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肩負的家庭重任
請用微信掃一掃
分享
人們談論的人口結構問題,其實首先是家庭問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家庭怎么規劃生活的問題。我們應該從他們生活的經歷出發視角轉換,即從宏觀視角轉到微觀家庭視角上來看待問題。
騰訊網推出的《中國失獨老人調查》,體現的就是這種家庭視角。它用文字、圖片和短片的方式記錄了一群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的晚年生活。這些父母在中年時失去成年獨生子女,精神和情感上長期承受喪子之痛,也對晚年生活充滿實際擔憂,例如由于沒有子女簽字生病無法做手術、因為沒有子女做監護人遭敬老院拒收等。文中有一位父親提到:什么要求也沒有,只想死時能痛快點。本應安享晚年的時候,這些失獨父母擔心的卻是怎么死,令人不忍卒讀。
我是一名步入成年的獨生子女,自己的父母走向晚年。看了這群失獨父母的經歷,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肩負父母兩條人命。很血淋淋,不幸卻是事實。自己在外求學生活,每逢打電話回家,父母最后必定會囑咐保重身體、注意安全。原本只是當做父母對自己的愛護,并不怎么放在心上,現在忽然明白“珍惜生命”也是對自己的要求。家里沒有子女可以代替自己照顧父母,一旦出意外,父母晚景凄涼。我的一位朋友曾透露,當年抑郁得幾乎要自殺時,就是想到這點才挺過來。失獨父母的遭遇表明,不能早于父母離開是獨生子女必須肩負的家庭責任,不過僅僅是責任的一部分。
過去數年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獨生子女群體普遍具有高度的家庭責任感,簡單來說非常孝順。有趣的是,與“珍惜生命”類似,孝順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獨生子女身份的實際考慮,而非單純出于道德價值觀判斷。一方面,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令他們明白父母把全部的期待都寄托在他們身上。在子女成年、父母晚年的時候,承擔一系列的家庭責任是回報父母高密度投入的重要方式,包括生病時照料生活、經濟支持、情感慰藉和成家立業等等。另一方面,沒有兄弟姊妹的狀況,使得獨生子女別無其他選擇,必須按照父母的期待承擔相應的責任。計劃生育政策下,無論主動還是被迫,獨生子女都必須承擔高強度的家庭責任,照顧父母晚年生活。
高強度的責任意味著高壓力,有時候壓得獨生子女喘不過氣來。從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經歷來看,這種壓力主要來自于自己能力和想法與父母期待之間的落差。有位朋友畢業后,父母勸她回家鄉考公務員,不僅離家近而且工作安穩,可是她更想到大城市去闖一闖,為此她很焦慮、生怕干不出點成績無法向家里交待。隨著父母年紀漸長,她也內疚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以后若是接他們同住,又怕父母在陌生的城市沒有親朋會孤單。不少成年獨生子女都在自己想要的生活與父母期待的生活之間反復掙扎、希望獲得平衡。最困難的一點是,獨生子女的狀況決定了單靠年輕人自身難以掙脫這種困境,甚至追求自己的生活有時會被指責為不考慮父母感受、不負責任。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晚年,獨生子女很快就會感受到父母越來越急迫的實際晚年需要,他們肩負的養老壓力與失獨父母的晚年遭遇作為一枚硬幣的兩面將很快撲向我們。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失獨父母,如何解決他們的困境,到目前為止,很遺憾似乎只能依靠獨生子女家庭自身。