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是你的認知深度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你對人和事物的認知深度,決定你未來的發展高度。這篇文章6600字,預計12分鐘讀完,提高你的元認知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作者 | 謝春霖
來源 | 《認知紅利》
元認知是什么?
元認知,就是你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
就是你的大腦運行方式原來是這樣的:發生了事件A……你有了反應B。
但如果你的元認知能力被激活了,你大腦的運行方式就會變成:
發生了事件A……你有了反應B。我為什么會有反應B?反應B是對的嗎?C好像是更適合的反應,有了反應C。
比如,當你打開抖音,你發現好多有意思的視頻,然后你不斷地翻看,結果不知不覺3個小時過去了。
這就是沒有元認知的狀態。
如果你的元認知能力已經被激活了呢?
你還是打開抖音,發現有好多有意思的視頻,然后你不斷地翻看。
但是突然,一個聲音進入大腦:“你為什么會不停地翻看?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正在被別人收割?”
你渾身一顫,于是趕緊關掉抖音,回到了工作當中……
你的大腦開始有了“糾錯機制”,在你的大腦里竟然出現了兩個甚至更多個聲音。
他們在互相辯論、彼此說服,而你自己就像是這場小型辯論賽的裁判,觀看著這場爭斗。
最終選擇獲勝的那位“選手”,做出符合“他的結論”的反應。
你的“思維過程”被你自己“看”見了,并且你竟然還可以決定這場爭斗的勝負,并讓大腦按這個勝出的想法思考、行事。
大腦背后站著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控制你大腦的那個真正的大腦。
我們大腦的工作原理,其實和計算機類似。
簡單來看,它也是通過聽覺、味覺、視覺、嗅覺、觸覺等“輸入設備”將外界的信號傳輸到大腦進行處理。
然后大腦把處理完的結果交給嘴巴、手、腳、這些“輸出設備”輸出給外部世界這么一個過程。
我們可以把整個過程,抽象成這樣一個簡單的模型:信息輸入→黑盒子→輸出結果。
也就是說,你的想法、思考的結果,最終都需要通過嘴巴或者手腳等輸出設備傳遞給外界,而外界也只會根據你的輸出內容對你進行反饋。
因此,每個人輸出的不同,將導致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完全不同。
但是,大腦是個黑盒子,我并不知道它是如何運轉的,所以輸出的并不一定是當下最適合的內容,甚至有時會不受控制。
如果我們想改變之后的人生軌跡,我們就得先破譯這個黑盒子,防止這種“劫持”情況的再次發生。
甚至讓大腦按我們希望的方式運轉,這樣我們就能控制“輸出”從而改變之后的人生走向了。
元認知的作用
1、控制輸入
注意力決定了你會接收到什么信息;接收到的信息會決定你的大腦會思考什么;
而大腦的思考結果又會影響你的輸出,也就是你說的話,你做的動作。最終,這些輸出會導致你的人生天差地別。
為什么會存在富人家的孩子越富有這個現象?
并不是因為他們繼承了家里的財產而變成富人,而是因為他們從小獲得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等都是不同的。
這些“輸入信息”的質量決定了他們的思考,決定了他們的能力圈,決定了他們的資源結構層,也就決定了他們的不同人生。
有許多富豪曾說“我的錢不會留給下一代”,但從來沒有聽到一個富豪說會放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才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財富。
所以,控制注意力,就是控制了你大腦的“輸入設備”。
如今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門檻已大幅度降低。
大量沒用的、占你大腦內存的、有銷售目的的、甚至是錯誤的知識,具有欺騙性的謠言,沒有營養的八卦等信息隨處可見。
它們會像病毒一樣蔓延在整個互聯網,霸占著你的手機屏幕,期待著進入你的大腦,占領你的黑盒子,讓你的思考變得渾濁,還很難被清理出去……
久而久之,你大腦里思考的就都是這些信息,哪哪又發生大事了,哪哪又開始打折了,誰誰最近又出軌了……
思考的方式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簡單粗暴,浮于表面的情緒宣泄……
所以,你必須啟動“元認知”,讓你的注意力像殺毒軟件一樣嚴格把關,對不合格的信息實行零容忍,一定堅決不讓它們進入你的大腦。
2、控制大腦
啟動元認知,按信息的不同,選擇以下3種處理方式:
(1)無用的信息:丟棄
萬一有些信息,注意力沒擋住,進入了大腦怎么辦?
