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裁員不斷,如何才能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活得好一點兒?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什么是人生的本質?
答案是:不確定性,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無常”。
只可惜,人的本性卻是始終追求“確定性”,因為只有“確定”才能讓我們感到安全,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
于是,人生本質的“不確定性”與人對“確定性”追求的本性,就構成了始終難解的謎題與痛苦。
如何解決這對永恒矛盾呢? 我給大家畫了一個四象限。
作者:艾菲的理想 來源:艾菲的理想
ID:xiaoyaolsh
01 極限生存假設
什么是極限生存假設?
它說的是當極端情形發生的時候,你該如何生存?
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聲明,稱將華為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列入管制“實體名單”。
在此之前的2018年,中興也曾遭遇美國制裁,最終支付了巨額賠償金,并經歷了管理層換血以及接受長臂管轄的境遇。這次美國制裁華為,大家都很緊張,擔心會給華為帶來極其嚴重的打擊。
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華為就宣布自己的“備胎轉正”,就這樣,華為活下來了,沒有步中興的后塵。
為什么華為能在這么難的環境下活下來?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華為的“極限生存假設”。
早在很多年前,華為就開始準備了,那時他們就做出了這種極端情況可能會發生的假設——假如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都不再能獲得,華為該怎么辦?
針對這一假設,華為開始了艱難的科技自立,自研芯片,自研操作系統,在2004年,還是風輕云淡的季節時,就成立了自己的芯片公司。
正是依靠著這一極限生存假設,華為挺過了這次真實的黑天鵝事件。
對個人而言,這一方法也是相通的。
具體怎么做呢?
你可以給自己列出一些極限生存假設:
假如你的城市發生疫情,要封城了,你怎么辦?
假如你所在小區出現陽性病例了,你怎么辦?
假如你被通知是密接,要去酒店隔離,你怎么辦?
假如你被所在公司忽然裁員了,你怎么辦?
假如你把90%的錢都放在了股市里,結果又出現了金融危機,你怎么辦?
假如你的另一半忽然決定離開你,你怎么辦?
假如家里頂梁柱的身體忽然出問題了,你怎么辦?
假如你現在的創業公司資金忽然斷裂了,你怎么辦?
當問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你的背后可能直冒冷汗,因為你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答案。
這就是聽起來近乎殘酷的極限生存假設。
但是,慢慢的,經過思考你會找到答案,以及能夠減輕這類事件影響的方法。那時,你會發現,你這個系統相比之前已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強韌了,也更經得起突如其來的打擊了。
這就是做出極限生存假設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提早設想,更早準備。
所以,請用最悲觀的提問,做出最悲觀的假設,然后早早思考應對之道。
02 保持冗余
你肯定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要裸辭,你得先給自己準備好夠半年生活的現金,最少也要三個月。
為什么?
因為不論何時,你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冗余。
這次的上海疫情,讓我們很多人都再次領略到了“保持冗余”的重要性,在這些時刻,保持冗余可能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保持冗余也解釋了,為什么人會有兩只眼睛、兩個肺、兩個腎,這種重復的配置就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的發生。
基于同樣道理,我們不僅會把重要的信息資料存入電腦,還會備份一份到云端。每一個大型的公共建筑,不僅安裝電梯,還一定會有樓梯,不但會有安全出口,且一定會有多個。
從投資和財產安全角度說,保持冗余就意味著你要持有充分現金,盡管現金無法帶來收益,卻能讓你扛過危機。
就像巴菲特,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公司賬面上躺著600億美元的現金冗余,占公司凈資產的一半。
所以,請保持冗余。
03 核心競爭力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死得快。
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個人,沒有選擇權。
什么是選擇權?
選擇權說的是,不論何時,你都擁有做出不同選擇的權力與機會,而不是永遠只能做出“不得不”的選擇。
對個人而言,獲得選擇權的關鍵就是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那么,什么是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最早是由兩位20世紀戰略研究大師提出的,專門用于企業的一個概念,它說的是能夠讓這家公司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
核心競爭力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分別是:價值感、差異化,和可遷移。
所以,對一家企業來說,擁有一項專利,算不上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專利雖然能給客戶提供價值,因此具有價值感,也具有差異性,但卻缺乏可遷移性。
但如果,這家企業不僅擁有招募頂尖研發人才的能力,還有讓頂尖研發人才持續研發專利的能力,同時還有將專利進行商業化的能力,那么它的核心競爭力就不僅具有價值感、差異化,同時還能進行不同行業和領域間的靈活遷移。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企業,同樣也適用于個人。
對個人來說,核心競爭力依然需要滿足這三個特點。
1、你的核心競爭力要能讓你的外部客戶及內部客戶感受到高價值。
要想在遇到職場波動和不確定時擁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那一定是你有某項東西被市場所需求,被客戶所需要,只有這樣,你認為的核心競爭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不論是內部客戶還是外部客戶,所有人都要面對和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假如你具備了這一能力,你自然能為內外部客戶提供很高的價值。
2、你的核心競爭力要能讓你進入到不同的領域。
比如,我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能讓我在以前外企中做好市場部的工作,同時也曾讓我成為了一個業績突出的銷售。
在我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及創業之后,我的核心競爭力依然在幫助我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與目標。
這就是“可遷移”,相反,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讓我做好某一項工作,其他工作都無法勝任,那么它就很難被稱為核心競爭力。
3、你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很難被模仿,所以它會形成一條護城河。
企業的競爭優勢如果只是一項技術,或一個獨家渠道,它就相對脆弱。但假如它是各項技術與生產能力的復雜結合,那它被復制的可能性就會微乎其微。
競爭對手可能會獲取核心競爭力中的一些技術,但卻難以復制其內部復雜的協同與學習的整體模式。
同理,對個人來說,只有一項優勢是相對脆弱的,但如果你能擁有一個核心競爭力體系,那將是無堅不摧的。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獲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呢?
