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的職場晉升問題,這 10 個法則都可以解決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有的人工作十多年,依舊是在原地踏步。
有的人短短幾年,就青云直上。
到底是什么拉開了差距?最近讀了一本叫《職場晉升101》的寶藏新書,
瞬間感覺自己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如何在職場不斷晉升,學會本書一小半,騎著火箭往上竄!
1
不要“解答”問題,而是“解決”問題
當老板這邊讓你準備方案,那邊又要你開策劃會,開完還問你“方案怎么還沒交”。
是不是覺得沒辦法、沒時間呢?
其實可以換一個思路——
仔細想,策劃會在當時真的一定要馬上開嗎?
跟老板說,往后延兩天,但保證直接交完整漂亮的策劃案,老板會不答應嗎?
職場不像考試,不是所有的題都要答。
老板不是老師,心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你不能把他安排的“任務”當成“標準作業”去做。
就像老板讓你在樹林里打鳥,你開一槍沒打中,鳥全飛走了。
學生思維的人會想“沒辦法,只能回去挨罵了”,
但職場思維是,“我摘點水果回去怎么樣”“捕兩條魚回去怎么樣”。
因為你的任務是去捕食,不讓大家餓著。
職場不需要“解答問題”,而是需要“解決問題”。
2
過來人的建議,沒那么值得聽
有一類“過來人的建議”,千萬不要聽。
就是那種不斷戳你的軟肋,用你的缺點打擊你,以此來樹立他自己的權威。
比如,你明明“對文字敏感,點子多有創意”,
他卻總盯著你“數據能力不行”,告訴你沒有數據能力,文字再好也沒用。
人很容易被“戳中軟肋”,于是你忙不迭地認錯,按部就班地照做。
但這里面卻有三個隱藏的“坑”:
第一,長期被指責,放大缺點,沒有正反饋,你的自信會被摧垮。
事實上,一個被積極肯定的人,才能持續交付出更好的結果。
第二,你把時間都花在補短板上,但補短板的效果其實很差。
在你的優勢領域花力氣,效率才是最高的。
第三,哪里不行補哪里,會阻礙你成功。
這個時代,工作上的短板是可以通過團隊協作解決的,你需要做的,是確立自己的優勢,那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再遇上那些所謂“善意”的建議,不妨這樣對待:
“如果我要逼著自己成為別人,那到頭來,我誰也不是。我欣賞他人的才華,但我也有自己的堅持。
3
接納自己,缺點也可以變成優勢
我們公司有兩個銷售,資歷差不多。
但楚楚一個月業績 30 萬元,琪琪一個月業績 4 萬元,為什么會差這么多呢?
她們倆都很有同理心,但有意思的是,當她們被客戶拒絕時,兩個人的反應卻完全不一樣。
琪琪覺得自己得罪了客戶,然后緊張得話也講不清楚,她特別討厭自己這種敏感的性格。
而楚楚卻總能“穿過”客戶的不滿情緒,去感受客戶真正的需求——
“客戶的需求不是不想買,而是要買合適的,那怎么才合適呢?”
她很感謝自己的敏感特質,能讓她準確把握客戶需求,還能照顧客戶情緒。
同樣是同理心強,用不好就變成了“情緒化”,但用得好,就成了我們常說的“情商高”。
認同自己的“特質”,把缺點轉變為你的優勢。
通過刻意練習,把它不斷優化,讓“情商高”出現的頻率遠高于“情緒化”。
4
學會借力,借力也是能力
我們很多職場人,特別努力地解決問題,努力地扛起責任,唯獨不會“努力地去借力”。
原因是,我們想不到還可以借力,或者是從心底就不認同借力這種方法。
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麻煩別人顯得自己很無能。
但真要說無能,你一個人忙活了半天,事還沒做好,那才叫無能。
圖片
還有一個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借力可以靠“說”,借力也可以靠“做”。
我有個運營同事,想做線下活動,但人手總不夠,我就給他支了個招。
我讓他在活動前期,找到要借力的人說:“我有個活動,可以幫你們漲 2000 個粉絲,只要你們出兩個人就好了。”
把“我找你幫忙”變成“我來幫你的忙”。真正的借力,不是求助是互助;不是剝削,是告訴對方,我來給你送福利了。
當你覺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做不完時,請一定想起這句話,
職場中,借力也是一種能力,在某些時候,它甚至比“執行力”更重要。
5
接到新任務,這兩句話一定要趕緊問
接到老板的新任務時,是不是馬上回“好的”?
