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致青春》的上映 互聯網界也開始躁動起來:互聯網大佬們的性格解析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馬云的青春"滿嘴跑火車"
1974年,西湖邊的杭州望湖賓館門口,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耐心地守候在賓館門口,為入住的外籍客人提供導游服務,從不索取錢財。這個小孩就是尋找學英語機會的馬云,那年他剛剛10歲。這個小男孩在30年后變得"巧舌如簧".
馬云,堪稱一名出色的演講大師。正因為這一點,阿里巴巴也被人認為是一個特別能"白話"的企業。很多人干脆認為馬云是個"口出狂言"的"瘋子".然而"滿嘴跑火車"的馬云就是有那么一種能力,可以讓他最需要的人接受自己,然后就把自己的"狂言"變成了現實。
馬云自己是一個觀點非常鮮明的人,他善于將各種口號和概念中隱含的內容表達得非常之明確和極端:馬云只和有相同價值觀念的人一起戰斗。
這一點,正是馬云管理哲學的基礎。作為一家技術型的互聯網公司,馬云卻自認為是一個不懂技術的人。與一群對數理知識非常敏感的人相處,"不懂技術"的馬云就大量使用非常感性的語言和文化,帶著這樣一群異常理性的人去奔跑,不僅沒有鬧出笑話,還跑得足夠遠。
他所推崇的相同價值觀念,在阿里巴巴初創時期,甚至于現在,都沒有過時。這個熟知中國國情和本土文化的人知道如何締造和領導自己的團隊,換句話說,他知道如何來"蠱惑人心",讓大家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愿意圍繞在自己周圍,共渡難關。
"滿嘴跑火車"的馬云盡管一直受到國人的質疑,但2003年以后,很多人都開始感慨,還是外國人有眼光,能夠在馬云"貧寒"的時候挖掘了馬云的價值,提前給了馬云那么多的榮譽。而阿里巴巴團隊的建設也正是基于馬云這種"滿嘴跑火車"的能力所塑造的企業特質。
蔡崇信等人的加盟就是這一能力的最好注腳。因為這些人加入阿里巴巴之時都已經身價不菲,擁有很高的年薪收入,還有雅虎等美國上市公司的期權收入,而阿里巴巴當時除了一群人和一套理念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看得見"的東西,蔡崇信等人的收入 "可以買下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當時的阿里巴巴".
沒有什么"看得見"的東西,卻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阿里巴巴成為一家成功的國際性公司。馬云的遠見和努力,都離不開那些看起來有點虛、有點狂,卻最終兌現的"狂言"."滿嘴跑火車",是馬云的本事。
馬化騰的青春"很單純"
作為改革開放的潮頭,以計算機配件為代表的電子加工業開始逐步成為深圳工業的主流。1984年,年僅13歲的馬化騰跟著追趕經濟大潮的父母舉家從海南遷到了深圳,這使得青春期的馬化騰有機會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到計算機。
年輕時的馬化騰就和當時大多數軟件工程師不同,他并不安心于埋頭機房與枯燥的代碼打交道,惠多網的成功,使馬化騰認識到了網絡能夠帶給自己的價值。賺到了錢的同時,馬化騰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信息的價值將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也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如何將它轉化成實在的商品價值?
于是,1998年底騰訊誕生,當年馬化騰27歲。嚴格上講,當時在中國IT業和馬化騰一樣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數,但往往這些人最終的失敗卻是因為創新。馬化騰被人貼上了"抄襲者"的標簽。
但對此,馬化騰卻不以為然,"抄可以理解成學習,是一種吸收,是一種取長補短。"馬化騰愿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這種抄襲,更多是將外國的軟件拿來到中國,使更多的人去接觸并使用。
雖然這種說法有偏頗的成分在內,但不可否認的是,馬化騰對于市場的敏感度、對同類產品的取優補劣,在中國網絡界確實無人能出其右。換句話說,馬化騰能夠懂得如何把握潮流,知道該從潮流中學什么,并懂得將學到的東西進行怎樣的改進。也正是抱有這種單純的將技術推向市場的目的,騰訊不僅活了下來,而且改變了固有的互聯網格局。
周鴻?的青春"有點二"
從程序員到業界大佬,周鴻?卻一直稱自己是一個2B青年。在他看來,創業者需要有"二"的精神。自認為"繼承了湖北人脾氣硬,性格直,嗓門大的秉性,對看不慣東西,誰都敢批評,誰都敢挑戰"的周鴻?,在互聯網圈子里,以"好斗"聞名。
從1998年開始創業,至今已有14年。周鴻?對自己的評價是:"我是一個比較二的企業家,360也被認為是比較二的企業。"
事實上這也符合周鴻?的商業邏輯,自創業以來,周鴻?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戰役",但并不是每一次他都能勝利。之所以能熬到現在,他把成功歸結于自身"二"的精神。周鴻?認為,創業必須創新,創新是殘酷的,這也是創新者最難承受的。作為一個創新者需要有點"二"的精神,才能在殘酷現實里走的更遠,最終熬到成功。
2002年末掀起的百度與3721的"大戰",兩家公司產品互相卸載。無論是對簿公堂,還是寄希望于雅虎的反擊,最終都以周鴻?"敗北"結局。而回顧3721的生與死,他認為"3721失敗,是因為他忽視了用戶的感受,不尊重用戶的利益,眼里只有競爭對手。最終,3721贏得了戰斗,但卻輸掉了戰爭。換句話說,不是競爭對手打敗了我,是用戶打敗了我。"
正是這種"二"的精神,周鴻?在互聯網發展的道路上,越來越認識到用戶的重要性。他認為,作為一個創新者沒有點二的精神,是不太可能的,創業必須創新,創新一定是一個失敗性很大的事情,成功,除了偶然最后都是熬出來的。
張朝陽的青春"十分叛逆"
張朝陽,算得上是互聯網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
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很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材生,"數字之父"尼葛洛龐帝的弟子,入選過美國《時代周刊》"全球50位數字英雄",上過《亞洲周刊》選為封面人物。但他的生活卻很是叛逆不羈:個性特立獨行,愛出風頭,曾經鬧過一些緋聞,至今單身未娶。
而創業初期最難熬的那幾年,卻使這個十分叛逆的青年,不斷沉淀下來。
十年前,張朝陽在國內首創門戶概念,意氣風發地創建了搜狐網。一時之間聲名顯赫,黃色醒目的狐貍尾巴標志隨處可見。而張朝陽,也被視為個性鮮明的互聯網英雄,頻頻接受媒體采訪。但在隨后的五年時間內,尤其在搜狐上市后,張朝陽除了維系以前名聲外,幾乎一無所得。
搜狐公司業績不佳,盈利困難,股票一落千丈,焦慮不安的張朝陽,隨時都擔心被華爾街資本排擠出局。對于創業的艱辛、愁苦和焦慮,以及槍林彈雨的殘酷,張朝陽至今都難以用語言描繪。
隨后,張朝陽開始小心翼翼地鞏固自己在搜狐的地位。除了想方設法增加公司收入這一途徑外,他還琢磨管理之術,通過"借勢打勢"最終在搜狐內部形成了一種制約與均衡的管理文化。2002年前,張朝陽借收購Chinaren、17173、焦點網等網站的機會,不斷引入新的制衡力量,將最早由董事會任命的高層排擠出去,并最終形成了以張朝陽本人為管理核心的公司管理文化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