特別有保證的事。人的秉性各異,腦力水平也參差不齊,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有可能因為各種突發狀況導致“程序不穩定”甚至“死機”。因此,在事務性工作中,只有通過制度、流程和工作方法,才能確保一件事平穩、有序地推進。
最近微博上流傳這樣一張照片:某公司公開發布的招聘啟示上,把“本公司”寫成了“笨公司”。我們當然可以批評經辦此事的公司員工粗心大意、責任心差,但從這個失誤中得到的教訓如果僅僅是“此人不堪重用”的話,那么這學費未免有些過于昂貴了。
——對公司來說,最直接的經驗是對工作程序作出調整,在文件公開發布之前要經過至少一道程序的核查。對這個一不小心犯錯誤的倒霉員工來說,最簡單有效的經驗就是下載一個語音朗讀軟件,讓電腦用播音腔把自己完成的文稿朗讀一遍,以絕后患。
如果每一次失誤都能獲得流程上的優化和方法上的改進,讓領導和同事們切切實實地意識到“按照新的工作方式,想犯錯誤都難”,這無疑會大大提升他們作為合作者的信心,把自己的洗白過程大大縮短。
輿論的殺傷力
職場失誤的修復過程,也有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變得異常艱難。
比如輿論。
小藝在一家服務機構“坐窗口”,每天和數以百計的客戶面對面打交道。半年前,一個來辦事的客戶手續不全,按照規定無法辦理。于是小藝請他下次再來,并告知需要補充提交的資料。誰知客戶大發雷霆,一怒之下跑去投訴。
事后,單位領導幾經調查,還調取了監控錄像,認定小藝一切言行都符合規定,完全沒有責任。
本以為這件事已經過去了,誰知前幾天,小藝上班時晚到了20分鐘,正支支吾吾準備找借口呢,領導先發話了:“你要注意一下,你可是被客戶投訴過的。”
小藝一下子頭都大了:不是說沒責任嗎?干嗎還拿出來說事?
后來她發現,自己被投訴這件事,單位里人盡皆知。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看到了領導大張旗鼓地調查取證,并不知道結論是小藝無責。在大多數不明就里的同事們眼里,“被投訴”已然成為貼在小藝身上的一個標簽,掙脫不掉。
冤枉、委屈、無奈,還沒地方說理。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于職場失誤或者負面事件,一方面要敢于擔當,不推脫責任,同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千萬把壞消息控制在一定的范圍里,越小越好。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負面事件本身就具有非同尋常的八卦潛質,極易成為辦公室里茶余飯后的談資。要知道,這些壞消息一旦插上翅膀,就會被放大n倍——可能會引來更多的同情,但更可能讓越來越多的同事在日后的合作中對失誤者失去最起碼的信任。
這樣一來,洗白便會遙遙無期了。
方奕晗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