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么?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有很多事情想做,也知道要克服惰性、克服拖延,但每到行動的時候,內心深處總是會傳來很多聲音,質疑我們的能力,質疑我們能不能被它做好,質疑我們去行動到底有沒有用、有沒有意義……
這些聲音總是不合時宜地響起,讓我們猶豫不決,慢慢喪失行動力。
這就是內耗。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真的被外界所阻擋,而是被內在的聲音嚇倒,彷徨不前,難以前進。
但其實,這些聲音來源于什么呢?并不是我們真正的內心,而是藏在我們心底的「三只動物」。它們才是造成我們陷入內耗的罪魁禍首。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你恢復行動力,擺脫內耗。
第一只動物是猴子。
猴子的天性,是喜歡模仿和譏諷。因此,這只猴子總是在評判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對我們評頭論足,抓住一切機會施加嘲諷。
這種嘲諷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對模仿對象的偏離。
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會有一個想要模仿和靠近的對象。這個對象可能來自于某個具體的人,也可能是多種優秀品質和形象的綜合。它會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個憧憬和向往,并規范著我們的行為。我們應該做什么、應該得到什么樣的結果,都會受到這個完美形象的規訓和約束。
我們不妨把它稱為「理想自我」。它是我們生命中確定感和可控感的來源。只有符合它的規范的,才是好的。否則我們就會失去可以依靠、可以遵循的模式,不得不「獨自」去面對世界的無常和不確定,這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不安全感。
舉個例子。你在生活中,一定會經常在內心深處,閃過一些類似這樣的念頭:
一個成熟的人,不應該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或情緒波動,這是很幼稚的做法;
不應該把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活動上;
在別人面前要表現出自己的穩重、成熟、可靠,不應該把自己軟弱或率性的一面展示出來……
這些念頭,其實就是「理想自我」對我們的規訓,也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學到的「世界的規則」:只有這樣做才是對的、合適的,不這樣做就是不對的。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比如跟別人相處、交流,或是解決一個問題、挑戰一個任務,我們心中的「猴子」都會適時出現。它會居高臨下地盯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審視我們的行動有沒有出錯,有沒有偏離這個「理想自我」的軌跡。
一旦找到我們的漏洞,它就會開始嘲笑和譏諷我們:
看,我就說你不行吧,還硬是要去嘗試;
你怎么把這件事情搞得一塌糊涂,趕緊找別人來收場吧;
你今天不應該那樣說話的,好好的氣氛就被你搞砸了……
但這些嘲笑和譏諷正確嗎?其實不是的。猴子并不真正懂得這些規則的意義,它只是在蹩腳地模仿著「理想自我」,用盡一切努力在挑我們的毛病。
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規則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之所以會受到它們的規范和束縛,只是因為我們被外在的環境不斷灌輸,不斷被要求和暗示要去這樣做而已 —— 外在的環境,不斷地要求我們去成為「他人」;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是成為「自己」。
因此,下一次,當你聽到內心深處傳來「我不行」「我做錯了」的聲音,不妨告訴自己:
這些聲音并不是「我」的,而是那只幸災樂禍、一直希望我們出丑的猴子。
不要被它的嘲諷和挑刺亂了分寸。
第二只動物,是兔子。
兔子代表什么呢?代表對危險的敏感和警覺。它每時每都在留意著周圍的環境,一旦發生任何風吹草動,它就會第一時間警告我們,要求我們立刻規避危險。
因此,當我們涉足某個從未接觸的領域,嘗試某件從未做過的事情,或是發現一些可能對我們不利的跡象和威脅時,兔子就會立刻出現,向我們發出警告,要求我們躲起來。
對兔子來說,最好的情況是什么呢?是生活在一個穩定的、不變的、已知的環境里,按照既定的路徑去行動,付出適當的投入、獲取確定的回報,這是最理想的情況。除此之外,一切可能造成不確定和不可控結果的因素,最好都敬謝不敏,因為這些都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打破我們現在的安穩生活。
因此,在兔子看來,生活中發生任何一點變化,都會帶來如下的反應:
1)煩惱: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好好的,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來打破我的生活狀態?
2)恐懼: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棘手,它會不會很難辦?會不會占用我很多時間精力?如果我處理不好,是不是會很麻煩?
