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執行力為什么弱?只因領導少做3件事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執行力,似乎是企業管理者們永恒的話題。
在談論和抱怨的時候,卻很少有人思考過:個別員工執行力差,有可能是個人能力的問題,但公司整體執行力差,還能全怪員工嗎?
本文建議,當管理者抱怨下屬執行力有問題時,首先應關注以下3個問題~
作者:吉田幸弘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01-
不要企圖改變下屬的意識
要改變下屬的行為習慣
下面是發生在某銷售分店的事。
這家分店雖然完成了銷售目標,但在開發新客戶上略顯不足。分店長想:“如果不在開發新客戶上多下功夫,下一年度就會干得十分費力。”
于是,他將課長們叫來,告訴他們讓各自的下屬全力開發新客戶。
A課長立刻對下屬進行意識改造。他不停向下屬強調:“今后必須開發新客戶 ,否則我們無法生存。”
下屬聽了答道,“明白了,今后我會努力開發新客戶”,然而遲遲沒有行動。
A課長想,只要反復叮囑,下屬一定會改變。于是,他一有機會就強調“必須開發新客戶”,希望下屬將這句話刻在腦子里。
然而,3個月過去了,下屬還是老樣子,只去拜訪有業績的老客戶,結果在10人的團隊中,平均下來,每個人只開發了兩個新客戶。
終于,在一次會議上,A課長忍不住發了脾氣,罵了下屬。從那時起,團隊成員的心離A課長越來越遠,A課長變成了“孤家寡人”,更別提開發新客戶了。
另一邊,B課長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改變下屬的行為。
雖說需要行動,但猛然間讓下屬每天打20個電話邀約客戶,他們必將受挫。
于是,B課長讓下屬利用每天晨會結束到出外勤之間的這段時間,每個人打3個電話邀約客戶。這種工作對下屬來說并不算難以負荷,因此他們都能堅持。
就這樣,堅持了3個月,最后在10個人的團隊中,平均每個人開發了5個新客戶。
要想做出結果,重點在于展開具體行動。
像A課長般一味強調“改變意識”,下屬是不會改變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應該具體從哪里入手。
所以,花一些心思讓行動變得不太困難,使人可以堅持下去,這一點也十分重要。
有兩個小竅門分享給大家:
1、制定平時的例行動作
像剛才的例子,正因為晨會后大家一起做例行動作,才能堅持下去。
在開始做某事之時,制定一些類似的例行動作,換個說法,規定一些“儀式”,下屬自然會產生“好!干起來”的感覺。
譬如,我在寫東西之前,會先給自己沖一杯咖啡,意在告訴自己:“沖完咖啡就到寫作時間了”,精神自然開始集中在寫作上。
2、只做一點就停下
在領導者看來,下屬不應該只做三件事,而應該做10件、20件事。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追求數量,下屬很難持續下去,這叫作“穩態反應”(穩定性)。
生物具備自我恢復原狀的機能。當生物的體溫或血糖出現異常時,這種機能就會發揮作用。
同樣的道理,一上來就讓人長時間從事全新的活動,人體很快就會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吃飯不要吃得太飽,要讓肚子保持八分飽的狀態,這是保持健康的秘訣。
要讓行動堅持下去,重點在于“消除零行動的日子”。就這個例子而言,如果下屬早上工作太忙,擠不出時間打電話,那么可以規定“傍晚必須打一個電話或發一封郵件”作為彌補。
能干的領導者在改變下屬的意識之前,會先推動下屬邁出第一步,再開動腦筋,設法使下屬將行為堅持下去。
-02-
不要只講道理
信賴和熱情也很重要
在以前,上司的命令、指示是絕對不可違背的。但在現代,職場中濫用權力等問題遭到人們非議,因此,用“職權”“地位”驅使他人的強權管理已經大為減少。
那么,在當下這個時代,應該怎樣調動下屬呢?
