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3步,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一、為什么你總是做不到自律?
我們通常把原因歸結于自己的懶散、拖延,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懶散、拖延其實與環境中的誘因密切相關?
比如,為什么你辦了健身卡,踏進健身房的次數卻寥寥無幾?
我們可以借書中的“誘因矩陣”,來分析失敗的原因——
誘因,指的是影響我們行為的任何刺激。
誘因有兩種分類方式,激勵誘因和打擊誘因、有效誘因和無效誘因。
其中,激勵誘因引導我們朝想要的事物努力,而有效誘因引導我們朝需要的事物努力。
只有當兩者一致時,才是理想環境。
當我把“為什么做不到堅持健身”的問題放進矩陣以后,
找到了問題所在:我總是有一堆理由逃避,對我需要的事物卻投入不足。
發現沒,把問題放進誘因矩陣中,立馬變得清晰明了了。你也可以像我這樣,列出影響你表現的人和環境,
然后判斷它是激勵性的還是打擊性的,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
借用“誘因矩陣”,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為什么沒能做到自律”的原因,那我們該如何改進呢?
二、積極提問法讓你瞬間自律
什么是積極的自我提問法?
舉個例子:可能大家每天睡前都會問自己“我今天鍛煉了嗎?”
但這樣的提問方式只有兩種答案:是或否。
如果答案是“否”你一定會很受打擊,不妨把問題改為“我今天盡最大努力鍛煉了嗎?”
前者是消極問題,給你帶來負面情緒,把“不自律”歸結到外界環境。
后者是積極問題,“我盡最大努力了嗎”,這種詢問程度的用詞,能讓你把目光聚焦在行動本身,誘發你的積極性。
當我們聚焦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就更有動力去行動了,就能擁有一股勢不可當的力量。
所以,每天試著對自己提出這六個積極問題: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設定明確目標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實現我的目標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人生意義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追求快樂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構建良好人際關系了?
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你可千萬別小瞧這六個積極問題的威力,它曾讓一位名為艾米麗的姑娘實現了快速減肥。
艾米麗是個26歲,長期超重的女生,但她在全食超市上班,員工折扣日的打折商品,就是對艾米麗最大的誘因。
她用“我有沒有盡最大努力”,而不是“我有沒有”的措辭來制定自己的目標。
在第51天,艾米麗把她的問答內容刪去了幾個,因為她說,已經不需要再給這些事情打分了,因為已經把這些事養成了習慣,習慣已成自然。
在第63天,艾米麗結束了嚴格的果汁節食項目,她在這期間瘦了25公斤,每周至少去上游泳或上瑜伽班五次。大概一年以后,艾米麗又減掉了25kg,終于實現了她的減肥目標。
這就是每日問答法的優勢所在:它能強化我們的承諾,激發我們的動機,培養我們的自控和自律,持久的努力形成耐心。
三、用規劃拯救你的消極行為
要想成為可怕的自律人,不僅需要學會每日積極提問法,我們還需要借助一個強大的工具——規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明天要早起上班,可還是忍不住玩手機到半夜,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一到晚上我們就控制不住自己?
因為自控力是有限的!我們的自控力就像油箱里的汽油一樣,總有耗盡的時候。
所以每到夜晚,我們更傾向于去做那些輕松的、舒適的事情。而規劃,就是戰勝意志力損耗的不二法寶!
有了規劃,我們就不必再做那么多選擇,如果我們給自己足夠的規劃,我們就不需要刻意自律,按規律做事就能達到想要的結果。
例如,七天藥盒是數百萬每天吃藥的美國人的必備品,有了它,患者才能更好地定時、定量服藥。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也是自律的一種規劃替代品。這些固定的流程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消耗較少的能量,就能達到自律的效果。
總結一下,只需三步,就能幫你成為可怕的自律人:
1.列出影響你表現的人和環境,借助“誘因矩陣”找到問題所在;
2.堅持每日積極提問法,把“你有xxx”換成“你盡最大努力xxx了嗎”,讓自己更有積極性聚焦在自己能掌握的事物上;
3.用高效的規劃,戰勝意志力的損耗,達到自律的效果。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思考:“要不要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來一場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