3)回避:我能不能先做點別的,先拖著它?等到實在拖不下去了再去面對。也許拖著拖著,它就不見了呢。
換句話來說:最好的情況就是維持現狀。因為不去做就不會錯,但做錯了就可能很麻煩。
為了實現這一點,兔子往往會通過三個步驟,來向我們發出警報:
1)如果一個外界信號有好有壞,那么兔子會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壞的信號上,把它夸大,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它,忽略掉好的部分;
2)不斷地告訴我們「最壞的結果會是什么」,讓我們產生災難性的想象,夸大這個信號的危險,強化我們對它的恐懼;
3)試圖喚起我們內心深處失敗的經驗、遭受過挫折的記憶,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可能對抗這個威脅」,從而放棄抵抗。
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讓我們盡快「躲」起來,采取回避的策略,要么就是繞開這個問題,要么就是拖著它、不去面對,盡可能減少我們直面它的機會,從而規避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風險。
但是,這種規避往往是過度的。實際上,一個問題既然已經產生了,那么無論你是否去面對,它都會在那里。你拖得越久,越不去面對,只會造成這個問題的壯大,從而真的超過你能夠承受的符合。
正是我們面對問題時退縮的恐懼,成為不斷滋養問題的養料,才使得它一直存在,沉甸甸地壓在我們心上。
因此,下一次,當你遇到一個新問題、新情境,你的第一直覺是害怕、擔憂和逃避時,請你堅定地告訴自己:
這種恐懼并不是「我」的,而是那只害怕風吹草動、總想鉆進地洞里的兔子。
不要被它的膽小和敏感所誤導。
第三只動物,是貓。
貓代表什么呢?代表著「最小化努力」的天性。因此,它總是在潛移默化、時時刻刻地誘惑你:
停下來,不要行動,先休息一會兒,今天差不多可以了,再努力下去也沒什么意義,不如找點樂趣吧……
出于節能的原則,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最小化努力」的天性,也就是盡量減少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勞動,來獲取相對能接受的回報。
可以說,大腦每天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不斷地在后臺進行計算:
做這件事情我需要付出什么成本?
做這件事情我可以得到什么收益?
而一旦收益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或者無法在短期內兌現,大腦就會自動地調低它的優先級。于是,這個時候,貓就出現了。它會在你耳邊告訴你:
再這樣做下去好像也沒什么用,還是躺下來曬曬太陽,瞇一會吧……
它代表了大腦對安逸的追求,也代表了對行動和努力的排斥。因此,我們的默認模式是什么呢?是不去行動。反過來,要采取行動,才是一件「違反天性」的事情,是需要找到理由去說服它的。
但是,大多數時候,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事情,往往有什么特征呢?它很難在短期內產生反饋,而是需要「將來」才能見效。
但這樣的行為,在貓看來,就是不夠有吸引力的。時間很長,誰知道「將來」是什么時候,誰又知道到了「將來」我們是否還需要它呢?
這就叫做「時間貼現」效應。在貓的影響下,我們只會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只愿意為了當下立即可得的反饋去行動,而一旦遇到需要先投入努力、再等待開花結果的事情,我們就會缺乏動力,需要用充足的理由說服自己,才能去行動。
然而,「將來」是什么,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狀態嗎?不是的。「將來」是由無數我們當下的行動和努力組成的。你不去做,那它只會一直停留在零的狀態,永遠也不會有絲毫的積累。
這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結果:我們總是想著,不著急,等將來再說吧;而等到了將來,我們才發現,一切沒有絲毫的變化。問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我們沒有任何提升和成長,只是白白荒廢了這段本可以消弭問題、提升自己的時間。
因此,下一次,當你在猶豫「要不要努力」「要不要行動」時,習慣性地想要拖延和躺平時,請告訴自己:
這種怠惰并不是「我」的,而是那只只想睡覺、不愿意付出一點心力的貓。
不要被它的貪圖安逸和怠惰拖住了腳步。
實際上,這三只動物,不但會分別阻礙我們的行動,有時候它們還會聯合起來,沆瀣一氣,讓我們躊躇不前,難以寸進。
比如:自我批評是源于什么?源于我們「做錯了事」。而做錯了事,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對正常和穩定生活的一種破壞,可能帶來新的威脅、新的麻煩。
同樣,當我們對可能的威脅感到恐懼而不敢行動時,其實也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內心深處對「付出一定要有收獲」的執著。正是因為我們擔心不但沒有收獲、還會帶來不確定的麻煩,才會進一步夸大可能存在的風險。
諸如此類。它們總是活躍在我們的腦海中,此起彼伏,互相勾連,讓我們一次次地陷入內耗之中。
但關鍵是什么呢?你要知道:我們腦海中的這些聲音,包括自我批評、焦慮恐懼和偷懶懈怠,并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甚至并不能反映最真實的「我們」—— 它們并不是正確的,你不需要去聽從它們。
你并不是你的想法、情緒、念頭 —— 這些聲音,都只是你「自我」的組成部分,是為你的思考和決策提供信息和材料的源頭而已。真正需要做出決策的,真正需要為自己負責的,是基于這些信息和材料,自主地去進行判斷和思考,自主地做出選擇的你。
因此,如何安撫和壓制這三只動物呢?最關鍵的,就是要去哺育好我們內心的「獅子」。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只獅子,它代表了我們的自主性。包括我們直面問題和挑戰的勇氣,用過往經驗強化和壯大自己的信心,以及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有效行動、干預和影響外在世界的能動性。
一切的聲音,無論是來自外界的,還是來自內在的,都無法替代我們去按下「決策」的按鈕 —— 它們只是一種警告、建議和提醒而已。真正按下按鈕的,真正決定去行動的,是「獅子」,而不是猴子、兔子和貓。
如果你的獅子太弱,它就會被這三只動物嚇倒,從而無法區分真正的世界和它們所描述的世界,任由它們支配。
只有哺育好你的獅子,讓它每一天都變得日益強大,才能夠主宰三只動物,真正成為你內心世界的王者。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做些什么,來哺育這只獅子呢?
