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主動”的好心態,時時都不能少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提到了這樣一個案例。這個案例對我的觸動是如此之大,我恐怕轉述過程中會有信息缺漏,以致于我不得不將其全文抄錄如下:
一旦化學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變,整個化學變化就會改觀。同樣地,只要我們開始對環境做選擇性的回應,影響力也會大增。
我曾經與一家公司合作過,該公司總裁精力旺盛,而且對流行趨勢反應極其敏銳。他才華橫溢,精明干練,但是管理風格卻十分獨 裁。對部屬總是頤指氣使,從不給他們獨當一面的機會,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連主管也不例外。
這種作風幾乎使所有主管離心離德,大多一有機會便聚集在走廊上大發牢騷。乍聽之下,不但言之成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為公司著想。只可惜他們光說不練,以上司的缺失作為坐而言卻不起而行的借口。
例如一位主管說:“你絕對不會相信。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卻突然跑來指示一番。就憑一句話,把我這幾個月來的努力一筆勾銷,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再做下去。他還有多久才退休?”
有人答道:“他才59歲,你想你還能熬6年嗎?”
“不知道,反正公司大概也不會讓他這種人退休。”
然而,有一位主管卻不愿意向環境低頭。他并非不了解頂頭上司的缺點,但他的回應不是批評,而是設法彌補這些缺失。上司頤指氣使,他就加以緩沖,減輕屬下的壓力。又設法配合上司的長處,把努力的重點放在能夠著力的范圍內。
受差遣時,他總盡量多做一步,設身處地體會上司的需要與心意。假定奉命提供資料,他就附上資料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建議。
有一天,我以顧問的身分與該公司總裁交談,他大為夸贊這位主管。以后再開會時,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種指示,惟有那位積極主動的主管,受到總裁征詢意見,他的影響圈因此而擴大。
這在辦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擊目標。對他們而言,惟有推卸責任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為肯負責,就得不怕失敗,為了免于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有人干脆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這種人以盡量挑剔別人的錯誤為能事,借此證明“錯不在我”。
幸好這位主管對同事的批評不以為意,仍以平常心待之。久而久之,他對同事的影響力也增加了。后來,公司里任何重大決策必經他的參與及認可,總裁也對他極為倚重,并未因他的表現受到威脅。因為他們兩人正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產生互補的效果。
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觀的條件而成功,是正確的抉擇造就了他。有許多人與他處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會注重擴大個人的影響圈。
同樣的外部環境,但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采用不同的心態,得出的結果也就截然不同。
這個案例,令我想起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故事,跟這個案例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的一位朋友,在公司內部不受重視,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準備跳槽走人。
然后作者問他:“你覺得你公司怎么樣?”
朋友說:“其實公司還是不錯的,各項管理也還比較完善。”
作者便建議他說:“既然如此,為何你不把公司所有的東西都學到了再跳槽呢?這樣至少你以后跳槽時的身價也能有所提升啊。”
朋友深以為然。于是便努力學習公司里所有的東西,大至戰略規劃、企業文化、業務流程、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等,小至辦公用品購置,乃至打印機的修理,只要他能接觸得到的,他都用心去學;只要他能做的,都用心去做;工作時間不夠學的,他甚至加班來學,工作時間不夠做的,他加班來做。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學得最好,并且利用公司的平臺,將所學加以鍛煉,以鞏固所學。
半年以后,作者發現朋友還在原公司里做,便問他學得怎么樣了,準備何時跳槽。
朋友笑著說:“我不準備跳槽了,因為在這半年的時間里,老板把我升做主管,加了一級工資,對我青眼有加。”
看,又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外部環境,只是因為心態由消極變成積極,結果就如此的不同。
那么,如何確認一個人的心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呢?柯維提出了兩個“圈”的概念:關注圈與影響圈。
每個人都有一些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中的問題、國家債務或核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被歸入“關注圈”(circle of concern)。
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circle of influence)。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
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結果就是越來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憐,并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
作為你,作為我,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
這個“積極主動”,令我想起《致加西亞的信》里的羅文來。雖然一直有人批評《致加西亞的信》,說這是在為資本家張目,以便他們更好地剝削工人,但是,平心而論,作為社會人,如果我們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取得成功,我們不是應該向羅文學習嗎?
“積極主動”的好心態,時時都不能少。
——本文所評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新版)》(美)柯維 著,王亦兵 等譯 中國青年出版社
來源:價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