很簡單啊,把它們識別出來,然后丟棄掉。
可問題是,怎么識別?我們要知道什么是錯的,就先得知道什么是對的。
我父親很喜歡古玩,因此我從小就經常見到一些古董圈里的所謂“老法師”。
在我眼里他們特別神奇,一個古董拿到手里,一般只需要5秒鐘,就能在不借助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判斷真假。
而我們這種外行的人,一個東西往往在家里藏了好幾年,竟然還不知道自己原來藏了一個贗品。
所以,有一次我就忍不住問老法師,你是有什么特別的秘訣嗎?我為什么看了幾年都看不出是贗品,而你只需要5秒鐘?
老法師說了一句讓我醍醐灌頂的話:“知真識假”。意思是,我真的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假的了。
所以,如果你也想擁有這種辨識能力,你就得先去主動學習大量的正確知識。
等累積到一定量之后,你自然就會擁有這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某個信息的好壞了。
那什么是正確的知識?
就是那些經歷過風霜,經歷過歲月,沉淀下來變成的教科書,變成的經典書籍。
它們也許不像網絡上那些標題黨文章寫得如此抓人眼球,也許不10w+的文章寫得那么生動好玩。
但是它們卻能幫你構建起牢固的知識大廈,幫助你擁有一雙慧眼。
(2)對有益的信息:儲存
如果是一條有用的信息或者是知識概念,那就把它儲存起來。
你儲存的這些有用的知識,就像是電腦里的數據,電腦的所有運算都是要基于數據的,沒有數據也就沒有辦法運算。
而你的大腦思考也需要依賴于這些知識,不然就不知道該思考什么。那有益的信息分為哪幾類?
主要有四大類內容需要被儲存下來:
概念:你對事物的理解。
價值觀:對事物的正確價值判斷,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更好的。
思維方式:不同問題的思考方法。
方法論:專項問題的已知最優解法。
那具體存放在大腦的什么位置呢?如下圖。
(3)對問題或者任務:處理
如果把一部手機暫時比作你的大腦,現在你遇到危險事件,需要報警求救。
因此你對手機輸入了一個信息,兩個字:“報警”,請問手機會有什么反應?
答案是,什么反應都沒有……
你要讓手機理解你發出的“報警”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你得先打開手機上的某個對應的App,不同的App會有不同的反應。
比如你打開微信,輸入“報警”也許會出來一個名字里含有“報警”的人或文章;你打開淘寶,輸入“報警”可能就會跳出來“防盜報警器”的購買鏈接……
只有當你打開電話App的時候,它才會識別出你是要打電話,然后調用通訊錄,把“報警”這兩個字,翻譯成電話號碼“110”并啟動通訊功能……
這個App就是之前你在“能力層”儲存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論”,調用的通訊錄就是你儲存在BVR層里的“概念”。
你大腦里可能儲存了很多套思考方式。
當不同的任務、不同的問題進入大腦之后,你得先判斷,它屬于哪種問題、什么任務、目的是什么。
然后啟動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論”來處理這些信息。比如:
你想創業,想先制定一個戰略,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戰略思考工具:SWOT分析;
你有選擇困難癥?那你就可以拿出一套決策分析工具:概率決策樹;
你準備寫一篇文章,卻不知道如何下筆,你可以試試結構化表達工具:SCQA……
你可能會說:思考一個問題而已,有必要那么復雜嗎?我什么都不會,還不是一樣活了幾十年?