領導者A認為,在當下這個時代,只要自己能講出充分的道理,下屬就會行動。于是,他企圖用無可爭辯的正確邏輯,即通過講道理說服下屬。
然而這個方法并不奏效。在之前邏輯分析類書籍大行其道之時,出現了大量認為“只要自己講得有道理,別人就會行動”的“邏輯迷”,而A就是這樣的“邏輯迷”。
A的辦法不奏效的原因,是他忽視了一點:比起“講話的內容”,人們更在意“話是誰說的”。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讓他人行動起來有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是信賴、熱情和道理。
只要三者缺一,或者不依照這個次序,那么無論你想告訴別人什么,都不會順利。
換言之,在向對方講“道理”之前,首先彼此之間要有“信賴”,這是基礎,然后還需要有“熱情”。
譬如,一位領導者對你說:“不完成本年度目標的話,分店或許會維持不下去,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度過這個危機。”
假如說這些話的領導者平時思想讓人捉摸不定,說話語氣冰冷生硬,做事只重視形式,你肯定不會產生“好好干”的想法。
要是我的話,我會想:“現在才說這些有什么用。”
但假如這位領導者平時與員工建立了信賴關系,說話也充滿感情,下屬自然會產生“無論如何也要克服困難”的想法,團隊也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這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完全一致。
“道理”固然重要,但是,在講道理之前若沒有“信賴”與“熱情”,人是不會行動的。
要想成為值得下屬信賴的領導者,重點在于下面兩點:
1、遵守承諾,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諾言
上司比下屬忙,有時盡管對下屬做出承諾,卻可能拖延,甚至沒有行動。
那些往往是一些小小的承諾,但許諾的是你這個領導者,既然許諾了,就請遵守自己的諾言。
你遵守對客戶和上司的承諾,卻不太在意對下屬的承諾。下屬對你這種不上心的態度的留意程度,遠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要么先兌現自己的承諾,哪怕拖延一下其他事;要么別隨口客套,輕率地許下承諾。
2、言行一致
身為領導者,必須說到做到。
假設你是一位兼任管理工作的銷售人員,在團隊成員面前說過打算開發新客戶,卻因為工作太忙而做不到。這時候你在會議中說“大家要多開發新客戶”,就會遭到反駁:
“領導自己也沒有做到。”
“成天叫我們整理辦公桌,自己的桌面卻到處都是亂放的文件。”
“叫我們給文件加密,自己卻總是不加密就發出去。”
下屬時刻在留意領導者的一言一行,所以,領導者要注意言行一致。
-03-
不要只給最優方法
要一次提供多個,讓下屬自己選
圖片
某部門的領導者A每當希望下屬改進時,只給出一個自認為最滿意的修改方案。他認為,這樣下屬就不會困惑,并能按照意見好好行動。
例如,他給銷售業績不佳的下屬如下建議。
上司:“今年只剩3個月了。業績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覺得最后沖刺一下的話,能完成多少?”
下屬:“預計大概500萬日元。”
上司:“是嗎?你在開拓新業務上還是比較弱啊。”
下屬:“是的。對不起。”
上司:“這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名單,你挨個聯系一下試試看吧。”
下屬:“……好的。”
另一個部門的領導者B在幫助下屬改進時,即使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正確答案,也不會只給對方提供一個選擇,而是提供2~3個改進方法,讓下屬從中自由挑選。
上司:“今年只剩3個月了,業績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覺得最后沖刺一下的話,能完成多少?”
下屬:“預計大概500萬日元。”
上司:“是嗎?你可以多開發一些新客戶,或者讓老客戶多下訂單,又或者可以試試接觸一下那些‘休眠’客戶,你想怎么做?”
下屬:“我想攻一攻新客戶。”
上司:“我知道了。在現在這段時間,有可能下訂單的新客戶有房地產開發商、保險公司、信用銀行,你打算攻哪個?”
下屬:“我想先接觸一下房地產開發商。”
上面兩段對話最后的結論雖然一樣,但你覺得哪種方式會使團隊成員表現得更好?
按照A的做法,下屬只能被動接受上司的指示,沒有其他選擇,這叫作“說服”。
被“說服”產生的行動通常伴隨著“不得不做”的無奈,帶上“被迫”的色彩,難以產生好結果。
但凡是人,都有“不愿被說服”的心理,因為人人都希望表達自己的意見,決定自己的行為。
比起被別人指揮,自己選擇的行動更容易令人產生“主人翁感”,讓人有更高的積極性。
另外,一個人對自己決定的事也比較容易萌生責任感。
B的做法與人的心理需求相符,因此下屬比較容易接受。
事實上,后來表現較好的確實是B的下屬。
“說服”有“我讓你明白”的味道,而“心服”來自“自己弄明白”。
被說服與主動接受,兩者在行動上的積極性截然不同,行動的質量自然也不同,得出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因此,領導者希望下屬做某事時,與其告訴下屬“你要這么做”,不如說“這么做與那么做,你選哪個”,讓下屬可以挑選。
即使之后下屬干得不太順利,按照B的做法,下屬也會覺得“這是我自己選的,沒辦法”,從而坦然接受。但按照A的做法,下屬不會將該工作當成“自己的事”,自然無法接受。
如果下屬按照上司的吩咐行動,在事情不順時還被上司追問“是什么原因導致做不到”,就會對領導者產生不信任的感覺。
要想下屬積極行動,不應說服,而應留意如何讓對方“接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