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感覺很焦慮,怎么辦?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上海的疫情,還沒結束。全國其他地方,也有反復。
很多人不得不封在家里,也會有擔心和害怕。
拐點什么時候能到?什么時候可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以及,有很多人說,感覺很焦慮,怎么辦?
這些問題,讓我一下子想起2年前。當時也是疫情,當時也非常焦慮。
那個時候,我還去專門請教了李松蔚老師。李松蔚老師,著名的心理咨詢師,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著有《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等書。李松蔚老師當時提了很多建議,很多人看完之后說,非常有幫助。
同樣,我想在今天這樣的特殊時期,這些建議也依然能夠幫到你。
疫情之下,希望我們都能不那么焦慮,能有一個好的狀態。
作者 | 劉潤
來源 | 劉潤(ID:runliu-pub)
一個洞察身邊事物本質的公眾號
— 1 —
不要和自己過意不去
首先,我們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學的方法,來讓自己不那么焦慮。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是另一位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學生。
但是阿德勒和他老師的區別是,弗洛伊德更加關注每件事情背后的原因,討論“為什么”?而阿德勒不僅關注“為什么”,更關心“怎么辦”。
疫情之下,我們更應該關心,怎么辦。
阿德勒心理學,大致有三個核心觀點:
1,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2,考慮人際關系的訴求;
3,認為身邊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利用的。
看這3個特點,你大概能感受到,這是一種積極的視角。而這種積極,可以讓我們不那么焦慮。
但是,怎么做呢?
在阿德勒的心理咨詢室,有個三棱柱,三個面分別寫著:
我很可憐。
別人很可惡。
我怎么辦?
你看,三棱柱的兩面是關于情緒(我很可憐,別人很可惡),一面是關于行動(我怎么辦)。我們其實就可以通過這三個方面,來調整自己情緒和行為的比例,讓自己變得更積極。
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候。不要和自己過意不去。
我們都想不那么焦慮,而這件事情,是我們自己的課題。
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比如有人在地鐵里踩了你一腳。這是誰的錯?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錯。
啊?為什么?明明是別人踩了我,他不應該道歉嗎?
你可以要求道歉,但是有用嗎?不需要花時間嗎?萬一對方是個無賴,吵起來怎么辦?
他還反咬一口,你怎么把腳亂放呢?
但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是我的“錯”,然后心平氣和走開,就能節省更多時間,做更多重要的事。因為你知道,你的時間比他更值錢。
同樣,疫情就像那個踩了你腳的人。
只是,我們要學著心平氣和。
否則,這就是和自己過意不去。
— 2 —
每天花1個小時,
找回對自己的掌控感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你可以試試這樣,每天花1個小時,找回對自己的掌控感。
焦慮,很大程度是因為生活的失序。失去了秩序,失去了節奏,失去了掌控。
在這樣的焦慮中,我們會不停接收到各種信息,陷入尋找惡魔和英雄的處境。
尋找惡魔,就是說都是他,都是他。他防控不力,他到處亂跑,他不負責任。我們搶不到菜,我們生活停擺,都是他的錯。
尋找英雄,就是說都是他,都是他。他無私奉獻,他舍己為人,他勇于擔當。我們要感謝,贊美這些人。
如果少點惡魔,多點英雄就好了。
然后,把憤怒傾瀉到惡魔身上,把希望寄托在英雄身上。
但是,英雄也是疲憊的凡人,萬一這個人沒有符合期待,有些人甚至會把英雄推到惡魔的一邊,然后重新找一個新的英雄。
每天都看到這樣的消息,越看越焦慮,越看越焦慮。
所以,我們要學著接受已然發生的過去,也要學著接受即將發生的未來。
不看這些消息,很焦慮。看得太多,也很焦慮。怎么辦?
可以每天就花1個小時的時間。
這1個小時,就看這些新聞,沒關系。就找這些惡魔和英雄,也沒關系。甚至還可以寫下來,和別人討論。
在1個小時的時間里,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也能重新找回一些掌控感。
然后,心情好了點之后,再去做點什么。
— 3 —
一定要做點什么
1個小時的鬧鈴響了之后,舒服點了。這時,做點什么呢?
關注圈里的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而只有影響圈里的行動,才是能夠讓我們發生變化的。
你可以先閉上眼睛,問自己一個問題:
假如奇跡發生,疫情結束,一切都好了,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趕緊吃一頓大餐?沖到辦公室去上班?還是見許久未見的朋友?
然后,睜開眼。
但是,你會發現,奇跡沒有發生。
那么,在沒有奇跡的情況下,你要怎樣完成這些你最想做的事情?
哪怕要搶菜,也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餐飯。
沒有辦法去辦公室,那就遠程辦公,至少還可以繼續工作。
想念朋友,那就打打電話,視頻一下。
閉上眼的時候,你已經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睜開眼之后,沒有奇跡,你還是把這些事情做成了。
生活,就有了新的秩序。我們也就可以不那么焦慮。
嗯。釋放完情緒,記得去做點什么。
— 4 —
承認脆弱
我知道,其實還有一些人,他們更加焦慮。不僅是作為個體的焦慮,更有作為一個社會角色的焦慮。
比如老板、家長、老師。
他們擔心自己的員工,擔心自己的孩子,擔心自己的學生。
這種雙重焦慮,怎么辦?
怎么去安撫身邊的人?
