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動力來自于升職欲望?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調研報告中顯示,中國職場部分員工每周工作時間超過了67個小時,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周工作時間40個小時,30.3%職場人在公司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
加班的欲望究竟從何而來?為了高薪?還是為了升職?或則僅僅是“被加班”?
為何我們調查的服務業、中小型行業頻頻缺人,月薪上萬的大廚還總是跳槽,一些行業的用工人員沒有“學歷”卻被捧上了“大爺”的位置,而一些有著高學歷的工作人員卻要選擇加班至死?
知名企業用人如“牛”
尋找到10位朋友,進行了一個調查。一位是技術工程師,月薪3000元左右。一位是媒體記者,月薪在 3500元左右。一位是設計師,月薪4000元左右。一位是銀行前臺柜員,月薪在4000元左右。一位是事業單位工作的一般職員,月薪為2800元。
這5位都在一個有著讓人羨慕的工作單位,但工資都很平平,他們除了面子以外,就是欲望,對這份工作的一種期許,希望自己未來在這個企業里提升職位,獲得公司的肯定等等,為了升職的誘惑,就要付出一定量的欲望代價,而且對于年輕的普通職工而言,這個“欲望代價”占比更是巨大。
一般名牌企業在用工的時候,一般員工是不愿意離開企業的,那是因為企業光鮮的名頭和有著未來奮斗的目標崗位,還有就是員工看見自己所在企業高層的高薪待遇。很多員工都在期許能夠成功,能夠升職,這樣一來,這樣的企業用工成本就變成了:實際工作辛苦度加上了欲望代價,還有就是企業名牌的面子成本。
自愿加班是為了前程?
許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話“為了未來加班,為了自己更強而辛勞。”這是許多企業高管對員工的一場“洗腦”和“激勵”,為了讓他們對加班不那么排斥,甚至能出于自愿而加班。
為什么一些服務行業、中小企業的用人成本無端增長迅猛,源于對企業的忠誠度低微,大家只期望從就職單位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金錢作為“等價交換”,而缺失“未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