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強大的人,都是看透了必然性的人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我很喜歡蘇東坡的詞,尤其是這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寫這首詞的時候,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有三個春天了。
這日,他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同行的人都覺得非常狼狽,蘇東坡卻不這么想。
他說:不必去聽穿林打葉的雨聲,我們不妨一邊吟詠長嘯,一邊悠然徐行。手里的竹杖和腳上的草鞋,輕快地勝過了駿馬,還有什么好怕的?只要有一身蓑衣,就算它下一輩子的雨又如何?當回頭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既沒有所謂的風雨,也沒有所謂的晴天。
這是何等灑脫的境界啊!
冷雨雖然在下,我們卻可以長嘯前行;
身下雖無駿馬,我們卻還有竹杖和草鞋;
如果有了蓑衣,就算下一輩子的雨又如何?
最終,你會發現,人生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一場自然界的風雨,但其實,它寫的又何嘗不是蘇東坡自己人生中接二連三的風雨呢?
但是,不論面對哪個風雨,蘇東坡的態度都是一樣的:我們無法決定自然界和人生里的風雨,與其為此感到痛苦難過,不如從容灑脫,最終你會發現,其實人生既無風雨,也無晴。
01
看完這首詞,你一定會想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何蘇東坡能夠擁有如此強大的內心?
究其根本,就會發現,他是一個看透了事物必然性的人。
看透事物的必然性,之后接受這種必然性,最終會塑造出一個人的強大內心。
那么,什么是必然性呢?
必然性,是一定的、確定的、肯定的、以及自我決定的。
非必然性,說的則是那些我們無法自我決定的東西。
比如:成功、名氣、地位、愛情、長壽,就是屬于“非必然性”的部分,因為它們中沒有一個是你我可以自我決定的,它們都不是你我必然就會獲得的,也許可以獲得,也許無法獲得。
由此,我們就能把人生分為兩個部分:具有必然性的部分,與不具有必然性的部分。
1)具有必然性的部分
它說的是,我追求我就能得到,我放棄追求我就會失去,我的追求和我追求的東西之間是我能決定的,因此具有必然性。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詞概括就是:求則得之。
2)不具有必然性的部分
它說的是那些哪怕你做了很多很多,但依然不能保證100%就能得到的部分。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詞來,就是:得之有命。
這里的“命”指的是不確定的偶然性,即便你把一切都做好,一切都準備好了,仍然還會有不確定的偶然性,以及不測的意外存在,這些不能確定的東西很可能就會讓你得不到你所追求之物。
但是,你去不去做,以及怎么做,也就是“求則得之”的部分。這是你可以自我決定的,是你做可能就有,不做就沒有的部分。
而這就是你人生中具有必然性的那部分。
所以,你的努力和奮斗未必能夠讓你得到想要的成功、金錢和愛情,但是,你卻不能不去努力和投入。
前者說的是非必然性,也就是“得之有命”的部分;后者說的是必然性,也就是“求則得之”的部分。
02
當理解了這些后,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內心脆弱的人,正是不斷嘗試掌控自己不能決定的東西的人。
但因為這些東西不是自我決定的,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所以他們會不斷地陷入失敗、挫折,并最終在失敗和挫折中,變成越來越脆弱、深陷痛苦的人。
所以,一旦一個人,能夠深刻認識人生中什么具有必然性,什么不具有必然性,那么你雖然也會經歷失敗和挫折,但卻不會被打倒,因為你并不執著于自己不能決定的東西。
而這時,你就會發生非常巨大的轉變。
之前,你常常把自己的境遇歸咎于環境,或者原生家庭、或其他的人。但現在,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你開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你會去思考“我什么地方沒做好?”、“為了實現目標,我還能夠做些什么?”
從而,你開始積極主動地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
這就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我盡力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好,剩下的,那些我不能決定的,就留給上天去決定吧,我淡然處之,就算是下一輩子的雨,我也不怕。
這就是看透了必然性的結果:對能夠自我決定的部分,我始終積極去做;對不能自我決定的部分,我永遠淡然處之。
長此以往,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強大起來。
03
但這種內心的強大,也是有條件的。
它需要我們首先能夠辨別什么是必然的,以及什么是非必然的。
如何辨識呢?
