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6歲,不倦怠也不茍且。”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有粉絲說,自己36歲,步入中年,要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挺慌的,該怎么辦?
我36歲時,辭職創業,重新為零。現在,也已經43歲了。我更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年人。
一個中年人,該如何應對這個世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作者 | 劉潤
來源 | 劉潤(ID:runliu-pub)
一個洞察身邊事物本質的公眾號
— 1 —
中年人的慌張,是多方面的。
保溫杯,泡枸杞,大肚腩,后退的發際線,是大部分人眼里中年人的樣子。
中年人會想,身體已經走樣,被人嫌棄,但至少心里還能保持年輕。
可當他們靠近年輕人時,發現看不懂這些小朋友玩的東西,也聽不懂他們的話語體系。什么是“盲盒”?什么是“阿偉死了”?什么是00后的“zqsg”?
確實是有點看不懂這個世界了。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中年世界的殘酷,不止如此。
如果人到中年,在工作中有一定地位,有一定閱歷和資源,有車有房,老婆孩子熱炕頭,倒也還好。有美滿的小家庭,任世界白云蒼狗,也是自我世界的君王。
怕就怕在,這些幸福美滿,突然傾覆。
比如,在經濟背景和產業周期下的,裁員和失業。
有車有房,會變成更真實的樣子,沒還完的車貸和房貸。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除了天倫之樂,還有不小的負擔。
世界是很殘酷的。
對中年人,更是毫不客氣。
— 2 —
但人與人的分野,也是從這里開始。
有些人開始自暴自棄,認為再也無法上升,固化于此。他們會說,“是命運”,“是不公”。
有些人能看見趨勢,保持思考,繼續懷有熱忱和堅定的信念,繼續攀爬,迎來“第二春”。
前一類人,看見的事實,是負面,是消極。
后一類人,也看見事實,是積極,是變化。
你想成為什么樣狀態的中年人,取決于看見并接受怎樣的事實。
— 3 —
什么事實?
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的事實。
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讓英國大概保持了100年的領先優勢。
19世紀后期,電氣時代來臨,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德國從英國手上,搶走榮光。
20世紀40年代左右,電子計算機技術發明,引領第三次信息工業革命。美國人成為了世界霸主。
過去一個經濟周期,太長,動不動是上百年。而因為技術層面的壁壘,讓機會被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壟斷。
輪到你頭上,猴年馬月。
現在呢?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
1969年,互聯網出現。
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國內移動通信(3G)牌照,移動互聯網浪潮開始迅速崛起。
你會發現,基礎設施和生態完善越來越快。技術迭代速度,越來越快。技術壁壘消解速度,越來越快。
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世界結構性的劇變。
現在,到處是翻天覆地的機會。
自動駕駛、量子計算、區塊鏈、增強現實、智能助手……
這就像一場驚心動魄的賭局,我們是渴望勝利的玩家,世界是公允的裁判。
過去,裁判說,這局已經結束了,你輸了,100年后才有下一把。
現在,裁判說,這局已經結束了,你輸了,但是10分鐘后就有下一把。
所以事實是變化如此之快,機會如此之多,一定要留在賭局里,別輕易地離開牌桌。
— 4 —
還有什么事實?
剛剛說的是宏觀層面,而微觀層面的事實,是每個人要不停地換工作。
一輩子穩定的工作,不存在了。
過去大國企,鐵飯碗,搶破頭。
國企失業潮后,大家又喜歡大銀行,福利好,搞關系也要進去。
銀行也不太好之后,又有一幫人勇敢地下海經商,靠倒買倒賣就成就了一批“萬元戶”。
大家都以為自己的生活是穩定的,可是在真正的變化面前,又顯得那么不堪一擊。當初那些以為能一輩子在國企,在銀行,在下海的人,大部分過得怎么樣了?
只有不停學習,不停變化,才有穩定。停留在原地,只會被顛覆。
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人一生從事的工作會越來越多,換工作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大致可以用2的指數函數描述這種變化。
60年代的人,是2的零次方,在一個單位干一輩子。
70年代的人,是2的1次方,會在兩個地方工作。
80年代的人,是2的2次方,平均會在4家公司工作。
90年代的人,是2的3次方,可能要服務8家企業。
00年代的小朋友,是2的4次方,竟然要換16份工作。
這些數字反映出一種趨勢,我們不得不徹底變換工作。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大學學的東西,注定某天將幾乎毫無用處,必須重學的一代人。
以后我再去大學演講,下面可能坐著20歲的孩子,40歲的回爐者,甚至50歲的第三次回爐者。
以后再也不會有20歲的同學站起來問我:潤總,我學什么專業,以后能找到穩定的工作呢?
你看看旁邊比你大30歲的同學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穩定的工作。
你要適應這種狀態:剛剛穩定下來,就勇敢地碎裂自己,往前走幾步,再把自己拍打為零。
擁抱所有不確定性,期待所有可能性的人,才有辦法活得很好。
— 5 —
所以36歲,人到中年,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怎么辦?
當然要興奮,要激動,要熱情。
中年危機,是選擇越來越少。但是現在的選擇這么多,機會這么多,哪里還有什么危機呢?
固步自封,不敢選擇的人,才有危機。
主動選擇,優于被動淘汰。哪怕有暫時的不適應,也早已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挑戰,這將大大增加轉型成功的概率。
勇敢地邁出去,要恭喜自己,感謝自己。
當然,一定還要認清幾件事情,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努力:
1.經濟周期,大于產業周期,大于企業生命周期。經濟上行時,什么都好;一旦下行,摔死一片;
2.認識到周期的必然性,有風險識別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的人,“all-in”在上行周期;
3.不偏好風險的人,始終留好吃飯、看病、應急的錢,認真努力。但事后也不要羨慕運氣好,all-in之后贏家通吃的人;
4.要明白,我們終將被時代拋棄,否則對年輕人不公平。中年人,除了努力,還必須借助中年人的優勢,比體力和沖勁,可能拼不過年輕人;
5.中年人的優勢,是經驗、人脈、資金的積累。用這些幫助年輕人,和他們合作,然后分享果實。
中年不是危機,死傷一片。
中年更像一杯下午茶,有點累了,休息一會,補充能量,然后繼續沖刺。
變化越來越快,機會越來越多。唯有不斷學習,不斷碎裂自己,不斷利用自己的優勢,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人到中年,別慌張。
不倦怠,也不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