你確實可以買個手機,里面什么App都不裝,它也能解決基本問題。
但因此功能也比較有限,處理不了太復雜的任務,很多信息也無法識別。
就像你不知道這些思考方式,有些任務來了之后,你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了。
或者用不適合的方式來思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果……這樣,你這大腦的“能力”就比較差了。
因此,有了元認知之后,當一個任務或者問題來到你的大腦里,你會按下圖的方式進行流程控制。
3、輸出控制
大腦處理完這些信息之后,就要把思考的結果按計劃執行了,也就是來到了與外部環境對接的“行為層”。
然而,如果沒有“元認知”的話,你就算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你也可能會做不好。
明明結論已經思考得很清楚了,內心有很清晰的想法,但就是表達不出來,講不清楚;
明明行動計劃已經列出來了,但是一下子那么多事情,每件事情看上去都很重要,時間又那么緊迫,所以你什么都做,顧此失彼,一團亂麻;
明明周末計劃要完成3件事的,結果一會兒要陪狗狗去打針,一會兒老李又約去吃飯,周末還有個比賽不能錯過,等在淘寶上買完一雙鞋子就開始工作……
一晃眼竟然已經到了周日的晚上,什么事都還沒解決。
最后,你懷著焦慮的心情,開始了挑燈夜戰,把自己搞得好疲憊,溝通能力、任務管理、時間管理一團糟。
也許,你學習過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你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無法調用你的“元認知”,你就無法控制你的大腦。
因此,你也無法控制你的行為,那么你怎么管理時間呢?想到卻又無法做到,你的焦慮感越來越強。
因此,“元認知能力”的強弱,幾乎決定了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
電腦能不能發揮作用,發揮什么作用,關鍵看背后的人如何使用甚至改造;
而你能否讓自己的大腦發揮最大的作用,就得看你是如何使用大腦的,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并優化這3個關鍵環節。
那我們該如何提高“元認知”能力?
如何提升元認知?
1、刻意練習
格拉德威爾(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了一個概念。
他說: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個就是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
不過,很多人對此有很大的誤解,以為只要持續做某件事情10000小時就一定能成高手了。
事實上哪有那么容易……很多人踢了一輩子的足球,卻依然只是個業余愛好者。
可為什么同樣是用了10000小時有些人卻變成了球星呢?
除去天賦的因素,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練習的時長。
而在于是否掌握了背后的套路,沒有套路的練習,非但不能讓你成為高手,還會把你練廢。
什么是套路?
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儲存在能力層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它們是已經被前人驗證為做某件事更高效的方式方法,掌握了它們,你就掌握了做某件事情的“訣竅”。
比如幫助你提高思維能力的工具:金字塔原理、MECE法則、5W2H、SCQA、二維四象限,等等。
但這些方法你僅僅知道是沒用的,當新問題出現時,你還是會習慣性地用原來的方式去思考。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練習調用元認知,強迫自己用這個新的方式。
比如你剛準備讓小王去幫你打印一些資料,大腦里突然飄來了4個字:5W2H。
它提醒你交代事情的時候要完整具體,于是你就開始重新思考:
Who是誰?小王;
What做什么?打印公司產品的介紹資料;
When什么時候要?下班前;
Where交到哪里?總經理辦公室;
Why為什么要做這個?給客戶做參考;
How具體有什么要求?彩色雙面打印;
How Many需要多少份?3份。
好,重新整理一下你的表達,你可以這么說:
“小王,請你去打印3份公司的產品資料,在下班前送到總經理辦公室,請記得用彩色雙面打印,總經理需要帶給客戶去做參考。”
一開始用這種方式肯定會不習慣,會很別扭,一不小心就又回到原來的思維方式了,怎么辦?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再次調用元認知把自己拉回來,然后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重復……這個就叫刻意練習。
只要你堅持用這種方式“刻意練習”,你大腦中的某些特定區域就會不斷被強化。
久而久之,你某方面的技能就會甩開普通人一條大街,元認知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加強。
2、經常反思
每天晚上你可以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對今天遇到的事情,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行為進行一次復盤。
看看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下一次應該如何提高,哪些行為是被大腦“綁架”了?