1)理智
當你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要沉浸在「又被我搞砸了」的狀態中,而是轉換一下角度,考慮: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深層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
其中有哪些是由于我行動不當所導致的?有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無法決定的?
如果換了別人,他是否會跟我碰到一樣的問題,會做得比我更好嗎?
當你思考擔憂的結果時,一定不要落入「災難性想象」的陷阱中。要去理清楚:
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結果?根據我已知的信息,它們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可以如何獲取這些信息?我是否可以通過查閱數據、咨詢相關的人,來盡可能讓這個估算更加符合實際?
我可以做些什么,來盡可能避免這些不好的結果發生?
同樣,當你復盤和反思時,也要注意把自己的視角拔高,把心理感受、情緒體驗暫且拋開,讓自己去思考:
這件事情最終導致了什么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由哪些行動所產生的?
也就是說:去關注「我做了什么」「它導致了什么」這些客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我本該如何」這種對現實和問題沒有幫助的懊惱和內耗之中。
簡而言之:每當你忍不住去想象,去把自己代入到某種畫面或場景中,每當你產生對潛在威脅的恐懼和擔憂時,果斷地讓自己退出這種狀態,把自己另外想象成一個第三方的人,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幫助自己理清楚所處的狀況。
這可以讓你的獅子更加充滿理智,更冷靜、客觀地看待事物、分析問題。
2)意志
在以往的生活中,你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 —— 可能是作出一個決定,可能是勇敢地邁出一步,可能是嘗試從未試過的行為……大腦都會記下來,儲存進我們的數據庫里面。
當大腦監測到威脅時,就會調用這個數據庫里面的信息,來對抗和抵消這種威脅。
所以,當我們這個數據庫太小、太空時,大腦調用不到有用的信息,就會難以應對威脅,從而給兔子留下可乘之機。
因此,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生活中盡可能去自主地作出決定。不論是多么小的決定都可以,盡量留給自己,而不是盲從別人。
比如「今天去哪里吃飯」「下班后做什么」「周末你有沒有空」「這個任務交給你行不行」……當你遇到這些情景時,讓自己想一想,問一問自己的內心:
我是怎么想的?我內心深處是想要、還是不想要?
讓自己跟隨內心去作出決定。更多地關注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去壓抑它們、應和他人,試著按照你內心的想法去做決定。
無論是多小的事情,哪怕是「今天去哪里吃飯」這種小事都可以,去觀察和審視自己內心的想法,試著去捍衛它們。
這可以為你的獅子培養起堅定的意志,讓它擁有更堅韌的抵抗力和防御力。
3)支持
許多人都多多少少有那么幾個榜樣。可能是名人,可能是身邊的師長、前輩,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親密的朋友……
他們往往具備一些你想要的特征,是你憧憬和努力的方向。
那么,下次當你陷入自我沉浸時,不妨想一想:如果換成他,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針對5歲的孩子,當讓他們有意識去思考「在這個情景下,蝙蝠俠會怎么做」時,他們普遍都能表現出更佳的執行和控制功能。
如果你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你也不妨假設一下「一個充滿智慧的朋友,遇到這種情形會怎么做?」這往往可以立刻幫助你警醒,從而跳出情緒的怪圈中。
順便說一下,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充滿智慧的朋友」的構建,其實就是我們理想中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這相當于讓未來的自己穿越回來幫助自己:
如果是未來的、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我,遇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怎么做?
這可以為你的獅子注入更多的力量,讓它能夠超越當下和眼前的困境,越過更高的阻礙。
4)行動
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則就是: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別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么,優先選擇去做。
簡單來說,就是把行動變成一個默認的習慣,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和困難,第一步永遠是去思考:我能做些什么,來改變現狀?
不妨把這句話當成一個信條,用來指導自己的決策和判斷。可以把它記在便簽上,讓自己反復看到,提醒自己去行動。
很多時候,不去做可能有種種原因,可能是怕麻煩,可能是權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確定性……但不去做,這些東西就永遠都是「未知」,它們永遠都不會得到解決,會一直殘留在你的記憶里,造成你的認知負擔。
只有去行動了,你才能把未知變成已知,把不確定變成確定,讓它們得到安放和處置,不再干擾你的思考。
另一方面,行動,也是開啟自己正向反饋循環的第一步。很多時候,只有你去行動了,你才會發現:原來我所恐懼的東西,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我先前對它的猜測、擔憂和焦慮,其實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不斷地訓練你的獅子去習慣和適應「行動」,這是征服猴子、兔子和貓最好的辦法。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夠幫大家應對好生活中那些闖入內心的、不合時宜的聲音,哺育好自己的「獅子」。
希望每個人都能擺脫內耗,培養起面對困難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