李松蔚老師說,學著承認事實,也承認自己的脆弱,和身邊的人要有更好的情感連接。
他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來訪者去現場找他咨詢。突然,墻上不知道一個什么東西掉了下來,來訪者嚇了一跳,非常驚恐。
有一些心理咨詢師,可能對此視而不見,假裝什么都沒有發生。
但是,李松蔚老師這樣和來訪者說:太突然了。我剛剛也和你一樣被嚇到了。
這其實就是承認事實的發生,同時也是承認對方的情緒。
建立情感連接,讓對方穩定下來。
如果是老板,應該和員工們共情。
我也一樣擔心,我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結束,慌亂是正常的。讓我們先深呼吸冷靜冷靜吧,再來看看問題怎么解決。
因為這個時候,很多人其實焦慮得沒法安心工作。關心,是員工們更需要的。
如果是家長,也可以和孩子這樣說:
爸爸媽媽也沒睡好。但是我們做好防護了,大家也都不出門了,相信很快就會過去的。
如果是老師,也要承認學生們的情緒:
老師也很理解你們,很想趕緊回到學校,大家能坐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就能見面了。
承認事實,承認情緒,承認脆弱。
安慰別人,要先承認和理解別人。
— 5 —
找幾個好朋友
但是,穩定好自己身邊人的情緒之后,還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自己也很焦慮,怎么辦?
面對身邊的人,不管如何承認事實和表達脆弱,建立情感的連接,都要求自己有一定的承受力和剛強。
可是一旦到了一個人的時候,那種壓力和焦慮也會很強烈。
除了前面的一些方法,也可以找幾個好朋友。
那些相似的人,相似的創業者,相似的家長,相似的朋友。
因為這些相似的人,有相似的經歷,也有相似的情緒。
大家可以一起傾訴和傾聽。
一起吐吐槽,或者一起建一個夸夸群。
你也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有時和朋友聊完之后,心情就會好了許多。
因為這同樣是在互相確認和釋放自己的情緒,幫助自己在焦慮中找回一些秩序。
— 6 —
給別人一些幫助和安慰
至少留下一些口德
但還有一些人,我想他們是最焦慮的。是真正在疫情漩渦中心的人。
他們可能就在上海,或者其他疫情反復的地方。甚至,他們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就不幸受到感染。
怎么辦?
這些人非常特殊,生活狀態可能是完全混亂的。他們遭受的不僅是現實的客觀損失,還有巨大的情感沖擊。
前面提到,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一個核心是注重人際關系的訴求。這個時候,更是如此。
從古至今,我們也都是這么做的。
從原始人開始,面對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方式往往只有一種,就是讓所有人聚在一起,圍著篝火跳舞,或者跪在墓碑前哭泣。
面對巨大的痛苦和焦慮,其實是很需要人際關系的。用一個明確的“儀式”,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才不會陷入完全的失控。
如果真的非常焦慮,可以在這段時間里,把自己都放在情感層面。
可以哭,可以抱怨,可以尋求幫助。
哪怕是被隔離,也可以通過電話,聽見別人的聲音。
允許自己悲傷,焦慮,然后情緒釋放。
這就像一把熊熊燃燒的大火,燒到最后只剩下一點殘骸和灰燼。然后,再用某種儀式把這些殘骸灰燼封裝起來,結束自己的悲傷。
而如果,你身邊就有處于疫情漩渦中心的人,也可以給他們一些安慰。
至少,留下一些口德。
他們不是“傳播者”,不是“陽人”,不是“毒人”。
他們只是更加需要關心的人。
— 7 —
多年以后,
你會如何勸慰今天的自己?
李松蔚老師告訴我,在他們那一行,有一個比喻。
一個人想實現目標,就像要去一個地方,可以有不同的交通工具。
最傳統最確定的,是火車。火車幾乎不用司機,有確定的軌道,沿著鐵軌一路跑,就能到站。
其次,是汽車。汽車方向基本是確定的,只不過偶爾堵車,或者變換車道。司機要在這些小的不確定中,把車開到終點。
但是,像“疫情”,像“生活”這樣的事情,可能要坐船才能抵達對岸。
船,也不是一般的船。不是汽船輪船,而是竹筏。在湍急的水流中前行,極度不確定,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和幸運去對抗不確定。
但是,我們還是會盯著那個目標,要到對岸。長遠來看,我們終會達到。疫情,可能也只是一個瞬間。
而我們都是一條船上的人。
疫情之下,我們都很焦慮。
焦慮,是正常的。但盡快調整過來。如果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去面對。
問問自己:當你站在未來回看今天的疫情,你會以怎樣的口吻和語氣來講述這件事情。
多年以后,又會如何勸慰今天的自己?
焦慮,并不可怕。因為焦慮而失去了其他珍貴的東西,才可怕。
疫情之下,感覺很焦慮,怎么辦?
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幫你找回一些秩序。
其實在最近這段時間,有很多人都很焦慮。
而這種焦慮,是一種彌漫性的焦慮,是一種未來可能常態化的焦慮。大家不知道什么確切的時間能夠恢復正常,也不能保證疫情會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也許,在這樣的情況下,想完全做好情緒管理,是很難的。
那么,能做一點是一點。
李松蔚老師和我分享,他在上海有一個朋友,現在每天想的是能夠喝到牛奶,就會很開心。這可能是唯一能掌控的事情,是生活的錨定點。
但是這個錨定點,也許就能讓他緩解低落的情緒。
哪怕每天只有半個小時,哪怕每天能有5%的情緒提升,那也很好。
我們可以釋放情緒,也可以表達脆弱。然后,讀書、運動、做飯、陪陪家人和孩子。
你關心的,但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叫關注圈。
你關心的,但你可以改變的事情,叫影響圈。
多關心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會變得更加積極。
會好的。都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