這是非常好的鍛煉元認知的方法,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這些思考。
這和回憶不同,重點不是在敘事,而是去思考當時之所以會有這些思考和行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更好。
除了這種“每日三省吾身”的方式,還有第二種方式——“閱讀”:
讀文字,也是一個鍛煉元認知非常好的方法。有些人閱讀的收益不高,那是因為太關注內容本身了。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作者大腦思考的“輸出”,文字是結果,而思考的過程才是原因。學習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得出這些結果的,則更為重要。
因此,你應該閱讀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他為什么會這樣寫?他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樣的?用到了哪些概念和價值觀?有沒有錯誤?
然后邊讀邊調用你的“元認知”來對比自己:如果是自己來寫這個內容的話會怎么寫?他這種思維方式比自己好在哪里?
這樣不斷地和自己做對比,就像和一個人在對話一樣。
久而久之,你會慢慢發現你閱讀的速度竟然變得更快了,而且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甚至讀了一半,你就能猜到作者之后會寫什么,如何寫,甚至知道怎么樣寫才會更好,你不再是被文字牽著走,而是陪著作者一起思考。
這就是你的元認知在起作用了。
3、練習冥想
沒有接觸過的人,會覺得“冥想”這個詞聽著有點虛無。
它也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禪修、打坐、內觀……
那到底什么是冥想?它又是如何提高我們元認知的呢?
我直接說方法,你可以花15分鐘跟著做一遍,這樣你對下面我所描寫的內容可能會更有切身的感受:
第一步: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以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好,不一定非要盤腿而坐,舒服的方式即可,挺直腰桿;
第二步:設定一個15分鐘以上的鬧鈴(一開始15分鐘為佳,之后可以慢慢增加),然后閉上眼睛;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大腦放空,停止自己的一切思考,放慢呼吸速度,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第四步:過程中也許你會走神,也許你會睡著,沒關系,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再用“元認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如此往復,直到鬧鈴響起。
當你第一次坐下來,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呼吸上。
準備開始冥想的時候,你竟然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其實是無比混亂的,像好萊塢大片一樣。
各種思想奔涌而出,毫無劇本,毫無章法,根本無法平靜下來。
你好不容易把它們都拉回來,回到了自己的呼吸上,可沒過幾秒鐘,內心又開始萬馬奔騰……
這個時候,你會突然聯想到我剛才說的話,原來大腦真的不是自己的。
你想讓它安靜一會兒,它偏偏胡思亂想,你想讓它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它偏偏給你來段高山流水……
總之,你和它之間會有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一會兒“元認知”勝出,把你拉回到呼吸上,一會兒“大腦”勝出,把你帶入另一個萬千世界。
但是,慢慢地,你通過每天不斷的練習,不斷地調用元認知,你逐漸提高了管教的技術,你慢慢可以控制它了。
從原來15分鐘都在胡思亂想,變成可以有效控制它10分鐘,再到后面完全平靜下來,這個過程就是“元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當你能每次保持10分鐘以上的“冥想狀態”之后,你能明顯感受到做完后的大腦無比清澈。
甚至能體會到身體微微的涼爽感,思維開始慢慢變得清晰可見。
更重要的是,那個“熊孩子”已經逐漸長大,成了你的“乖兒子”。
有研究表明,長期冥想所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感受上,還體現在某些大腦區域的實際體積的變化上。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Sara Lazar)和同事開展的一項初步研究顯示:
冥想者大腦中的腦島和前額葉皮層的深色部分(即灰質)在體積上與對照組成員有所不同,會逐漸變大。
尤其是布羅德曼9區和10區,這些區域在各類冥想活動中經常被激活,這或許反映了腦細胞之間建立的連接數量有所改變。
當你不斷地練習,你的“元認知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你開始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維而不被劫持;你可以自如地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方法,穿梭在任何問題之間而不被難倒;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感,成為社交的高手;你可以輕松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建立大腦的屏障,保持高強度的專注;
你可以制定周密的行動計劃,做好時間管理,并按計劃有條不紊地行事……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這種狀態: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