答案是:從自己的天賦出發,先把天賦打造成優勢,然后再在優勢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以我自己舉例,從有意識的刻意打造開始,我差不多用了5年時間(不包括之前無意識下的那些積累),這才先是擁有了優勢,然后再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做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猶豫。
04 內在的穩定樂觀靈活
擁有穩定、樂觀、靈活的內在,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穩定的內在包括了四個維度,分別是修煉穩定的情緒,創造規律的生活,增加你的支點,以及設置燈塔。
維度一:修煉穩定的情緒。
在巨大的不確定中,我們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就像最近身處上海疫情中的我。
怎么辦呢?
方法是:平靜如實的觀察自己正在發生的那股情緒,“抽離”的看著它,就像是看著另一個人的情緒。
假如你不能夠“抽離”,而是與你的情緒合二為一,它在哪兒你就在哪兒。那么,你就只能深陷其中,隨之跌宕起伏。
所以,想要獲得情緒穩定性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觀察它。在觀察之后,也許你可以試著去接納它。
或者,你也可以嘗試用理性的思考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樣的“不切實際”的想法或思維模式導致了你的這種情緒。如此一來,你的情緒就會漸漸消退,甚至無聲無息的消失。
維度二:創造規律的生活。
外界環境越是混亂,我們就越是需要定海神針一般的“內心支點”。
有一種“內心支點”是任何時候、任何情境下,你都可以拿來就用的,而且只要你去用了,你的內在很快就能獲得一種穩定感,這就是“規律的生活”。
維度三:增加你的支點。
在人生某一方面出現的意外,常會導致一個人內在穩定性的喪失,并由此波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但事實卻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多方面的,家庭、親密關系、朋友、娛樂、職業發展、個人成長、藝術、愛好等。
如果,你越是集中于其中一面,越是只關注其中一面,你的生活圈就越是狹小,你就越會容易被它擊潰。
如果愛情是你的全部,當你失戀了,你就很容易陷入崩潰。
如果工作是你的全部,當你失業了,你就很容易陷入崩潰。
如果家庭是你的全部,當你遇到家人分離,你可能就會徹底崩潰......
相反,你的生活圈越大,你就越是容易恢復,因為你整個人生的支點從來都不只是某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這樣你個人的彈性與內在穩定性就會大大增強。
所以,你要去試著增加人生中的其他支點。
維度四:設置你的燈塔。
“燈塔”,代表的正是你的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燈塔,它的存在就是要幫助你,不論確定的時候,還是不確定的時候,都能始終不移的知道自己的方向。
而不是一旦有波浪翻滾、暗潮涌動的時候,就會迷失在大海中,隨波逐流。
維度五:把悲觀轉化為樂觀。
樂觀心態是可以訓練的,因為從本質來說,它與悲觀的最核心的區別就是解釋風格的不同。
這就意味著:對同一件事,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解釋。
比如,A和B都被公司辭退了。
A說:“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不僅工作失敗,家庭生活也很失敗。”
B說:“這不過是我在事業發展上遇到了一次挫折。”
A說:“我不僅現在失敗,以后還會失敗一輩子。”
B說:“雖然現在我遭受了挫折,但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這就是二者間的巨大差別,明明遇到是同樣一件事,但這二人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
A將一件工作的事擴大到了人生中的所有事,同時還將這件事從當下延伸到了一輩子。
B呢,完全相反,他將這一件負面事件的影響力就放在了它應有的范圍內,所以它只能代表當下,也只能代表事業上的這一次失敗。
這就是悲觀和樂觀的區別。
可見,如果你能改變自己對于波動以及不確定性的解釋風格,你就能夠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
維度六:靈活的內在。
靈活的內在就等同于一個人的“彈性”。
彈性越好的東西就越不容易折損,比如,橡皮筋。而缺乏彈性的東西則很容易折損。
人亦如是,一個有彈性的人,很難被折損;而一個缺乏彈性的人,卻極易被擊倒。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擁有一個靈活的內在呢?
我認為最大的阻礙就是僵化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必須型思維”和“應該型思維”。
“多美好的春天,這會兒我本應是在游山玩水的,可現在卻在家里坐著,連樓都不能下,實在太郁悶了。”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很低落,很難受的,因為在我心里始終有個“應該”,而現在的境遇卻與這個“應該”南轅北轍了,所以我肯定會感到難受。
由此可見,對那些帶有“應該”和“必須”的詞匯,我們都要警惕,因為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就摧毀我們所有的內在靈活性。
人生的本質是不確定性,而人的天性卻是追求“確定性”,所以我們要去尋找和踐行能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更好的活著的方法,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這種“確定性”,具體怎么做?
· 對外:具備核心競爭力
· 對內:擁有內在穩定性和樂觀靈活性
· 保持冗余
· 經過極端生存假設的發問
如果能夠具備這四點,那么我們就能在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活得好上很多。
我被關在家里近一個月了,確實難熬。但我依然相信,一切都會過去。
是的,一切會好的。
不論何時,我們都要懷抱希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