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努力,才是真努力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有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
而是潛意識中的自發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
只有這些點點滴滴、無人關注的常態化努力,才是真努力。
所有向上生長的盛景,都離不開這些日復一日的向下扎根。
對優秀的人而言,
常態化努力不過是一種習慣
每個人都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
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的,走走停停,斷斷續續。
我們有時候會想,“我都努力過了,為什么還是沒得到好運氣”。實際上,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
13歲時的某晚,曾國藩邁進書房,點燃油燈,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
在他進入書房前,家里來了一賊,聽見曾國藩進來,他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國藩入睡之后再偷東西。
哪知曾國藩背到三更還背不下短文。
那賊忍耐不住了,飛身下梁,將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沖曾國藩大叫:“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
曾國藩的資質就是這么平庸,以至于從小就被人譏笑為“愚蠢之輩”。
左宗棠評價曾國藩說:“才具稍欠開展。”
梁啟超說得更直接:“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
這么笨拙的曾國藩,卻靠兩個詞翻了身。
第一個詞是——“早起”。“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第二個詞是——“有恒”。他每日早起讀書,從不間斷,就連行軍打仗時也毫不例外。
“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
他說:“不日進,就日退。”
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洼處;不在隆處,在平處。
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耐得住煩。
告別“偽努力”,
才能活得更明白更精彩
看過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
努力堅持不下去,是因為腦海里只有自己重復且無聊的步伐。
而努力有所成就,是因為眼睛盯著一路的風景,不斷給自己加料,才讓生活變得精彩多姿。
那些“料”,是克服舒適區的自我加壓,是確定方向后的跬步積累,是經過持續思考和反復推敲的延伸探出,是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學識和技能。
所有水到渠成的努力,都是厚積薄發的精進。
努力的價值,是成為美好的一部分。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
因為,努力本身,就是為了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過好這一生。
努力并不是一句口頭禪,它是有所驅動,有所突破,有所精進。
對于努力,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武裝自己的頭腦,審視自己的現狀,精準定位自己的方向,循序漸進才能有的放矢。
不盲目跟從,不固步自封,不自欺欺人,勇于打破標簽式的“假裝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
沒有天生的強者,更多的是平凡的英雄。
別墨跡,現在就做
電視劇《亮劍》有這么一個情節:
李云龍同趙剛商議,挑選會武功的戰士組成一支特別隊伍。
商討完之后,趙剛說:“那好,這事你盡快去辦!”
李云龍卻回了一句:“不用盡快,我馬上就去!”
我們下過很多很多計劃和決心,每當開始執行這個計劃時,我們總是習慣推遲和拖延。
結果慢慢地,我們覺得做不做已經無所謂了,于是這個計劃就這樣泡湯了,然后我們又開始新一輪計劃。
許多人習慣于“等候情緒”,殊不知拖延或推遲,是時間被浪費的主要原因。
要記住一句話: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現在。
生活的真諦從來都不在別處,就在日常點滴的奮斗里。
正如紀伯倫所言: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渴求愛情,只是去愛;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一切才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