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培訓人。我不想做背鍋俠。”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相信大家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開業務研討會、問題解決會,還是項目復盤會、跨部門溝通會……當遇到一些難以定論的問題時,很容易將原因歸結為“沒有培訓”“培訓不夠”“培訓效果不好”,培訓負責人對此也百口莫辯。
因此,培訓人在開展一場員工培養項目時,必須闖過五道關——培訓“行不行”、團隊“愿不愿”、員工“能不能”、業務“用不用”、結果“好不好”,不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背鍋”,更能讓培訓帶來實效。以下,敬請enjoy~~
作者:朱麗君 來源:培訓雜志
培訓“行不行”
“沒有培訓是不行的,但培訓并非萬能的”,當培訓部門接到一個項目時,不能盲目開展,而是要與項目發起人澄清該問題是不是培訓能夠解決的。
曾經有一位業務負責人邀請我為他們組織一堂關于執行力的課程,因為他發現一些員工做事只做到六七十分,執行不到位。后來與員工聊天才發現,做六七十分和一百分得到的組織回饋是一樣的——不會因為做得少而被批評,也不會因為做得多而獲得獎勵。那么,這類問題就不是培訓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人資部門完善獎懲機制。
團隊“愿不愿”
排除非培訓能解決的問題之后,培訓團隊開始著手具體的項目,從需求調研到實施,一步步推進。在培養學員時,要注意應先解決員工的“愿力”問題,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愿不愿”大于“能不能”,只要一個團隊整體有“成長、成事、成就”的愿力,能力是可以通過引進“鯰魚”、在項目中歷練、團隊賦能等方式方法解決 的。
提升員工愿力在服務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某些基礎性服務工作沒有特別高的技能要求,基本都可以很快習得,但能否做好,則取決于員工的主觀意愿度。
之前,我在一家五星級酒店擔任質檢培訓負責人時,采取了人力激勵機制、上級輔導技巧、文化價值觀引導三管齊下的方式,幫助一線員工解決做事的意愿問題。
以文化價值觀角度為例,我們著重搜集員工日常工作中“多做一步”的服務案例,不僅將這些行為作為月度表彰和獎金激勵時的重要參考,而且做成標桿,在內網、內刊和文化宣傳欄中持續推廣,激勵更多員工滿懷激情投入工作。
員工“能不能”
在解決了員工“愿不愿”的問題之后,便可以開始下一項工作——解決他們的能力問題。當培訓內容與員工現有能力匹配度較高時,員工戰斗力大增,如虎添翼;若提供的培訓難度系數過高,就會發現這場培訓花費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與結果不成正比。
某次,在與一位企業大學培訓項目負責人閑聊時了解到,該企業一把手在外研習了戰略解碼工具后獲益匪淺,便要求在基層管理者的培訓項目中推行該工具,結果并不如愿。因為基層管理者離組織戰略較遠,缺乏戰略認知和整體經營思維。
除了要考慮學員能不能接受培訓之外,也要考慮培訓與他們工作壓力節奏的匹配度,否則也易出現“不吸收、不消化”的情況。
業務“用不用”
上述方案其實只是解決了業務培訓的局部問題,對于企業而言,能否有用才是核心。也就是說,即使團隊愿意學、學員也有能力學,但如果該培訓結束之后沒有用武之地,一切都無意義。所以倒推來看,學什么、怎么學、給誰學,要基于應用場景去設計,“用以致學”是王道。
前不久,我們計劃開展一場財務專題培訓,若按照慣例,無非是邀請內外部財務大佬前來,分享一些通用財務知識。但經過培訓調研后,我們采取了典型案例探討工作坊的形式,為業務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創造了一個直面問題、尋求共識的場域,共同探尋痛點解決方案。
當那些發生在業務團隊和財務團隊身邊的、活生生的案例放進工作坊后,所有參與者瞬間被激活,因為這些案例讓他們有了強烈的代入感和痛感,解決問題就成為順其自然的事情。工作坊結束時,大家共同形成了12項可落地、可執行、可跟蹤的行動計劃,實實在在優化了“業財”系統。
結果“好不好”
學員學了,最終也運用到業務中了,培訓便終止了嗎?并非如此。企業的任何一項活動都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培訓也不例外。培訓結果到底如何,是需要呈現出來的。因此,我在設計培養項目、開展工作坊、講授課程時,都會先明確目標和產出。
2021年,集團啟動了很多子公司人才梯隊培養項目,學堂以項目顧問和學習顧問的身份參與其中。在設立每一個培養項目時,我都會通過教練的方式,引導學員一步步梳理目標,從最初的模糊模樣,變成可量化的細分指標。目標和結果是相對應的,基于目標,我們在培訓后的推行效果上比對達成率,可以清晰地看到培訓帶來的成績。
培訓“行不行”、團隊“愿不愿”、員工“能不能”、業務“用不用”、結果“好不好”是每個想開展培訓、期望以培訓解決問題的人需提前考慮的。作為培訓人,也要與他們厘清這些問題,才不至于執行了一場沒有結果的“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