其實最恰當的反應是問兩句話:
1. 確定完成時間。
主動告訴他“我會什么時候完成”。
2. 明確工作要求。
“這個方案我會做到什么程度”。
來個模板——
“好的,我會根據會上討論把方案做出來。結論主要是這三點,這個方案的使用目的是讓參會人員再次確認,并提交給客戶。我在明天下午 3 點前給您初稿,您看可以嗎?”
圖片
核對一遍你的理解和老板的理解是否一致,避免理解出現偏差導致的動作偏差。
簡單一個動作,卻會有效提高你在老板和同事心中的分數,讓你的工作又高效又有效。
6
與其總問“為什么”,不如問問“怎么辦”
面對同事遲到,問“你為什么總遲到”,這是對一個人的否定,
而且是“不管說什么我都定義為借口”的否定,搞不好反而會激發消極抵抗。
如果換了一個問題:“那你覺得怎么樣才能避免遲到啊?”
就這么點變化,產生的效果可以說翻天覆地。
有同事表示可能要提前一天定好鬧鐘,有同事說再遲到自罰 200 元。
更神奇的是,他們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實踐的意愿度大很多。
于是,我的發問方式開始有了變化:
為什么你的文案總出錯別字——怎么做才能避免你的錯別字?
為什么這個目標你完不成——怎么才能完成這個目標呢?
這不僅讓我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且更能啟發同事們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法。
“你為什么總遲到”,這是對過去的追責,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而“你怎么才能不遲到”,這在管理上叫“機會型問題”,是對未來的啟發。
用對未來的啟發,解決過去的問題,事半功倍。
7
抓準關鍵動作,你就成功了一半
每個人都很忙,恨不得一天有 48 個小時,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60% 的忙碌跟努力,對結果毫無幫助,這就是無效工作。
所謂有效工作,是能抓到影響結果的關鍵動作。
很多人確實很努力,事情都做了,時間都花了,但結果還是差那么“一步”。
這一步看著小,卻是有效工作和無效工作之間最本質的那一步。
圖片
擅長有效工作的人,會不斷去想,我現在做的動作,是否對結果有關鍵影響。
剛開始,自己做不到,請身邊的同事、領導幫你查漏補缺,“哪些動作,會直接影響到我的結果?”
只要你想,總能做到。
8
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溝通效率
所謂“重點”,不是“你的重點”,而是“別人關心的重點”。
比如發面試作品時,說重點,挑你最想展示的,別丟一堆東西過去,
增加對方的時間成本就等于減少你自己的可能性。
也許就因為沒時間仔細看,而讓面試官錯過了對你實力的了解;
同時,這么做也暴露出你不為他人著想,只圖自己方便。
我們思考問題的習慣思維,第一層是先想“發生了什么”,第二層是“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第三層是“我要做什么”,高手會再多思考一層“我要跟對方實現什么”。
圖片
但如果你按照這個邏輯跟對方表達,對方十有八九會不耐煩。
因為我們接收信息的思維習慣,是反過來的,
我們希望能先了解主要的觀點結論,再了解次要的、為主要結論提供支撐的原因,比如你是怎么思考的,具體發生了什么。
這就是“金字塔溝通原理”。
想讓別人聽進去,首先,你說的得是對方關心的。
9
工作溝通別用形容詞
很多人的溝通,只是自以為溝通了,事實是對方根本沒有理解。
有個方法很好用,叫作“說具體”。
比如老板讓你提意見時,不要說“我感覺不夠好,我感覺有點長”,
而要說“具體哪里不夠好,具體哪里有點長,要怎么優化”,因為“感覺”不靠譜,“具體”才落地。
匯報工作時,不要只用形容詞,“這次轉化率很不錯”“我們比競品做得好”,而要說“這次轉換率提高了 5%,我們比競品同期增長了接近 60%”。
對形容詞的想象因人而異,數字才準確。
圖片
10
定期匯報工作非常重要
當老板問你,事情做得怎么樣了,就意味著,他已經處于“不知情”的狀態中,這就是你的失職了。
工作講求的就是保質保量,公開透明是最好的方法。
老板可以從他的視角看到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問題,這可比工作全部做完,再推翻重做高效多了。
時間上,跟老板建立定期匯報制度,比如兩天一次,或者一周一次。
可以跟老板確認:“老板,你希望我幾天跟你匯報一次進度,既能節約你的時間,又能及時獲得你的建議?”
形式上,選擇老板和你都比較習慣的風格。
管理大師德魯克先生早就告訴我們——你不必喜歡、崇拜或憎恨你的老板,你必須管理他,讓他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資源。
這就叫作“向上管理”。
老板也是人,他也需要安全感,他也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合作方式。
我們當然可以花時間吐槽他,也可以選擇因人而異地去“管理”他。
學會匯報工作,是讓你晉升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