如果是做事,那么過程就是必然的,結果則是非必然的。
如果是對人,那么自己就是必然的,他人則是非必然的。
什么意思呢?
我們先說第一組。
我們可以把做成一件完整的事,拆分為兩個部分,即過程和結果。
所以,對上學這件事而言,讀書是過程,考試成績是結果。
對工作這件事來說,解決問題是過程,按時保質地完成項目是結果。
你可以想想,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由你自我決定的到底是過程,還是結果呢?
比如,當你學習考證的時候,你能決定和掌控的是學習這個過程呢?還是最終的考試成績呢?
在公司里工作的時候,你能決定和掌控的是認真投入解決一個個問題呢?還是按時保質地完成項目呢?
事實是,不論你的學習和工作多么努力,如果老師出的題目超綱了,或是因為疫情原因導致無法出差,項目延遲,那么你想要的結果最終都是得不到的。
在進行了這樣的辨別后,你馬上就會發現:過程是我們能夠決定和掌控的部分,而結果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是我們無法自我決定的。
所以,過程是必然的,而結果是非必然的。
雖然過程是必然的,但并不是說所有的過程都是必然的。
因為,過程和結果之間并不是絕對關系,而是相對關系。
比如,在工作上解決問題是過程,項目按照進度完成是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把問題最終解決是結果,思考問題的原因則是過程。
所以,解決問題既可以是過程,也可以是結果。
因此,相對于項目按進度完成這個結果來說,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你可以自我決定的。
而在解決問題這件事上,相對于把問題最終解決這個結果而言,思考問題的原因則是你可以自我決定的。
所以,在這個舉例中,你會發現其實你能夠完全自我決定的,僅僅只是你的思考方法和思維方式而已。
因此,這就是你應該下大力氣去努力的方向,至于結果,只能隨遇而安。
04
再來說第二組。
我經常收到很多學員和讀者提出的與關系有關的困擾。
比如,我老公從不幫我帶孩子,我一個人帶娃很累,我該怎樣才能讓他幫我帶孩子呢?
比如,我喜歡的人拒絕了我、我失戀了,怎樣才能讓Ta回心轉意呢?
比如,我在公司開展的這個項目很有價值,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但是各個部門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說服他們的過程好累,我該怎么辦?
這些都是關系中的困擾,導致它們出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源于我們寄希望于他人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但事實卻是,我們能夠自我決定的只有我們自己。
比如,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我們只能決定我們自己的感情,喜歡上一個人,追求Ta,為Ta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是,我們能夠決定對方也愛上自己嗎?
如果能的話,這世上也不會有那么多癡男怨女了。
比如,很多人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別人認不認可你是你能自己決定的嗎?
顯然不是,這是由那個人決定的,他決定他認不認可你,而不是你決定他認不認可你。
如果能的話,這世上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在意他人的眼光了,也就不會有輿論暴力這種東西了。
因此,“自己”是能夠自我決定的,是必然的,但“他人”不是。
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決定自己,但卻無法決定他人。
比如:原生家庭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把成人后遇到的各種問題歸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于是自怨自艾。
但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來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也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他們就這么是了。
出生與父母,都是我們無法自我決定的。對此,我們只能夠接受,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也無法改變最終的事實。
不接受,就會帶來持續的痛苦,以及內心的一次次崩潰。
而那些深刻認識到必然性的人,則會坦然接受,并去尋找什么是可以自我決定的,從而積極主動的做出調整。
這時,他們會發現雖然我選擇不了父母,但我卻可以選擇未來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與什么樣的人結為伴侶,這些都是我可以自我決定的。
因此,他們會去積極的認識不同的人,在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上下功夫,而不是跟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持續糾纏,甚至糾纏一輩子。
當你能深刻認識人生中什么是必然的,什么是非必然的時候,你對事對人的想法就會發生一個巨大的飛越,你的人生觀也會發生一個大的變化。
這時,你的內心就會變得強大起來,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你可以改變和努力的,什么則該隨遇而安、淡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